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年际变化与三江源区夏季降水的关系

    分类: 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 提交时间: 2023-03-13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利用19792018年中国地面逐月降水量网格数据集和ERA-interim逐月再分析资料,通过定义夏季西亚 副热带西风急流(以下简称西亚急流)位置和强度指数,采用统计和动力诊断方法研究了西亚急流位置和强度年际 变化与三江源区夏季降水异常的关系,揭示了急流位置变化对三江源区夏季降水的可能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夏 季西亚急流南北位置和强度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急流位置在2000s之前表现为南北振荡变化特征, 在2000s及其以后以偏南为主。在年际时间尺度上,西亚急流位置对三江源区夏季降水的影响比急流强度更加明 显。当急流位置偏南(北)时,三江源区夏季降水偏多(少)。进一步研究发现,在西亚急流偏南年,三江源区位于高 层正高度异常和中层负高度异常控制区,全区存在显著的上升运动异常,有利于高原低值系统活动。配合中低层 异常气旋性环流东部的偏南风,有利于将热带海洋的暖湿气流输送到源区,导致降水偏多,反之亦然。

  • 基于树轮宽度的澜沧江源区干旱重建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球科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19-09-11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依据采自青海省杂多县昂赛乡的树轮样本,建立树轮宽度差值年表(RES)。相关普查表明,澜沧江源区6—7月平均的12个月时间尺度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与RES年表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利用RES年表重建了澜沧江源区1639—2013年6—7月平均的SPEI变化序列,重建方程方差解释量达到37.4%,且经过交叉检验证明了方程的稳定性。重建序列展示了澜沧江源区干旱的长期变化情况,发现1694—1710、1753—1778、1830—1847、1862—1872、1892—1908、1919—1929、1978—1989年共7个偏湿阶段和1646—1673、1682—1693、1711—1731、1735—1752、1796—1809、1817—1829、1848—1861、1873—1886、1949—1959、1990—2000年10个偏干阶段。重建的SPEI序列存在30~64、19~21、4.2~4.3、2.6~3.2、2.5 a和2.2 a左右的显著变化周期。相关分析表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对澜沧江源区干湿变化具有显著影响。此外,澜沧江源区干湿变化可能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太阳活动等大尺度的气候驱动因子存在一定的联系。此次SPEI重建为澜沧江源区提供了长期干旱变化历史,可为该区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 利用树木年轮重建公元1639—2013年青南高原5~9月相对湿度变化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18-10-23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利用采集自青海省杂多县昂赛乡的大果圆柏(Juniperus tibetica)建立树轮宽度差值年表(RES)。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青南高原5~9月平均大气相对湿度与树轮宽度差值年表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0.65(建模期,1969—2013年)。利用差值年表重建了青南高原过去375年的5~9月平均相对湿度变化序列,重建方程方差解释量达42.3%,且方程稳定。在重建的375a中,显著的偏湿阶段有5个:1694—1710年、1753—1778年、1830—1847年、1892—1908年和1978—1989年;显著的偏干阶段有8个:1646—1673年、1682—1693年、1711—1731年、1735—1752年、1796—1809年、1817—1829年、1848—1861年和1873—1886年。采用多窗谱分析(MTM)发现,重建序列具有28~30 a的长周期,6~9 a和2~5 a的短周期。此次重建序列与其他一些能反映青藏高原地区干湿状况的树轮重建序列在低频上存在较好的一致性,而且与同期相关格点夏季帕尔默干旱指数(MADA)在公共区间(1639—2005年)的相关系数达0.489(P<0.001,n=367),进一步证明了本文重建序列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