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次降水过程雨滴谱垂直演变特征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4-29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利用布设在泽库站内的微雨雷达(Micro Rain Radar,MRR)、OTT-PARSIVEL激光雨滴谱仪、雨量计(RainGauge,RG)观测资料,针对2021年9月17日一次降水天气过程,对比分析MRR在高原地区的适用性,研究了不同雨强MRR观测参量及雨滴谱的垂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此次过程中MRR与雨滴谱仪及RG的累计雨量结果较为一致,MRR 200 m雨强与雨滴谱仪反演值相关性较好。不同雨强下降水参量在垂直分布上有所差异,雨强Ⅰ档,受蒸发作用影响反射率因子、液态水含量、雨强由高层至低层表现出波动变化的趋势;雨强Ⅱ档,蒸发作用减弱,各微物理量峰值高度有所降低;雨强Ⅲ档,粒子碰并作用增强直径增大,各微物理量随高度的降低而增大。此次降水过程以小粒子为主,在各个高度层小粒子对数浓度的贡献均最大。1000~4000 m小粒子对雨强贡献率均大于90%;1000 m以下中等粒子随着高度降低对雨强的贡献逐渐增大;大粒子在高层对雨强的贡献率大于低层。

  • 西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年际变化与区夏季降水的关系

    分类: 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 提交时间: 2023-03-13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利用19792018年中国地面逐月降水量网格数据集和ERA-interim逐月再分析资料,通过定义夏季西亚 副热带西风急流(以下简称西亚急流)位置和强度指数,采用统计和动力诊断方法研究了西亚急流位置和强度年际 变化与三江源区夏季降水异常的关系,揭示了急流位置变化对三江源区夏季降水的可能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夏 季西亚急流南北位置和强度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急流位置在2000s之前表现为南北振荡变化特征, 在2000s及其以后以偏南为主。在年际时间尺度上,西亚急流位置对三江源区夏季降水的影响比急流强度更加明 显。当急流位置偏南(北)时,三江源区夏季降水偏多(少)。进一步研究发现,在西亚急流偏南年,三江源区位于高 层正高度异常和中层负高度异常控制区,全区存在显著的上升运动异常,有利于高原低值系统活动。配合中低层 异常气旋性环流东部的偏南风,有利于将热带海洋的暖湿气流输送到源区,导致降水偏多,反之亦然。

  • 区积层混合云微物理特征机载观测试验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球科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2-10-23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利用在三江源区开展的飞机云物理探测试验数据,对2020年9月13日三江源泽库地区一次积层混合云宏微观物理特征及对流泡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积层混合云内温度在-23~-10 ℃之间,相对湿度为90%~100%,液态过冷水在0.04~0.70 gm-3之间;(2)对流泡内平均粒子数浓度高于周边层云101 L-1,平均有效粒子半径更大,平均液态过冷水为0.28 gm-3,高于层云约0.03 gm-3,粒子数浓度与液态过冷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3)云粒子谱呈多峰型分布,峰值出现在50 m、400 m和1000 m,符合典型高云的分布特征;(4)积层混合云中粒子多为聚合状冰晶粒子,部分高度层存在少量六角板状和线状冰晶,云内以凇附增长和聚并增长机制为主,对流泡内存在凝华增长,云内降水机制符合播撒-供给机制。

  • 2001—2020年地区积雪日数变化及地形分异

    分类: 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 提交时间: 2022-10-2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基于积雪面积逐日无云遥感产品和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20012020年三江源地区积雪 日数的水平、垂直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并对积雪日数与气温和降水量进行了相关分析。 结果表 明: (1) 20012020年三江源地区积雪日数呈西高东低,高海拨山脉大于盆地平原的分布格局,高 海拨山脉地区积雪日数均值普遍大于200 d,85.48%的区域积雪日数呈波动增加趋势,显著增加区 域占比为16.59%,平均增加速率为0.98 d 矿。(2) 积雪日数及其变化趋势存在明显的海拨和坡向 分异,积雪日数随海拨上升呈指数型增加,较低海拨( 速率随海拔高度上升而加快;高海拨区域积雪日数较多且呈增多趋势,但海拨大于4.4 km后积雪 日数增多速率随海拨上升而减缓,且5.5-6.0 km 地区积雪日数呈减少趋势,高海拔地区积雪日数存 在一定程度的海拨依赖性。积雪日数北坡大于南坡、西坡大于东坡,西北坡积雪日数最多,为 78.30 d, 不同坡向的积雪日数均呈增多趋势,其中西坡的增多速率最快,达1.04 小a飞(3)近20 a三 江源地区明显的 暖湿化气候特征是影响积雪日数变化的主要原因,其中降水量是主要驱动因 素,积雪日数增多与降水量增加密切相关,且高海拨地区积雪日数对降水量的依赖性更强。

  • 2001—2017 年区典型草地群落碳源/ 汇模拟及动态变化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2-13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碳源/汇是解释地球大气碳循环过程的重要指标,探究三江源的碳源/汇特征对于理解该地 区植被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三江源以脆弱的草地生态系统为主,且对全球气候 变化非常敏感。该地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大部分地区条件恶劣导致实测数据稀缺,很难对该地 区的碳源/汇时空格局进行完整剖析。因此通过以三江源 5 种典型草地群落(金露梅、紫花针茅、风 毛菊、小蒿草、及青藏薹草群落)为研究对象,基于 BIOME-BGC 模型,利用地理数据、气象数据和植 被生理参数等数据,得出 2001—2017 年三江源草地群落的净初级生产力(NPP)、净生态系统生产 力(NEP)模拟值,并对草地群落 NPP、NEP 变化特征与气温、降水相关性以及碳利用效率变化等特 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三江源区 NPP、NEP 在空间格局上,表现为由东南向西北数值逐渐 递减趋势;5 种典型草地群落多年 NPP 均呈现逐年增高趋势,其平均值为 196.06 g C·m -2·a -1。其 中,金露梅群落 NPP 平均值最高为 342.00 g C·m -2·a -1,青藏薹草群落 NPP 平均值最低为 55.93 g C· m -2·a -1;5 种草地群落 NEP 的多年平均值为 49.02 g C·m -2·a -1,金露梅、紫花针茅及青藏薹草 3 种植 被群落的 NEP 值呈缓慢的上升趋势,风毛菊和小蒿草群落呈缓慢下降趋势。研究发现三江源草地 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碳汇作用,且不同群落 NPP、NEP 对气温和降水的响应程度有所差异,5 种群 落 NPP 与气温均呈显著正相关,但 NPP、NEP 与降水量的相关性较低;5 种群落均具有较强固碳潜 力,除金露梅外其余植被群落的碳利用率均在 0.625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