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塔里木河流域水-耕地-粮棉系统耦合关系及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5-3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作为典型的干旱区和生态脆弱区,塔里木河流域是我国粮食、棉花的重要生产基地。水资源、耕地资源与粮棉资源的良性协调发展成为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通过构建塔里木河流域水-耕地-粮棉系统,测算其发展指数,并以耦合协调度模型测量了系统的耦合程度,在此基础上利用Fractional Logit模型分析了水-耕地-粮棉系统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塔里木河流域各系统的发展指数呈现水系统>水-耕地-粮棉系统>耕地系统>粮棉系统。五地州中,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各系统发展指数排名与流域一致,喀什地区和阿克苏地区在耕地和粮棉系统发展水平领先,水资源系统发展水平靠后,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与和田地区则是水系统发展指数位居前列,耕地和粮棉系统发展较落后。(2)流域内水-耕地-粮棉系统耦合协调度介于0.475~0.680之间,处于勉强协调与初级协调之间。五地州中,喀什地区最高,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最低。这一指标经过缓慢提升后在2017年后明显下降。五地州中,阿克苏地区下降最为明显。(3)水库数量、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及人口数量是影响水-耕地-粮棉系统协调发展状况的关键因素,三者每增加1个单位将分别引起耦合协调度1.0%、21.0%、35.6%的提升。

  • 中国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空间格局及影响机理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4-0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是推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典型示范,对引领文旅产业发展、释放夜间消费潜力具有重要意义。采用GIS空间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中国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空间格局及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呈现“东密西疏、南多北少”的集聚型分布态势,“环城、亲水、傍景”布局特征明显,“一主、两副、多微核”的空间形态显著。(2)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分布的空间正相关性明显,呈现“东热西冷”圈层式递减的空间分异格局。(3)类型结构上,遗址遗迹类分布在历史文化悠久地区,风土民俗类集聚在少数民族地区,产业主题类空间分布广泛,风景名胜类分布较为均衡,文旅商综合类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地区。(4)地形、河流和气候是影响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分布的基础要素,人口素质、客运能力、产业发展和政策支持是影响其分布的关键因素。

  • 黄河流域城市生态韧性时空演变特征及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4-0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科学评估黄河流域城市生态韧性对于塑造流域高质量发展优势与营造韧性宜居环境至关重要。基于“压力-状态-响应-创新”四维框架构建城市生态韧性评价体系,运用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等方法考察2011—2020年黄河流域城市生态韧性时序演进、空间分布及空间差异特征,并使用空间杜宾模型剖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城市生态韧性有效提升,上中下游各地区演进过程、极化特征不尽相同。(2)城市生态韧性空间格局呈“下游-中游-上游”梯度递减,空间集聚与区域分异特征明显。(3)城市生态韧性总体及区域内差异波动式下降,区域间差异是空间差异主要来源,年均贡献率高达65.44%。(4)降水量、经济发展水平、公共安全建设对黄河流域城市生态韧性提升具有正向影响,对外开放水平存在正向溢出效应,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干预程度在提升当地城市生态韧性过程中也呈现出正向溢出效应,而土地开发强度、环境污染程度会抑制城市生态韧性提升,且环境污染程度还存在负向溢出效应。此外,黄河上中下游各地区影响因素效果差异显著。

  • 县域尺度下关中地区农作物水足迹时空特征及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3-01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探讨区域农作物水足迹和其时空分布规律及驱动因素,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水资源利用效益。本研究量化并分析关中地区54个县(区)2000-2020年冬小麦和夏玉米水足迹,并借助通径分析方法探究影响其绿水足迹、蓝水足迹及灰水足迹时空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 关中地区农作物总水足迹从2000年2.232×108 m3下降到2020年2.003×108 m3,其中蓝水是最主要的水资源使用形式,其次是灰水,绿水使用量最少,三者占比分别为37.261%、36.254%和26.485%;(2) 农作物总水足迹空间上差异显著,呈现出东高西低和相似地区(高-高、低-低)集聚分布的特征;(3) 单位面积产量、平均风速和化肥施用量分别为影响绿水足迹、蓝水足迹和灰水足迹最显著的因素。本研究的结果有利于帮助关中地区节约水资源和提高用水效率,拓展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思路。

