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近60 a 哈密市极端气温时空变化特征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7-19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选取哈密国家气象基准站19612019年日最高与最低气温气象资料,采取一元线性回归法、10 a滑动平均、Mann-Kendall法、滑动t 检验和主成分分析法等方法对哈密市极端气温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为预测未来气温变化趋势,增强对极端气温事件的应对能力,减轻气象灾害对哈密市农业生产造成的危害提供一定依据。结果表明:(1)哈密市极端气温指数变化具有不对称性,冷暖指数变化相反,夜指数变暖幅度大于昼指数。季节上看,大部分极端气温指数在夏季、秋季变化幅度更大。(2)近60 a来哈密市极端低温事件频率显著降低,其中霜冻日数下降最为显著,下降幅度为-4.59 d(10a)-1;极端高温事件频率增加、强度显著增强;生长季度长与热持续指数变化幅度趋于一致,冷持续指数变化相反。(3)极端气温冷指数对气候变化更为敏感,突变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和90年代末,暖指数和持续指数突变时间为20世纪90年代末。(4)2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6.453%,极端气温事件变化与气温变暖相关性较高,冷暖指数呈负相关,冷夜日数、冷昼日数、霜冻日数、暖夜日数、暖昼日数是哈密市气温升高的主要因素。

  •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乌鲁木齐市城区扩展及影响因素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12-14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以西北干旱区城市新疆乌鲁木齐市为例,利用 2000、2010 年和 2020 年 3 期 Landsat TM 及 OLI 遥感影像数据,采用随机森林分类方法,基于 250 m×250 m 网格单元,计算每个网格单元中各 类用地面积比率,对 2000—2020 年乌鲁木齐市土地覆被/土地利用(LUCC)空间特征进行分析,运 用地理探测器模型进一步揭示其驱动因素,定量分析评价了 2000—2020 年乌鲁木齐市土地覆被/ 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响应因素。结果表明:(1)近 20 a 乌鲁木齐市城市化发展迅速,建设用地 面积大幅增加,在 2000 年建成区基础上向北、东北、西北以及东南方向不断蔓延发展,主要以向外 扩张式发展,也存在向城市内部填充式集约增长的趋势。(2)近 20 a 绿地虽出现一定程度的波动, 但总体表现为增长趋势;裸地始终在朝向持续减少的趋势发展。(3)影响乌鲁木齐市土地覆被/土 地利用时空变化分异的主导影响因子是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其贡献率最高;在交互因子探测 结果中,NDVI 与高程共同作用时,呈现双因子增强,解释力最大。监测近 20 a 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可更好地为当前乌鲁木齐城市发展提供借鉴,同时还可对城市未来规划方向进行借鉴。

  • 新疆图开沙漠灌丛沙堆和抛物线形沙丘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12-14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沉积物粒度特征是分析粒度组成演变过程、判别沉积环境的重要参考。对新疆图开沙漠灌 丛沙堆及抛物线形沙丘表层沉积物粒级级配、粒度参数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利用 Sahu 经验模型判 断了沉积环境。结果表明:(1)灌丛沙堆及抛物线形沙丘表层沉积物偏粗,主要由极细砂、细砂、中 砂、粗砂组成。(2)各粒级在不同地貌部位分布存在差异,表层沉积物粒度由迎风坡向背风坡沙粒 趋向于细化,由坡底到坡顶沙粒趋于细化。(3)不同地貌部位之间粒度参数呈现不同变化趋势,且粒度参数之间有相关性,平均粒径与分选系数、偏度、峰态之间的相关性不大,而分选系数、偏度、 峰态之间呈现显著的相关性。(4)沉积物形成环境主要为风成环境及浊流环境。

