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不同放牧管理方式对新疆山地草原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3-01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本研究基于巴里坤县国家级山地草原监测站10 a植物群落观测数据,探究了长期不同放牧管理方式(长期禁牧M0、冬季放牧M1和全年放牧M2)对新疆山地草原植物群落特征值、植物多样性及多样性与地上生物量之间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M0、M1和M2对优势种沙生针茅重要值无显著影响,M1和M2提高了非优势及草地退化的指示物种芨芨草、醉马草的重要值;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群落高度、盖度、密度、地上生物量及其响应比显著下降;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在各放牧处理下均无显著差异,但Margalef丰富度指数随放牧强度显著增加;M0处理地上生物量与Simpson优势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负相关,M1处理地上生物量与Margalef丰富度指数负相关。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长期禁牧有利于退化草地的恢复,提高了群落特征值,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草地生产力的提高和群落稳定性的维持;放牧会影响生态系统中资源的再分配,导致物种多样性的增加,但是全年放牧管理方式下草地则退化加剧。

  • 乌兹别克斯坦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合作建议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4-07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乌兹别克斯坦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国家,是中亚地区生物多样性丧失较为严重的国家。由于国内外学者对乌兹别克斯坦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研究较不充分,通过分析该国生物多样性面临的挑战、保护现状和管理体系,总结归纳了该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提出建议:(1)以经济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协调发展为目标;(2)以重点地区生态修复为突破口;(3)以重点物种科研合作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4)以发展生态旅游扭转自然资源利用方式。

  • 哈萨克斯坦巴尔喀什湖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对区域环境变化的响应

    分类: 地球科学 >> 水文学 提交时间: 2021-10-10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湖泊沉积物中的粒度参数记载了丰富的流域环境变化信息,可为无器测资料地区重建古环 境变化序列提供可靠的途径。通过对巴尔喀什湖岩芯沉积物中粒度、磁化率等环境代用指标的分 析,结合放射性 137Cs 定年以及流域气候、湖泊水位等器测记录数据,研究了巴尔喀什湖沉积物中粒 度变化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结果表明:巴尔喀什湖沉积物中黏土质(64 μm)为 6.13%。通过粒径标准-偏差法提取了沉积物中环境细颗粒敏感组分(F1,6.61~10.00 μm)和粗颗粒敏感组分(F2,45.71~69.18 μm)。研究表明在人类活动影响不断加 强的背景下,粒度敏感组分的含量变化不能敏感的反映湖泊水位、入湖径流乃至区域气候的变化, 而与沉积物中磁化率所反映的人类活动强度变化存在较为显著的相关关系(r=0.870,P<0.01),这 可能与人类活动增强导致的流域内富含磁性物质的细颗粒碎屑物质被搬运入湖有关,湖泊沉积物 中磁化率升高的同时,湖泊沉积物中细颗粒物质增加。研究结果可为长时间尺度下古环境重建研 究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同时也对揭示流域人类活动对湖泊环境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 新疆天山西段夏季河流水化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6-13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在对天山西段两条主要河流(伊犁河、博尔塔拉河)常量离子组成进行分析基础上,结合数理统计学方法、水化学图解等方法探讨了水化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对两条河流的灌溉适宜性进行了评价,以期为天山西段水环境状况评估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伊犁河和博尔塔拉河水体均呈弱碱性,pH分别为8.01和8.55;主要离子浓度排序一致,其中:阳离子Ca2+>Na+>Mg2+>K+,阴离子HCO3->SO42->Cl-,Piper分类图显示水化学类型为HCO3-Ca·Mg;(2)博尔塔拉河和伊犁河水体离子组成主要受岩石风化作用的影响;(3)水样中93%的样品落在优良区,表明伊犁河和博尔塔拉河河水灌溉适应性评价为水质适宜灌溉。研究结果对天山西段水环境评价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 改革开放40 a来新疆土地覆被变化的空间格局与特征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0-01-06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改革开放40 a以来,新疆土地利用和地表覆被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产生巨大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生态与环境问题。为了给未来新疆土地利用、水资源开发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国土空间规划提供依据,通过采用分区分层的决策树方法和向量相似度的变化检测方法,完成了新疆2015年、2010年、2000年、1990年、1975年的土地覆被1∶100 000矢量数据集,准确反演了过去40 a(改革开放40 a)来新疆地表覆被变化过程,分析了新疆土地覆被变化与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相互关系,从垦荒(1975—1990年)、农业资源开发(1990—2000年)、西部大开发(2000—2010年)、对口援疆(2010—2015年)4个阶段,阐述了国家政策力度和导向对土地覆被变化的影响。分析表明:新疆土地覆被变化由耕地开垦、人工表面增长的高速发展模式开始向兼顾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型,各主要地类的变化也由急剧发展转向基本可控。近40 a新疆耕地面积增加了128%(50 414.02 km2),新增耕地依照水土资源配置特征,遵循空间规律分布;人工表面(建设、交通、工矿用地)面积增加了197%(7 497.11 km2),在2000年后增速明显,2010年后南疆增加幅度很大;1990年前林地面积呈现减少趋势,1990年后呈增加的态势,新增林地广泛分布在全疆天然林封育保护范围和天保工程实施区内;湿地1990年前面积减少明显,1990—2000年保持稳定,2000年后呈增加趋势;草地和其他类型的面积呈现持续减少态势。