  •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NDVI季节性变化及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3-01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研究植被的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不仅能够揭示植被覆盖动态变化特征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响应机制,同时对区域的植被恢复以及生态可持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MODIS遥感卫星数据,借助变异系数、趋势分析、相关分析与Hurst指数探究了2000—2020年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植被覆盖逐季变化特征、影响因素及未来趋势。结果表明:(1)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空间变异程度在冬季偏高,且高波动主要分布在新疆与内蒙古大兴安岭的草地与未利用地区域。(2)NDVI随季节波动较大,在林地与耕地最为明显。(3)NDVI主要为改善趋势,其中,春季改善面积最大(84.63%),冬季最小(72.52%),且林地改善最为显著。(4)各季度NDVI均受地表温度与降水量影响(Significance=0.05),且夏季地表温度与冬季降水量逐年递增对植被生长具有抑制作用。(5)未来NDVI主要呈改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退化区域零星分布于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等地区。本研究旨在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生态修复与治理,以及局部气候暖湿化的应对提供理论参考。

  • 陕西黄土区农田土壤主要养分特征及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3-01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为了探究陕西黄土区农田主要土壤养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研究区5096个农田0~20 cm耕层采样点数据,利用GIS与地统计学方法对有机质(SOM)、全氮(TN)、有效磷(AP)和速效钾(AK)含量进行空间分析,并应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18种影响因素对养分空间变异的解释程度。结果表明:SOM、TN、AP和AK含量均值分别为14.43 g·kg-1、0.92 g·kg-1、18.21 mg·kg-1和190.28 mg·kg-1,呈现中等程度变异;4种养分最佳拟合模型均为指数模型,各养分呈现中等程度空间相关性,结构性与随机性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养分含量的空间差异;养分全局空间相关性大小表现为:TN>SOM>AK>AP;养分含量区域差异明显,呈现由北向南逐渐递增的趋势;年日照时长、年均气温、化肥用量和地貌类型等单因子作用对各养分含量空间变异具有更强的解释力,两因子交互作用对养分的解释力强于其单因子解释力。研究表明,陕北地区宜适当增加肥料投入,关中地区宜进行精耕细作,农田建设应考虑多方面因素。

  • 新疆气候干湿变化特征及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3-01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基于新疆56个气象站1961—2019年逐日地面观测数据,分析了过去59 a间新疆干湿变化特征及其成因,主要结论如下:(1)新疆正经历显著的由干向湿的转变。在1961—2019年期间,区域平均干燥度指数(Aridity In⁃dex,AI)以0.01·(10a)-1的速率上升(P < 0.01),并于1987年前后发生突变。全区呈显著上升趋势的站点占比为57.1%。(2)1961—2019年间新疆年降水量以8.6 mm·(10a)-1的速率显著增加,突变时间与AI突变时间一致。年参考作物蒸散量(reference evapotranspiration,ET0)在1961—2019年可检测到显著的下降趋势,变化速率为-15.7 mm·(10a)-1。但值得注意的是,年ET0在1990年前后发生转变,1990年以前持续下降,1990年后转为波动上升。(3)ET0的变化主要受风速与相对湿度两种气候因子的控制。在1961—2019年间,全区风速基本呈下降趋势,有接近一半站点的相对湿度也呈下降趋势,二者的共同作用导致新疆50%站点的ET0显著下降。而ET0在1990年前后的转变也是由于相对湿度和风速变化趋势在1990年前后的转变引起的。1990年左右,相对湿度由上升趋势转为下降趋势,风速则由下降趋势转为上升趋势。共同导致了ET0在两个时期变化趋势的差别。该结论加深了对新疆干湿变化及其成因的认识,并对新疆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 农牧交错区三生空间时空演变特征与——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为例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3-01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农牧交错区是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及粮食产地,探索其“三生”空间演变规律与影响因素对生态脆弱区国土空间优化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用地转移矩阵、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研究2000—2020年内蒙古典型农牧交错区呼和浩特市“三生”空间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呼和浩特市“三生”空间整体动态变化平缓(0.02%~0.04%),生态、农业生产、牧业生产空间趋减,生活、其他生产空间增加。(2)2000—2020年呼和浩特市“三生”空间格局变化显著,主要表现为城区外围生活空间侵占农牧业生产空间,土默川平原及北部、东南部丘陵地区农业生产、牧业生产、生态空间相互转换;(3)研究区生态、农业生产、牧业生产空间在前10 a相互转化剧烈,2010—2020年有所减缓;生活、其他生产空间呈净转入状态并在后10 a突增。(4)平均坡度是影响农牧业生产空间布局的主导因素(0.24~0.4),产业发展、人类活动和农业生产规模对当地空间格局影响较大,精细化治理背景下,政策引导的作用日益突出。

