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基于情景模拟的流域低碳土地利用格局优化研究 ——以汾河流域为例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图学 提交时间: 2023-03-13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开展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旨在促进区域土地资源科学利用及实现碳减排目标。本文以汾河流域为研究 区,基于2015年、2020年土地利用及阻力因子数据,采用FLUS-MCR模型、碳收支系数法,验证模型精度下,设置 2030年低碳发展优先、经济发展优先、耕地保护优先、生态保护优先及自然发展5种模拟情景,对比未来不同情景下 土地利用类型的布局特征,并提出优化布局方案。结果表明:(1)2020年汾河流域禁止、限制、重点及优化开发区4 类土地利用功能分区面积分别为:2491.76 km2、6445.99 km2、16325 km2、14477 km2;流域净碳排放量为2002.46104 t,禁止开发区为流域碳汇区,碳吸收总量为0.76104 t,其余三区为碳源区,碳排放总量为2003.22104 t。(2)2030年 各情景土地利用碳收支情况由高到低为:低碳发展优先、生态保护优先、耕地保护优先、自然发展、经济发展优先。 (3)2030年,不同情景下除禁止开发区用地结构相对合理,限制开发区仍需适当压缩该区耕地及建设用地比例;重 点及优化开发区应考虑适当开发宜耕草地,促进流域土地利用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协调发展,实现低碳土地利用 目标。

  • 初始容重对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影响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球科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2-09-26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是土壤的重要水分运动参数之一,受土壤质地、容重、结构、温度等影响。为探明初始 容重对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及相应水分运动参数的影响,选取3种类型土壤,分别设置5个初始容重处理,利用van Genuchten模型拟合获取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及其水分运动参数,分析初始容重对不同类型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及相 应水分运动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1)近饱和段(SS>100 kPa),黑土的水分特征曲面随 着初始容重的增加平缓上升,红壤的水分特征曲面在初始容重由1.3 cm3cm-3 增加到1.4 cm3cm-3 的过程中呈下降 趋势,塿土的水分特征曲面在初始容重由1.3 cm3cm-3 增加到1.4 cm3cm-3 时上升的更加陡直。(2)van Genuchten模 型对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拟合效果较好(R2>0.99),适用于这3种类型土壤不同初始容重条件下的水分特征曲线的拟 合。(3)3种土壤的水分运动参数、s与初始容重均表现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在不 同初始容重间差异显著(Pr与初始容重表现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n表现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n呈负相关关系,但关系不显著(P>0.01),且3种土壤不同初始容重处理间水分运动参数n的变化幅度 较小,变化幅度维持在0.1左右。研究结果可为不同类型土壤、不同初始容重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参数的获取及水 文过程模拟提供参考。

  • 短脚锦鸡儿灌丛对植物群落和土壤微生物 群落的促进效应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4-23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以内蒙古荒漠区短脚锦鸡儿灌木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法分析灌丛对植物群落的影响,采用传统培养法,结合分子鉴定法分析灌丛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1)灌丛内植物群落多度和总生物量显著大于灌丛外,但是物种丰度和Shannon-Wiener指数灌丛内外无显著差异;(2)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表层土与深层土的土壤可培养细菌丰度和真菌多度差异不显著,其余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特征均表现为:表层土显著大于深层土;(3)灌丛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具有正效应,且表层土正效应最大;(4)灌丛对植物群落的促进作用大于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作用。

  • 兰州盆地新石器时期遗址分布与地形的关系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0-01-06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研究遗址和地形等环境要素的关系有助于理解人地关系的作用机制。基于GIS空间分析和二元逻辑斯蒂模型分析了兰州盆地新石器时期马家窑和齐家文化遗址空间分布的特征、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定量研究了地形等环境要素与遗址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新石器时期的马家窑文化、半山文化、马厂文化和齐家文化遗址均沿黄河分布,主要集中于河流阶地上坡度较小的区域。距河流的水平最近距离为318.6~17 721.7 m。新石器遗址特别是马厂遗址的空间集聚性明显。从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发展到马厂类型,单一型遗址的占比逐渐由53.3%增多至92.6%。马厂类型的分布中心距离黄河最近。地形等环境要素显著影响遗址的空间分布,遗址出现概率主要受坡度、坡向和距黄河最近距离的影响,模型的解释程度可达65.0%。引入历史时期和现代聚落进行比较,历史时期聚落分布受到高程和坡度的影响,而现代聚落的分布主要受到高程、坡度和距河流距离的影响。聚落分布和影响因素的演变可能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影响。

