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法的宁夏生态移民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7-19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经济发展如何破解生态环境资源约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研究议题。为探究生态移民区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变化情况,基于生态足迹法,构建了生态移民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20002020年宁夏生态移民区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采用脱钩模型分析了生态环境压力与经济发展脱钩关系。结果表明:(1)迁入区(红寺堡区)与迁出区(西吉县、隆德县、同心县)生态盈余呈下降趋势。红寺堡区生态盈余从2013年的0.730 hm2人-1下降到2020年的-0.054 hm2人-1。20002020年西吉县生态盈余从1.226 hm2人-1下降到0.963 hm2人-1;隆德县生态盈余从0.760 hm2人-1 下降到-0.113 hm2人-1;同心县生态盈余从0.755 hm2人-1 下降到0.347 hm2人-1。(2)迁入区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下降,迁出区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整体较高,但内部发展不均衡。迁入区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指数呈W变动趋势。从2013年-0.012降低到2020年-0.325。迁出区中西吉县和同心县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隆德县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降低。20002020年西吉县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指数从-0.324上升到0.037;同心县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指数从-0.552上升到-0.125;隆德县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指数从-0.029下降到-0.375。(3)迁入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未实现协调发展,迁出区经济增长与生态压力脱钩状态呈现区域性差异。因此,提出了坚持生态保护优先,走绿色发展之路、促进生态修复,走科技创新治理之路、优化资源配置,走协调发展之路的建议。

  • 陕西省水深度与广度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运用水生态足迹及其深度与广度评价方法,对20002019年陕西省水生态足迹、承载力、深度与广度时 空格局进行研究。从经济、人口、环境、农业和水利5个方面,构建水生态足迹影响因素指标体系,采用CFEM模型 对水生态足迹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陕西省水生态足迹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多年均值为1403104 hm2, 其中,农业水生态足迹占比最高,多年平均占比为66.65%,工业和居民生活水生态足迹占比分别为15.84%和 13.39%;(2)陕西省水生态承载力年际分配不均衡,在603.5104 hm2~3741104 hm2间波动,多年均值为1632.9104 hm2,高于水生态足迹,处于水生态盈余状态;(3)近10 a,陕西省主要以消耗水资源流量资本为主,水生态足迹广度 处于较高水平,但2001年和2016年,水资源存量资本消耗量大;(4)陕西省水生态承载力与水生态足迹区域差异 大,但年际变化相对较小;(5)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和水库库容,对陕西省水生态足迹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为加强 陕西省水生态承载力,应进一步完善和巩固水利工程设施建设,增加水库库容,完善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水资源 刚性约束。

  • 内蒙古草地资源的及其可持续利用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2-02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可持续性可通过区域生态足迹水平进行衡量。采用净初级生产力构建了内蒙古各盟(市)草地资源的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以每5 a为一期,测算了内蒙古草地19902020年的生态足迹,并结合人口分布数据刻画了生态足迹的空间分布状况;在此基础上应用土地可持续模型评价了内蒙古草地资源的可持续性。结果表明:(1)内蒙古各盟(市)草地的产量因子差异较大,整体呈东高西低的特点。(2)生态承载力在空间上也呈东高西低特点,30 a人均生态承载力整体呈小幅度下降趋势。(3)人均生态足迹逐期上升,20002005年由生态盈余转变为生态赤字。生态足迹较高的区域集中在通辽市、锡林浩特市、二连浩特市、乌兰察布市南部和鄂尔多斯市东部地区。(4)内蒙古草地资源可持续性逐期下降,由1990年的中度可持续性退化为2020年的弱不可持续性。可持续性退化严重的区域集中在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和乌海市。研究结果旨在为内蒙古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 基于能值模型的榆林市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9-26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为研究半干旱气候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以榆林市为例,根据水资源统计数据,运用能值生态足迹模 型对榆林市20002019年水生态足迹、水生态承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得出榆林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变化特征,并与 传统水生态足迹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 1)20002019年,榆林市水资源能值生态足迹年均值1.17 hm2人-1, 水资源能值生态承载力年均值0.49 hm2 人-1,生态赤字明显,且呈增加趋势;( 2)榆林市水资源生态压力指数年均值 2.43,处于亚安全状态;( 3)水资源生态经济协调指数年均值1.31,相对比较稳定;传统水资源生态足迹中万元GDP 水足迹年均值从0.97 hm2 (104元) -1 下降到为0.04 hm2 (104元) -1,表明水资源利用效率在逐步提高。总体上看,榆 林市水资源生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加大农业、工业节水力度,创新污水处理技术,倡导生活节水,提高水资源利用 综合效率是促进榆林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 甘肃省水资源和生态承载力时空特征