  • 基于ICESat-2 卫星测高数据的呼伦湖水位变化监测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3-01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草原湖泊水位变化预示着草原生态环境的变化,是草原生态变化的重要指标。利用2018年11月—2022年1月ICESat-2卫星的ATL13全球内陆水体数据,构建呼伦湖高精度水位变化序列。使用DAHITI、Hydroweb和GREALM水位数据进行结果验证。依据湖泊面积与水位变化关系,构建水位面积关系模型,分析湖泊水位季节性变化特征及外界因素对湖泊水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018年11月—2022年1月,呼伦湖水位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年均水位上涨率为0.49 m·a-1;湖泊每年3—6月水位下降,7—10月水位上涨,11月—次年2月水位稳定。通过与DAHITI、Hydroweb和G-REALM水位数据对比验证可知,ICESat-2卫星监测水位数据稳定,水位序列精度高,均方根误差为9.7 cm,结果可靠。ICESat-2卫星水位监测成果结合湖泊水位面积模型,可实现多时段、高精度湖泊水位监测,并计算水位季节性变化时间序列,结果显示,呼伦湖水位季节性特征明显,且年际变化趋势基本稳定,春季至夏季水位下降,夏季至冬季水位上升。湖泊水位变化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较大,气温升高引起的蒸发量增大是湖泊水位下降的主导因素,气温、蒸发量与水位变化呈现出较强的负相关性;人工注水对湖泊水量的补给使湖泊水位上升,且在2021年注水期内水位上涨趋势明显。

  • 中国市域城乡收入差距时空演化及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1-29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和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基于20122021年366个市域研究单元城乡收入比的数据,综合运用核密度估计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探析,再借助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各影响因素对中国不同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程度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20122021年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出逐渐缩小的态势,同时各市域间城乡收入差距的相对差异也在不断缩小。(2)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低值区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以及黑龙江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少数城市,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云贵山区、西藏自治区和黄河中上游的部分城市。从全局趋势来看,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出西高东低、南高北低、中间高两边低的空间分布格局。(3)市域尺度下,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出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城乡收入差距大的市域和城乡收入差距小的市域均趋于集聚。(4)影响因素存在区域异质性,各地区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要实施因地制宜的政策。

  • 中国包容性旅游发展评估及空间格局研究 ——基于287个城市面板数据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1-29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旅游业的包容性发展对促进机会平等、平等发展和成果共享具有重要作用。以全国287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102019年面板数据构建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应用熵值法、灰色关联度和空间分析等方法对中国包容性旅游发展水平进行评估,揭示空间分布特征及演变趋势,并测度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 中国包容性旅游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空间差异,由带状分布逐渐过渡到块状分布,最后形成点状分布。城市间包容性旅游发展差异不断扩大,空间极化现象加剧,不平衡发展问题凸显。(2) 中国包容性旅游发展水平可以划分为欠发展地区、低度发展地区、中度发展地区、高度发展地区4种类型,包容性旅游高度发展地区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3) 中国包容性旅游发展可分为20102014年缓慢增长和20152019年快速增长2个阶段。(4) 城镇登记失业率、星级酒店数量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是影响中国包容性旅游发展空间格局的主要因素,空气质量状况和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是次要因素。研究结果可为优化中国包容性旅游空间布局、助推旅游业包容性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 农户灌溉行为目标对灌溉用水效率的影响研究 ——以沙雅县为例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1-28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当前农业用水一直占据总用水量的绝大部分,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投入要素。而复杂的气候环境却给农业用水带来了巨大挑战,农业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显得更为突出。以微观层面为出发点,探讨灌溉行为目标偏好对灌溉用水效率的影响,以期优化和选择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的方式,实现资源环境约束下农业效益最大化。以新疆沙雅县传统农户为研究对象,构建随机前沿模型,测算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并推算出灌溉用水效率;然后利用Tobit模型探讨灌溉行为目标偏好及其他因素对灌溉用水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户的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平均值为0.824,灌溉用水效率平均值为0.560,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和灌溉用水效率均未达到技术完全高效的程度,仍有提高的余地。对影响因素的研究发现,年龄、受教育程度、农业收入占总收入比重、灌溉面积、对水资源是否紧缺的认知、是否为村干部、是否参与过培训、偏好利润最大化和偏好节约用水对灌溉用水效率有显著正向影响;耗水作物种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比重、偏好减少劳动力投入对灌溉用水效率有显著负向影响;农业劳动力、节水灌溉面积占总灌溉面积比重、用水成本、偏好及时灌溉和可持续发展对灌溉用水效率影响不显著,且用水成本对灌溉用水效率的提高起负向作用。为提高灌溉用水效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增强农户节水意识、调整种植结构、完善灌溉水价机制。

