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炭施加对微咸水滴灌棉田土壤水热盐及棉花生长的影响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3-01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为解决北疆淡水缺乏和土壤质量下降的问题,通过大田试验探明不同灌水矿化度及生物炭施加量对棉田土壤水热盐环境及棉花生长的影响。设置4个生物炭施加水平(B0:0 t∙hm-2、B1:20 t∙hm-2、B2:40 t∙hm-2、B3:60 t∙hm-2)和3个灌水矿化度水平(S1:1 g∙L-1、S2:3 g∙L-1、S3:5 g∙L-1),采用双因素完全随机组合试验,研究不同处理对土壤水盐温分布、棉花生长指标、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加生物炭与灌水矿化度的增加均使得土壤含水率和含盐量升高。生物炭施加量的增加使得平均土壤温度升高,升高幅度介于5.9%~15.1%,灌水矿化度对平均土壤温度存在显著影响,但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生物炭施加提高棉花株高、叶面积指数和地上部干物质量。棉花籽棉产量和水分利用率最大值均出现在B2S2处理,为6526.4 kg·hm-2和2.01 kg·hm-2;最小值均出现在B0S3处理,较B2S2处理分别减少18.50%和26.87%。构建多元回归方程,基于棉花高产、高水分利用率;结合归一化处理和空间分析得出最佳生物炭施加量、灌水矿化度区间分别为26~46 t∙hm-2和2.45~3.04 g∙L-1。

  • 基于Logistic的土壤盐渍化易发性评价——以新疆南疆塔里木灌区为例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12-06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新疆南疆(简称南疆)的土地资源利用潜力巨大,是我国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供给区,开展土壤盐渍化易发性评价,对于南疆增水增地选区与土地分区分类治理具有重要参考意义。以南疆塔里木灌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地下水溶解性固体总量(TDS)、地下水埋深、土壤质地、地貌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含盐量等实地调查数据,采用数据驱动方式的证据权进行土壤盐渍化单因素空间相关性分析,并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综合定量评价土壤盐渍化易发性。结果表明:(1) 高的地下水TDS、浅的地下水埋深、细颗粒的土壤质地以及地貌类型中的冲(湖)积平原、土地利用类型中的草地与高土壤含盐量地区表现出较高的正空间相关性。(2) 灌区冲积平原内的古河道,湖积平原内的古湖沼等槽型、封闭洼地是土壤盐渍化高易发区,面积约29 km2,占灌区总面积的1.3%;灌区农田周边的弃耕地为土壤盐渍化中易发区,面积约453 km2,占灌区总面积的20.5%;灌区周边广阔的沙漠及水域为土壤盐渍化低易发区,面积约1726 km2,占灌区总面积的78.2%。(3) 综合模型评价置信度结果及野外实地调查现状表明,Logistic回归模型综合定量评价土壤盐渍化易发性的结果准确可靠,为土壤盐渍化易发性评价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南疆地区土壤盐渍化防治和后备耕地资源选区提供了科学依据。

  • 多要素流视角下黄河“几”字弯都市圈空间网络结构及影响因素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7-19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基于交通流、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等多元数据,运用联系强度、空间结构指数、凝聚子群、二次指派程序(Quadratic assignment procedure,QAP)等方法,对黄河几字弯都市圈空间网络点-线-面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各城市交通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与综合流的联系强度差异明显,综合流呈现以太原市与呼和浩特市为核心的两核多中心发展态势。(2)城市网络联系显示物流与资金流的联系更为紧密,同时各要素流网络结构空间非均衡特征明显,总体呈现东强西弱、北强南弱的特征。(3)空间结构指数表明不同要素流视角下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均呈现较为明显的多中心结构,同时不同要素流视角下的凝聚子群均呈现地理邻近性特征。(4)经济全球化、交通效率、产业结构、地理邻近性等因素显著影响都市圈多要素联系网络。

