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系统碳储量的情景预测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5-20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土地利用方式是引起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的重要因素,对维持碳储量水平稳定有着关键作用。通过利用耦合的PLUS-InVEST模型评估与预测塔里木河流域1980—2020年土地利用与碳储量变化情况,设置自然发展、生态保护、耕地保护和城镇发展4种场景,分情景预测203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及碳储量的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探究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40 a间塔里木河流域耕地、建设用地与未利用地面积显著增加,林地、草地和水域面积减少。(2)40 a间1980—2020年碳储量总体呈上升趋势,总体增加了22.66×106 t,碳储量增加区域主要分布在塔里木河干流及其分支上。未利用地和草地是塔里木河流域主要的碳库,占碳储量总量的24.77%和19.37%。(3)情景预测发现2020年后碳储量流失量较大且流失速度逐渐较加快,碳储量减少区域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中西南部,未来草地向未利用地及林地向草地的转移均是碳储量流失主要原因,4种情景下分别减少了0.0475×108 t、0.0051×108 t、0.0285×108 t及0.0473×108 t。(4)耕地向林地、草地向林地、水域向草地及未利用地、未利用地向耕地及草地的转出都有利于碳储存。因此,在未来规划中,应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相结合,在控制建设用地向外扩张的同时保证当地经济增长,提高碳储量水平,为实现“双碳”目标蓄力。

  • 能源消费碳排放时空特征及能源结构调整路径探讨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4-29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新疆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生产与供给基地,合理的协调经济发展与能源碳排放之间的关系,是实现其经济可持续发展与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前提。本文在整理新疆各类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利用空间自相关对新疆2000—2020年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时空特征进行了测算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新疆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但碳排放强度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2)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天山东坡碳排放强度较高,准噶尔北缘、天山北坡和昆仑山北坡则相对较低,并且具有明显的集聚特点;(3)在全球变暖与碳减排的大背景下,新疆需要从区域资源禀赋特点入手,建立差异化的能源结构调整策略,通过构建多能互补的绿色能源网络,促进区域实现“双碳”目标和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 植被总初级生产力对大气水分亏缺的响应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4-0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近几十年来新疆气候变化显著,“暖湿化”转型与“湿干转折”先后出现,势必对地区植被生产力、大气干旱状况以及二者间的响应关系产生影响。以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PP)和大气水分亏缺(VPD)作为评价指标,分析了1982—2018年新疆地区植被GPP、VPD的时空分布与演变规律,并揭示了大气水分胁迫对植被GPP的影响。结果表明:(1)新疆植被GPP整体具有北高南低的分布特征,年均值为256.6 g C·m-2·a-1,呈显著上升趋势。GPP增加趋势占植被总面积的82.00%,其中增加显著区约占42.81%,多分布于南疆绿洲和北疆山前农业区;GPP下降趋势占比较小且分布零散。(2)新疆地区VPD具有“山区低、平原/盆地高”的鲜明格局,年均值为0.66 kPa,呈不显著波动上升趋势。全疆大部地区表现出VPD显著性上升,下降趋势零星出现在昆仑山脉高海拔山区。(3)新疆植被GPP对VPD的响应“正负共存”,并具有明显空间异质性。GPP与VPD的负相关占植被区总面积的54.52%,主要出现在山前草地地带;正相关则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边缘和天山北坡及其东段,以栽培作物和灌木类型为主。VPD对GPP的影响在不同植被类型间差异鲜明,而在同一植被类型内正、负响应共存。分析认为,虽然大气水分胁迫尚未成为地区植被生产力变化的主导驱动力,但在新疆干旱化急剧增加背景下,仍需加强对GPP与VPD响应关系的跟踪。

  • 空中水资源和地表水资源变化特征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3-01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大气降水是新疆一切水资源的根本来源,空中水资源是大气降水的物质基础,大气降水在当地形成地表水资源。水资源短缺是制约新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安全保障的最关键自然因素。本文分析新疆空中水资源和地表水资源的变化特征,对新疆水资源系统规划和高效利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结果显示:1961—2022年新疆年降水资源量为2717.12×108 m3,水汽输入量为21115×108 m3,水汽净收支量为347.5×108 m3,水汽降水效率为12.5%;2001—2021 年新疆平均水资源总量为912.3×108 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864.1×108 m3,产水系数为0.32。从变化趋势来看,1961—2022年新疆年降水量明显增加,新疆上空水汽总输入量和总输出量微弱减少,水汽净收支量微弱增加,水汽降水效率明显增加;2001—2021年新疆地表水资源处于丰水阶段,但产水系数有微弱的波动减小趋势。新疆水资源问题依然突出,在不同水资源精细化特征、不同相态水体转化关系等方面研究不足,未来需要加强研究以应对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新疆水资源安全风险。