  • 中国西北地区A 级旅游景区时空分布格局及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1-07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区域旅游景区合理布局是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与根本保障,探究其空间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对促进区域旅游协作、经济共享及文化融合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国西北地区20102020年A级旅游景区数据,采用GIS空间技术分析景区时空分布特征,从社会、经济、环境3个方面构建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并运用地理探测器厘清景区空间格局演变与影响因素的内在机理。结果表明:(1)西北地区A级旅游景区数量变化不均衡特征显著,空间上集聚分布且集聚程度逐渐增强,呈现西北东南的空间分布态势,中轴线处在吐鲁番市酒泉市海北藏族自治州兰州市宝鸡市西安市一线,景区空间结构经历了分散式点状组团式斑块状倒L型条带状的演变过程。(2)常住人口、人均GDP、旅游收入、通车里程和政策力度5个因子对A级旅游景区空间格局演变的影响程度较强。(3)社会因素的影响能力上升,表现为先下降、后稳步上升2个阶段;经济因素的影响能力上升,表现为周期性的上升-下降波动;环境因素的影响能力趋向于上升,但变化幅度相对稳定。

  • 中国省域旅游效率时空演变特征及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1-07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中国旅游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明晰旅游效率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力对于提高旅游效率,推动区域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测评了20092019年31个省域(不含港澳台)的旅游业发展效率,采用空间自相关、冷热点分析和回归模型对中国省级单元旅游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开展了分析。结果表明:(1)20092019年中国旅游业效率整体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各项效率水平在空间分布上差异明显,空间集聚特征逐渐强化,旅游增长方式正由粗放型向集约化发展转型。(2)中国省域旅游业发展效率存在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旅游业发展效率的平均综合效率、平均纯技术效率与平均规模效率在局部空间上呈 现南热北冷的空间格局。(3)旅游业综合效率受旅游资源质量的正向驱动作用最强,纯技术效率主要受交通可达性的正向影响,而旅游业发展质量是规模效率的主要正向影响因素。(4)丰富旅游产品业态、健全区域旅游合作机制、优化旅游产业结构等是提升中国省域旅游业发展效率的重要途径。研究结果可为制定区域旅游协同发展战略和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范式。

  • 塔里木盆地沙尘天气日数变化及

    分类: 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 提交时间: 2023-12-16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基于塔里木盆地32个气象站点19642022年观测数据,采用Sen+M-K趋势分析、重心移动模型、标准化回归系数和空间聚类方法,从空间特征角度着重分析塔里木盆地不同类型沙尘年日数的变化、趋势和移动规律,以及影响因素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盆地以浮尘为主,其次是扬沙、沙尘暴,总体呈现南多北少的空间分布格局,且具有显著下降趋势。(2)盆地不同类型沙尘日数的重心呈向东南部移动的趋势,其中沙尘暴重心移动幅度最大。(3)气温升高、风速降低和大风日数减少是塔里木盆地沙尘日数减少的主要影响因素,降水量影响最小。(4)降水量对沙尘变化的贡献率高值聚集在盆地西部,平均气温和平均最高气温分别在盆地南部和西部,而大风日数和平均风速分别在盆地西北部和东南部。研究结果可为塔里木盆地有针对性的制定区域适用性防风固沙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 黄河流域文化产业集群时空格局与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12-06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基于20052020年黄河流域62市面板数据,从集群规模、联系度和专业化3个维度匹配构建文化产业集群水平指标体系,采用莫兰指数(Morans I)和空间杜宾模型,在厘清空间溢出效应作用机制与路径的基础上,探究黄河流域文化产业集群时空格局及空间溢出效应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 20052020年黄河流域文化产业集群指数均值由0.07上升为0.21,整体呈正三角型分布模式。(2) 城市间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水平不均衡,存在明显的虹吸效应,各解释变量对溢出效应影响效果差异显著。(3) 空间溢出效应与地理距离有明显的相关性,当地理距离达到500 km时,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最强,超过850 km时,空间溢出效应逐渐消失,总体呈倒U型趋势。基于上述分析,为加快黄河流域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提高区域竞争力,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提出加强区域协同合作、把握城市更新进程、避免同质化竞争等建议。