    分类: 地球科学 >> 水文学 提交时间: 2021-02-13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基于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核算了甘肃全省及 14 个市(州)2003—2017 年的水资源生态足 迹和生态承载力,在此基础上计算出其生态盈亏和生态足迹强度,并对其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 析。结果表明:(1)2003—2017 年甘肃省水资源生态足迹远大于生态承载力,导致水资源处于生态 赤字状态,但水资源生态足迹总体上呈缓慢下降趋势,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呈波动上升态势,生态赤 字的变化趋势与生态承载力基本一致,而水资源生态足迹强度呈逐年下降趋势,说明甘肃省水资 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供需矛盾有所缓解;(2)生产用水尤其是农业用水是最大的足迹账户,且呈 下降趋势;生态用水足迹虽然占比很低,但呈快速增长态势,用水结构趋向合理;(3)水资源生态足 迹的区域差异明显,整体上呈现从西北向东南递减的分布趋势。水资源生态足迹强度的区域差异 也较大,但呈缩小的态势;(4)水资源生态承载力的区域差异也十分显著,其高水平区和较高水平 区空间分布相对稳定,呈现出向低值区发展的趋势;(5)水土资源匹配不合理,土地资源少而分散 的甘南高原和陇南山地水资源生态盈余较大,而土地资源丰富的河西地区水资源生态赤字严重。

  • 基于三维模型的天山北麓绿洲生态安全评价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0-12-17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运用改进三维生态足迹模型对2000—2016年天山北麓绿洲生态安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17 a来天山北麓绿洲的整体生态环境处于不可持续的发展状况,生态占用面积持续增加,生态足迹广度由8.38×106 hm2上升到2.73×107 hm2,平均增速为1.11×106 hm2·a-1,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2)2002年后天山北麓绿洲不可持续状况的相对差异逐渐减小,内部各行政单元的人均生态赤字相对差异逐渐缩小。(3)天山北麓绿洲生态利用效率整体上呈现增加趋势,17 a间翻了三番,对于资源的利用程度日趋充分,单位资源创造的经济价值不断增加,但在各年份变化率波动较大,波动幅度在-18.23%~120.84%之间。(4)天山北麓绿洲生态适度人口虽呈现出波动增长趋势,但对于资源的需求和利用也在迅速增加,持续增加的人口规模给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最后为缓解生态压力,减小生态赤字,促进天山北麓绿洲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 基于的中国四大沙地地区可持续评价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18-11-14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四大沙地是我国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有效评价并对比四大沙地地区可持续水平对于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采用生产性生态足迹模型,评估并对比了我国四大沙地地区2000和2015年的生产性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盈余状态,以揭示区域的可持续性。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5年,四大沙地地区人均生态足迹总体呈现增加趋势,毛乌素沙地地区人均生态足迹年均增长率最高,达20.85%增长量为79.21 hm2•人-1;人均生态足迹主要以化石能源足迹和草地足迹为主;2000—2015年四大沙地地区生态赤字程度在不断增强,毛乌素沙地地区人均生态赤字变化量最大,达79.51 hm2•人-1,造成赤字程度加大的主要原因是地区化石能源的大量生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资源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当前四大沙地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仍以自然资源大量生产和消耗为代价,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仍存在挑战,需要根据各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以维持区域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