  • 气候干湿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3-01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基于新疆56个气象站1961—2019年逐日地面观测数据,分析了过去59 a间新疆干湿变化特征及其成因,主要结论如下:(1)新疆正经历显著的由干向湿的转变。在1961—2019年期间,区域平均干燥度指数(Aridity In⁃dex,AI)以0.01·(10a)-1的速率上升(P < 0.01),并于1987年前后发生突变。全区呈显著上升趋势的站点占比为57.1%。(2)1961—2019年间新疆年降水量以8.6 mm·(10a)-1的速率显著增加,突变时间与AI突变时间一致。年参考作物蒸散量(reference evapotranspiration,ET0)在1961—2019年可检测到显著的下降趋势,变化速率为-15.7 mm·(10a)-1。但值得注意的是,年ET0在1990年前后发生转变,1990年以前持续下降,1990年后转为波动上升。(3)ET0的变化主要受风速与相对湿度两种气候因子的控制。在1961—2019年间,全区风速基本呈下降趋势,有接近一半站点的相对湿度也呈下降趋势,二者的共同作用导致新疆50%站点的ET0显著下降。而ET0在1990年前后的转变也是由于相对湿度和风速变化趋势在1990年前后的转变引起的。1990年左右,相对湿度由上升趋势转为下降趋势,风速则由下降趋势转为上升趋势。共同导致了ET0在两个时期变化趋势的差别。该结论加深了对新疆干湿变化及其成因的认识,并对新疆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 不同放牧管理方式对山地草原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3-01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本研究基于巴里坤县国家级山地草原监测站10 a植物群落观测数据,探究了长期不同放牧管理方式(长期禁牧M0、冬季放牧M1和全年放牧M2)对新疆山地草原植物群落特征值、植物多样性及多样性与地上生物量之间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M0、M1和M2对优势种沙生针茅重要值无显著影响,M1和M2提高了非优势及草地退化的指示物种芨芨草、醉马草的重要值;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群落高度、盖度、密度、地上生物量及其响应比显著下降;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在各放牧处理下均无显著差异,但Margalef丰富度指数随放牧强度显著增加;M0处理地上生物量与Simpson优势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负相关,M1处理地上生物量与Margalef丰富度指数负相关。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长期禁牧有利于退化草地的恢复,提高了群落特征值,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草地生产力的提高和群落稳定性的维持;放牧会影响生态系统中资源的再分配,导致物种多样性的增加,但是全年放牧管理方式下草地则退化加剧。

  • 兵地旅游经济网络结构及共生发展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1-07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兵地旅游融合发展是实现兵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与有效途径。为促进兵地旅游系统的要素合理流动与资源优化配置,基于共生理论,运用可达性模型、旅游经济联系强度模型、核密度估计、平均最近邻分析、泰森多边形等方法研究兵地旅游的资源共生演化、经济联系变化、网络结构特征,探究兵地旅游共生发展的模式、格局与机制。结果表明:(1)兵地旅游资源空间集聚特征不断增强,资源开发处于偏利共生关系。(2)兵地旅游资源非均衡共生特征明显,呈现兵团依附地方、弱势依托强势共生分布特征,形成中央一心多点外围多心多点共生演化格局。(3)可达性呈现中心外围圈层递减结构,依托旅游交通网络形成偏利共生纽带。(4)旅游经济联系具有距离衰减、南北差异、兵地差距、同城效应特征。(5)归纳兵地旅游间歇寄生、间歇偏利共生、互惠共生的区域共生模式,文化共生、资源共生、产业共生主次递进和主客互动的要素共生维度,一核三点八心两圈三带的共生发展格局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和合同美的共生发展机制。

  • “双碳”目标下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分异及驱动因素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1-07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新疆粮食生产潜力巨大,是我国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供给区。双碳目标下测算新疆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对于新疆农业绿色转型发展及粮食安全均具有重要意义。将非期望产出粮食生产碳排放纳入粮食GTFP测度框架,基于SBM-GML模型对新疆14个地州市20002020年的粮食GTFP进行测算;并利用核密度估计法和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对新疆各地区的粮食GTFP进行时空演进态势分析;最后运用固定效应模型甄别出影响新疆粮食GTFP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新疆粮食GTFP呈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为0.7%,主要受益于粮食绿色技术效率(GEC)变化,掣肘于粮食绿色技术进步(GTC)。(2)新疆粮食GTFP的增长存在区域异质性,从三大区域划分视角来看,北疆>东疆>南疆。(3)时间上地区差距大致呈先缩小后增大的变化进程,空间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内差异。此外,粮食种植结构的变化显著促进了新疆粮食GTFP的增长,而城镇化水平和农村用电量则产生了显著的抑制作用。