  • 中国科普教育基地空间分布、类型结构及结构及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12-06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以2022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公布的798个科普教育基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平均最邻近指数、核密度、不均衡指数揭示了科普教育基地的空间分布和类型结构特征,进而利用地理探测器、叠加分析等方法探测了中国科普教育基地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 中国科普教育基地空间分布不均衡,呈聚集分布状态,高密度区主要集中在东部经济基础较好、市场开放程度较高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西部地区形成以省会城市为核心的低密度集聚区。(2) 中国科普教育基地类型结构中,科技场馆类科普教育基地所占比例最高,呈现双核多点空间特征,三农类科普教育基地所占比例最低,呈一带多点空间结构,各类型科普教育基地呈现不同的空间分异格局。(3) 中国科普教育基地空间分布受社会经济、交通条件、教育水平、旅游资源和政策制度等人文因素以及高程、河流等自然环境因素的叠加影响。研究结果对优化中国科普教育基地的空间布局,促进科普资源的高效利用具有参考意义。

  • 黄河流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空间格局及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27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加强爱国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场所。以黄河流域171个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地理空间分析方法揭示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空间分布格局,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工具测度了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 黄河流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类型结构不均衡,革命传统教育类占比最高,建设成就标志类占比最低。(2) 区域上整体呈集聚型分布,数量差异明显,表现为上游多中游少,川豫多青宁少的特征。(3) 核密度呈现以延安市为核心、4个高密度区和2个次高密度区的氺字型分布格局。(4) 冷热极化显著,主要以冷点区分布为主,热点区集中于黄河中上游的陕西省、甘肃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交界的8个城市。(5) 文化环境、人口规模和交通水平是影响黄河流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空间格局的强势因素,其中红色旅游资源、文化场馆、人口密度、举办活动、参观人次、客运量是核心影响因子。研究结果可为黄河流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空间布局优化和助推黄河红色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中国金融网络空间结构特征及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27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利用多行业金融机构的地理分布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中国金融网络进行测度,借助地理探测器模型探讨中国金融网络空间结构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 金融网络呈现核心-边缘结构特征,但是金融网络的空间分异程度在缩小。另外,金融网络空间结构具有空间指向性。(2) 影响全国、东部、中西部、核心和边缘地位金融网络发育的因子不同,这与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市场潜力、关键资源、区位条件和经营成本等不同紧密相关。(3) 择优选择、路径依赖和网络邻近机制是金融网络空间结构形成所遵循的内在机理,在未来经济金融日趋融合的大背景下,各级政府需进一步在更大尺度上加强城市之间在金融方面的合作。通过研究中国金融网络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既可以为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供政策建议,也可以为推动城市间协调发展的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 生态移民村镇居民居住满意度及其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19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研究生态移民村镇居民居住满意度,提升生态移民居住环境质量,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以宁夏典型的生态移民村镇为研究区,基于访谈式问卷,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构建居住满意度指标体系,探讨居民居住满意度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 生态移民村镇居民居住满意度总体较高;公共空间、配套设施以及环境状况3个维度满意度水平略低,居住满意度由高到低依次为镇北堡镇、星海镇、红寺堡镇、兴泾镇。(2) 不同群体居民的满意度均值均大于3.5,满意度水平较高,但不同属性的居民群体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中青年、家庭负担系数大、受教育程度较高、迁入时长超过30 a、不愿意永久居住和感到住房拥挤的这几类居民居住满意度感知较低。(3) 生态移民村镇居民居住满意度受邻里环境、组织管理、公共空间、环境状况和配套设施5个方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