  • 基于WorldView-2 高分影像的胡杨林结构参数获取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12-12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森林结构特征是评价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指标,如何使用遥感技术获取大尺度森林结构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意义。塔里木河下游作为我国干旱区生态保护的重点区域,该区域的胡杨林作为生态恢复的主要对象,研究其森林结构参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采用高分辨率WorldView-2遥感影像,结合无人机遥感技术,利用光谱混合理论与基于对象影像处理技术,获取位于塔里木河下游研究区的胡杨株数、冠幅、植被覆盖度和胡杨高度信息。通过与无人机观测数据在1 hm2尺度上进行比较,使用高分影像获取的胡杨冠幅、树高、植被覆盖度和密度的R2分别为0.69、0.63、0.89和0.86,证明高分影像与无人机技术结合可以在区域尺度上获取较为准确的森林结构信息。最终对塔里木河下游研究区胡杨林结构信息估测得出:总株数约1.05×105株,每公顷平均树高7.38 m,平均冠幅为5.86 m,平均密度26株,平均覆盖度为7.8%。

  • 近53 a 新疆水分盈亏量时空变化特征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12-12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采用新疆58个气象站1965—2017年逐日气象资料,通过Penman-Monteith (P-M)模型计算潜在蒸散,并结合降水量求得水分盈亏量;应用Mann-Kendall (M-K)突变检验、小波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新疆水分盈亏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近53 a来新疆地区水分盈亏量年际变化总体呈增加趋势,天山以南水分盈亏量增加速率最大,其次是天山以北,天山区最小,全疆平均增加速率为72.28 mm·(10a)-1;季节上水分盈亏量的变化: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夏季线性变化速率最大,冬季最小。(2)空间上各季节水分亏损最大值主要出现在吐鲁番盆地及周边、哈密地区以及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北部地区,最小值主要位于伊犁河谷及阿勒泰地区。变化趋势上大部分地区年水分盈亏量都处于增加趋势,减小趋势主要位于天山以北及塔里木盆地部分地区。(3)新疆平均水分盈亏量时序数据1985年发生了一次突变,除天山以北地区外,其余地区2000年以来水分盈亏量下降趋势明显,并且以28 a的时间周期为第一主周期发生变化。

  • 乌鲁木齐市生态环境遥感评价及驱动因子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9-14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生态环境质量评估对于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以新疆乌鲁木齐市为研究区,通过对2000年、2010年和2019年3期Landsat系列数据进行预处理,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 RSEI),使用地理探测器中单因子分析和多因子交互作用分析法对RSEI的8个影响因子(人口密度、土地利用类型、海拔高度、经济密度、绿度、湿度、热度和干度)进行影响程度的定量探测,进而揭示出影响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的主导因素。结果表明:(1)2000年、2010年和2019年乌鲁木齐市RSEI均值分别为0.21、0.21、0.23呈增加趋势,研究期内乌鲁木齐市生态变好的面积大于变差的面积,说明乌鲁木齐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处于转好的状态;(2)近20 a研究区8个影响因子中单因子热度指标对RSEI的空间分异特征解释力最强;(3)研究区生态环境的空间分布特征是多种影响因子共同交互作用的结果,在考虑多因子交互作用情景下人口密度,绿度指标和干度指标是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关键驱动力。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了解生态环境状况及掌握其变化规律,不仅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 艾比湖流域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稳定同位素特征