  • 阿尔泰山北部过去2 000 a来的气候记录集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球科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19-09-09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在综述阿尔泰山北部过去2 000 a气候变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归纳了文献中所包含气候信息的地理一致性。就气温而言,基于阿尔泰山北部湖芯、树轮和冰芯重建的气温序列真实记录了北半球的重要气候事件,包括罗马最适宜期(0—400年)、黑暗时代冷期(400—600年)、中世纪暖期(800—1200年)、小冰期(1400—1860年)和现代暖期(自1860年以来)。由太阳活动主控的太阳辐射变化是过去2 000 a来阿尔泰山北部气温变化的主导因素,过去150 a来大气CO2的增加是现代暖期(自1860年以来)升温的主导因素。就降水而言,阿尔泰山北部过去2 000 a的降水变化趋势显示,高降水时段出现在0—450年、600—800年、1050—1300年、1650—1860年,低降水时段出现在450—600年、800—1050年、1300—1650年、1860—2000年。此外,阿尔泰山北部过去2 000 a来气温和降水的组合并不支持所谓的“暖干—冷湿”水热配置模式。

  • 冷荒漠草本植物数量特征对不同水分输入和气象因子的响应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球科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19-09-09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草本层是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植被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沙漠稳定、养分循环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水分通常以积雪和降雨形式输入到土壤,输入方式及数量变化对荒漠植物的存活和生长有重要影响。本文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草本层为研究对象,利用人工增减积雪的方法,共设置4个积雪处理(0,50%,100%,200%积雪,其中100%积雪为对照),于2009—2016年春季调查草本植物的数量特征和物种丰富度,分析草本植物数量特征对水分变化的响应;同时结合气象数据,分析不同年份一年生荒漠草本植物数量特征与主要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表层土壤含水量与积雪厚度成正比,相应的草本植物的幼苗密度与积雪水当量、表层土壤含水量成正比关系;2009—2016年,年内积雪量的变化对物种丰富度没有显著影响,各积雪处理间物种丰富度差异不显著;2009—2016年自然处理下年际间物种丰富度差异显著,2015年物种丰富度显著小于其余年份。结合气象数据分析发现,物种丰富度年际变化主要受幼苗建成期的降雨调控,并且干旱年份过后的湿润年份物种丰富度不受前一年降水的影响,说明荒漠草本植物层片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自然处理下,不同年份草本植物旺盛期的存活数量与大气干旱程度(空气饱和差)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2值为0.611,P0.05),说明大气干旱程度更能表征荒漠草本植物生长峰值期的存活情况。

  • 咸海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球科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19-09-09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咸海曾经是世界第四大湖,如今缩小到原来面积的约1/10。咸海究竟如何形成,又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及其形成机制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咸海水系(阿姆河和锡尔河流域)是青藏高原的隆升,新特提斯海的退却以及新生代全球气候变冷与海平面下降等区域和全球要素共同作用下,构成的一个完整的以青藏高原为中心的亚洲水塔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咸海水系,从形成至大约20世纪中叶,湖泊面积与水文格局大致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只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经历了大规模掠夺式的水资源开发和利用,造成了咸海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