  • SRM融雪径流模型在锡林河流域的应用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球科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19-09-11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为了验证SRM(snowmelt-runoff model)融雪径流模型在寒旱区草原流域的适用性,在阐述模型结构、参数意义的基础上,结合锡林河流域上游2014—2016年融雪期(3—5月)的MODIS积雪覆盖数据及实测气象、水文资料,采用WinSRM 1.10版本对2014—2016年锡林河上游年融雪期的径流进行模拟,结果发现:SRM模型可以较好地反映锡林河融雪期径流变化趋势,有效捕捉融雪径流洪峰到达日期及洪峰流量。对模型进行精度评价,得出3 a模拟值的拟合优度确定系数(R2)与体积差(DV)均优于世界气象组织公布的模型模拟精度均值。所以,SRM融雪径流模型在锡林河流域上游具有较好的适用性,这对合理利用草原冰雪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 渭河流域蒸发皿蒸发量时空变化与驱动因素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球科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19-09-11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以渭河流域为研究区,获取流域内21个气象站1978—2002年20 cm口径蒸发皿和1985—2015年E-601型蒸发器日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回归模型重构各站点蒸发皿蒸发数据资料,Mann-Kendall趋势检验与空间插值法分析流域蒸发皿蒸发量的时空变换特征,敏感性分析法定量评估各气象要素对蒸发皿蒸发量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流域多年平均蒸发皿蒸发能力低于黄河流域的平均水平,蒸发皿蒸发量介于1 015.5~1 705.6 mm,其空间分布状况表现为由北向南逐渐减少;年蒸发皿蒸发量总体呈增加趋势,变化率为1.371 mm·a-1;蒸发皿蒸发量对实际水汽压最敏感;气温是影响蒸发皿蒸发量的主导因子,其贡献率为304.5%。

  • 近57 a玛纳斯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球科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19-09-10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利用1958年航片和1976年、1987年、1998年、2006年和2015年5期遥感影像解译数据,运用ArcGIS软件提取矢量化数据,对玛纳斯河流域近57 a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 玛纳斯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在1958—2015年发生了普遍变化,耕地、未利用地和建筑用地的面积不断增加,占流域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15.27%、4.6%和1.53%;而草地、林地和水域不断减少,减少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13.5%、5.3%和2.55%。②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表明,玛纳斯河流域近57 a变化速度最快的是建筑用地,年变化率占流域总面积的12.37%;其次是耕地,年变化率占流域总面积的6.01%;此外,未利用地、林地、草地和水域的年变化率分别为0.21%、-0.99%、-0.54%和-1.39%。③ 土地利用变化改变了该流域的景观格局,导致景观结构破碎化。1958—2015年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地的斑块数增加最多,分别增加了8.50×105个、6.54×105个和2.68×105个;而平均斑块面积(MPS)却在不断减小,分别减小1.83 km2、26.11 km2和20.26 km2,其中耕地和草地破碎化增加。玛纳斯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分析对于深入揭示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内部机制,促进流域水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维持地区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 基于CHAMP卫星与三维Taylor多项式模型的区域地磁建模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空间物理学 提交时间: 2016-05-04

    摘要: 利用CHAMP卫星矢量和标量地磁测量数据,通过三维Taylor多项式模型建立了2010.0年中国及邻近地区在300 km高度附近的X、Y、Z和F分量的三维磁场模型.为了比较验证所建模型,分析了其与Taylor多项式模型(二维模型)不同截断阶数所对应的均方偏差(RMSE)、残差及分布等.结果表明,三维模型每一阶的RMSE和残差绝对值的平均值均要比二维模型的小约45%.由于采用了系数完全展开的建模方式,三维模型的系数数量约为二维模型的2倍,三维模型较低的截断阶数可以反映更多的地磁信息.本研究中的5阶三维Taylor模型基本可达到8阶Taylor模型的精度.两种模型绘制的地磁场及残差分布有较好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