    分类: 地球科学 >> 水文学 提交时间: 2021-08-0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选取艾比湖流域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为研究对象,结合流域水文地质资料,利用野外调 查、室内试验和统计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流域不同水体氢氧稳定同位素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 明:(1)艾比湖流域降水 δ2H 和 δ18O 变化范围分别为-148.2‰~-34.5‰和-20.16‰~1.20‰,流域大 气降水线斜率为 6.69。降水 δ18O 值与气温呈正相关关系,与降水量在夏季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 系。(2)地表水 δ2H 和 δ18O 变化范围为-101.0‰~-17.0‰和-14.54‰~0.29‰,其中 8 月最大,其次为 5 月和 10 月。博尔塔拉河同位素值从上游到下游沿流程逐渐增加,而精河沿流程变化趋势不明显, 河水 δ18O 与气温存在正相关关系。(3)地下水 δ2H 和 δ18O 值的范围分别为-85.0‰~-65.5‰和 -12.18‰~-9.05‰,平均值分别为-75.5‰和-11.00‰。博尔塔拉河区地下水同位素值从上游到下 游沿流程逐渐增加,精河区沿流程变化趋势不明显。艾比湖流域水体稳定同位素的测定,为阐明 流域水文过程提供同位素证据,对变化环境下有效利用水资源,维护流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 新疆天山西段夏季河流水化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6-13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在对天山西段两条主要河流(伊犁河、博尔塔拉河)常量离子组成进行分析基础上,结合数理统计学方法、水化学图解等方法探讨了水化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对两条河流的灌溉适宜性进行了评价,以期为天山西段水环境状况评估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伊犁河和博尔塔拉河水体均呈弱碱性,pH分别为8.01和8.55;主要离子浓度排序一致,其中:阳离子Ca2+>Na+>Mg2+>K+,阴离子HCO3->SO42->Cl-,Piper分类图显示水化学类型为HCO3-Ca·Mg;(2)博尔塔拉河和伊犁河水体离子组成主要受岩石风化作用的影响;(3)水样中93%的样品落在优良区,表明伊犁河和博尔塔拉河河水灌溉适应性评价为水质适宜灌溉。研究结果对天山西段水环境评价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 基于无人机的胡杨(Populus euphratica) 结构参数获取技术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4-13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快速准确获取森林结构参数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通过使用大疆精灵 4 Pro 无人机通过倾 斜摄影测量和正射摄影测量方式获取塔里木河下游胡杨林样地的冠层高度模型,提出一种自适应 窗口最大值算法来分析处理,获取了研究区胡杨(Populus euphratica)的树高、冠幅和株数等结构参 数。最后,使用地面实测数据对以上结构数据进行精度评价。结果表明:(1)自适应窗口最大值算 法计算效果优于传统的固定窗口最大值算法。(2)倾斜摄影测量方式获取的树高、冠幅和株数精度 均优于正射摄影测量方式。(3)倾斜摄影测量获取的结构数据与实测值比较,树高、冠幅和株数 R2 分别为 0.9002,0.8403 和 0.9405,均方根误差分别是 0.4457、0.6815 和 4.2500,证明使用消费级无人 机可以有效获取单木尺度森林结构参数。

  • 利用树木年轮重建阿勒泰地区 1572—2014 年初夏平均温度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2-28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利用阿勒泰地区 3 个高海拔西伯利亚落叶松(Larix sibirica)采样点的树轮样本,建立树轮宽 度区域标准化年表(DKH)。通过相关普查发现,DKH 年表与阿勒泰地区 7 个气象站当年 6 月平均 温度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 0.705(P<0.00001),表明 6 月平均温度是影响树木年轮径向生长的主要 气候限制因子。用 DKH 年表可较好地重建该地区 1572—2014 年共 443 a 的初夏平均温度,解释方 差达 49.6%,经验证表明温度重建序列是可信的。温度变化特征分析表明:重建初夏温度经历了 10 个偏暖和 9 个偏冷阶段,其中 1605—1622 年和 1682—1723 年分别是最暖和最冷的阶段,1875— 1913 年和 1753—1804 年分别是持续时间最长的偏暖和偏冷阶段。存在 2.37~2.39 a、2.19 a 的显著 周期(P<0.05)和 73.50 a、14.00 a、7.30 a、2.29 a、2.21 a 的较显著周期(P<0.10)。在 1684 年、1719 年 前后均出现了由冷转暖的突变。空间相关分析表明文章重建的温度序列对阿勒泰地区温度具有 较好的空间代表性。本研究重建的初夏温度序列与阿勒泰西部 5—9 月平均温度和阿尔泰山南坡 温度序列相比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 近58 a新疆巴州极端气温事件变化特征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0-11-24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选取 WMO 推荐的 15 个极端气温指数,对 1959—2016 年新疆巴州地区 7 个气象站点观测的日最高、最低气温数据,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法等多种统计方法对研究区极端气温事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 58 a来新疆巴州地区冷暖指数变化呈非对称性,暖指数呈不同程度的显著上升,冷指数总体呈显著下降趋势,其中 TN90P年际变化率最大,为 4.67 d•(10 a)-1。夜指数(TN10P、TN90P)和昼指数(TX10P、TX90P)变化率前者大于后者。冷指数在 20 世纪 80 和 90 年代中后期发生突变,暖指数和GSL、WSDI[WTBZ]突变时间一致为 90 年代中后期,冷指数对气候变化较敏感。发生频率:极端高温增加,极端低温降低;强度:增强;持续时间:作物生长期呈显著增加趋势,其中巴音布鲁克增加显著,幅度最大〔4.4 d•(10 a)-1〕。TNx、TXx和GSL主周期均为 28 a。高载荷指数: TEMA(0.335),TN10P(-0.313)和TN90P(0.312),是影响该地区整体气温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