  • 藏北高原砾石粒径空间异质性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质学 提交时间: 2023-03-13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砾石是各种水文和侵蚀等过程综合作用的产物,是草地和土壤退化、生态系统恶化的一个标志,反过来这 些砾石也影响到侵蚀的各个过程。研究藏北高原地表砾石的空间分异对区域生态环境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 以地表砾石粒径大小和空间位置为研究对象,通过Morans I 指数、空间变异函数、地理探测器、回归分析等方法对 其空间异质性进行系统性分析。结果表明:(1)全局Morans I 指数值为0.481,呈显著的正相关,局部Morans I 指 数显示,研究区东部砾石聚集模式为高-高聚集,中部为低-低聚集,其余区域多呈随机分布。(2)砾石空间异质性由 结构因素主导,但是变异函数最佳拟合模型与特征参数值均存在一定差异性,即存在一定的各向异性特征。(3)地 理探测器结果显示,NDVI、土地利用类型为影响研究区砾石粒径空间异质性的主要因素,人口密度、植被类型、年均 降水为次要因素。(4)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最优尺度回归为最佳回归模型,NDVI对砾石粒径影响最大,其后依次为 土地利用类型、年均降水、植被类型。

  • 哈萨克斯坦首都努尔苏丹人工林健康评价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9-14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通过分析努尔苏丹不同人工林,筛选健康综合评价指标,建立健康综合评价模型,为努尔苏丹及其周边人工林提供健康综合评价理论基础。调查努尔苏丹25块人工林样地和2块天然林样地,选取林下植物Shannon-Wie⁃ner指数(X1)、Pielou指数(X2)、Simpson指数(X3)、林分空间综合结构综合指数(X4)、土壤有机质(X5)、全氮(X6)、全磷(X7)、pH(X8)、质量含水量(X9)、林木平均株高(X10)、平均胸径(X11)、平均枝下高(X12)、平均冠幅(X13)和林下更新(X14)共14个指标,采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法,对努尔苏丹人工林健康状况开展综合评价。通过因子分析将14个单项指标转换为4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其贡献率分别为30.482%、24.374%、19.711%和8.646%,代表了全部数据83.212%的信息量。结合因子得分系数矩阵与各因子权重得到健康综合得分值。对健康综合得分值进行聚类分析,将选择的样地划分为5类,优质健康(Ⅰ)、良好健康(Ⅱ)、一般健康(Ⅲ)、亚健康(Ⅳ)和不健康(Ⅴ)。使用判别分析验证聚类分析的效果,其自身验证与交叉验证的准确率分别为100%、85.185%。采取逐步回归分析建立努尔苏丹人工林健康评价最优数学模型,H= 0 + 0.293X13 +0.186X5 + 0.079X3 + 0.100X2 + 0.038X7(R2=0.987),筛选出5个判断人工林健康状况的指标,分别为平均冠幅、土壤有机质、Simpson指数、Pielou指数和土壤全磷。平均冠幅、土壤有机质、Simpson指数、Pielou指数和土壤全磷可作为判断努尔苏丹人工林健康状况的指标,可在相同条件下测定这5项指标,计算健康综合评价值并预测其健康状况。

  • 甘肃省“五化”协同发展时空演变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球科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18-10-23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以2005年、2010年和2015年甘肃省87个县区、县级市及自治县的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与绿色化(简称“五化”)为研究对象,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地理加权回归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结合构建的“五化”协同发展模型,对甘肃省“五化”协同发展的时空分异格局、时空演变趋势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以期为甘肃省各市州科学的制定发展政策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甘肃省“五化”协同发展格局具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且空间差异显著,协同水平呈现出明显的西北高、东南低分布格局;“五化”发展水平和综合水平较低,协同水平总体不高,以轻度失调、濒临失调和勉强协同为主,但总体上升幅度较大;“五化”协同发展的影响因素,按其影响力大小依次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差>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财政支出>地形起伏度>城乡居民消费差>降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