  • 新疆旅游经济网络特征的时空演变研究——基于修正的引力模型及社会网络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0-06-02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通过构建“旅游综合质量”评价指标,继而将引力模型进行修正以衡量各区域间旅游经济联系度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究了2008-2017年新疆15个地州旅游经济的空间网络特征。结果表明:(1) 2008-2017年间,新疆旅游经济关联网络密度的均值仅为0. 356、网络效率均值为0. 718、网络等级度均值为0.3670 (2) 10 a间,鸟鲁木齐市、伊犁州直属、喀什地区、昌吉州、吐鲁番市等地属于度数中心度与中间中心度双高区域;阿勒泰地区、巴州等地属于度数中心度较高、中间中心度较低区域;克拉玛依市属于度数中心度较低,中间中心度较高区域;博州、和田地区、哈密地区、塔城地区、克州、阿克苏地区、石河子市等地属于度数中心度、中间中心度双低区域。(3)鸟鲁木齐市、昌吉州、喀什地区、伊犁州直属、阿勒泰地区等地在研究时限内属于“双向溢出板块”;石河子市、克拉玛依市、巴州、吐鲁番市属于“经纪人板块”;博州、哈密地区、塔城地区属于“净受益板块”;阿克苏地区、克州、和田地区属于“主受益板块”。本文旨在丰富旅游经济网络研究视角,同时为新疆各地州旅游经济发展与合作提供量化依据。

  • 基于NDVI的新疆荒漠地区植被覆盖度遥感估算经验模型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0-01-06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新疆荒漠地区植被覆盖度遥感估算模型十分缺乏,给荒漠化监测等相关工作带来很大不便,开展植被覆盖度遥感估算经验模型研究,对于促进和完善相关地区的生态监测及研究工作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阜康市北部沙漠南缘和克拉玛依市中部平原荒漠进行无人机航拍,利用无人机遥感提取(光合)植被信息,并将无人机航拍影像的植被覆盖度统计单元与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像元在空间上直接相对应,获取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像元尺度上的植被盖度,然后通过植被覆盖度和空间上与其相对应的源自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的NDVI数据的拟合关系,建立基于源自高分二号影像的NDVI的阜康北部沙漠植被覆盖度遥感估算线性模型以及基于源自ZY1-02C影像的NDVI的克拉玛依平原荒漠植被覆盖度遥感估算二次多项式模型。研究中所采用的无人机遥感与卫星遥感相结合、植被覆盖度统计单元与卫星像元在空间上直接对应的方法,可避免以往相关工作中常以点位测量数据代表卫星像元数据所带来的不确定性。由于所用卫星影像的NDVI数据稳定性相对不足等原因,所建立的遥感估算模型的估算精度尚相对偏低,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工作加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