  • 基于PSR模型的水资源经济生态韧性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1-07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以新疆干旱区14个地州为例,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计算指标权重,采用综合评价法和核密度分析14个地州压力-状态-响应韧性的时空分布特征,借助地理探测器对新疆水资源经济生态韧性的主要影响因子及因子交互作用进行探测。结果表明:(1)20102020年新疆各地州压力韧性评价指数多数呈现下降的趋势,其中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压力韧性水平由高度韧性降为中等韧性。状态韧性、响应韧性、综合韧性均呈现不断增强的趋势,韧性水平也有所提升。(2)20102020年新疆各地州压力-状态-响应韧性核密度空间上呈现高低交错分布的格局,且西南部高于东北部。从3个维度来看,压力韧性核密度高值区由西南部向中部蔓延,分布较集聚;状态韧性和响应韧性核密度高值区由北部向南部蔓延,分布较分散。2020年,区域内综合韧性、状态韧性、响应韧性核密度差异呈不断缩小的趋势,压力韧性核密度空间差异较显著。(3)产业结构、人均GDP、生态自净能力影响因子对水资源经济生态韧性的影响力有所增强,人为灾害等因素有所减弱。产业结构、生态自净能力、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等影响因子的交互作用强于单因素对系统韧性的影响力,各影响因子两两之间的交互作用中非线性增强关系数量大于双因子增强数量。

  • 基于生态网络分析的“水-能-碳”耦合系统特征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1-07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水资源、能源、碳排放是扰动经济社会-生态复合系统的重要因素,单要素变化会产生联动效应,传递生态压力,影响区域和产业的持续发展。以新疆为研究对象,基于2007、2012、2017年新疆投入产出表,运用环境投入产出和生态网络分析模型呈现水-能-碳网络系统耦合特征。结果表明:(1)混合水主要用于国内省外流出和居民消费,混合能、混合碳主要用于国内省外流出和资本形成总额。(2)水类网络循环率小于42%,能类网络和碳类网络循环率小于25%,网络系统整体表现出下降趋势。(3)水类网络、能类网络、碳类网络系统鲁棒性向发展停滞一侧倾斜,整体展现出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4)新疆水-能-碳耦合系统各部门间的水系统、能系统、碳系统关联性不强,控制与依赖关系尚处于偶发状态,产业间水-能-碳未能形成协同关系。厘清新疆水-能-碳耦合系统规律,为实现低碳高效资源综合管理模式提供实证支撑。

  • 洪水预报预警中融雪径流模型应用进展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1-07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针对全球变化背景下极端升温、暴雪和暖湿化现象以及中国新疆地区融雪洪水灾害风险增大问题,概述了新疆不同类型洪水灾害特征,重点阐述了近年发生频率增加、致灾性强、灾害风险增大,但在新疆未引起重视的融雪洪水的研究进展,对比分析了不同类型融雪径流模型特点和研究现状。综合目前融雪径流模型已有进展和面临的挑战,提出新疆未来研究需考虑融雪径流模型的物理机制和融雪消融过程,以提高预报预警精度。回顾了融雪洪水在新疆的预报预警技术,指出构建高精度预报预警融雪洪水模型所面临的风吹雪、冻土表层雪和雪面雨等关键问题,并提出提升新疆洪水模拟、预报预警、应对突发洪水的综合能力的关键技术,为提升新疆融水洪水预报预警技术提供思路与建议。

  • 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的土壤盐渍化易发性评价——以南疆塔里木灌区为例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12-06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新疆南疆(简称南疆)的土地资源利用潜力巨大,是我国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供给区,开展土壤盐渍化易发性评价,对于南疆增水增地选区与土地分区分类治理具有重要参考意义。以南疆塔里木灌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地下水溶解性固体总量(TDS)、地下水埋深、土壤质地、地貌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含盐量等实地调查数据,采用数据驱动方式的证据权进行土壤盐渍化单因素空间相关性分析,并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综合定量评价土壤盐渍化易发性。结果表明:(1) 高的地下水TDS、浅的地下水埋深、细颗粒的土壤质地以及地貌类型中的冲(湖)积平原、土地利用类型中的草地与高土壤含盐量地区表现出较高的正空间相关性。(2) 灌区冲积平原内的古河道,湖积平原内的古湖沼等槽型、封闭洼地是土壤盐渍化高易发区,面积约29 km2,占灌区总面积的1.3%;灌区农田周边的弃耕地为土壤盐渍化中易发区,面积约453 km2,占灌区总面积的20.5%;灌区周边广阔的沙漠及水域为土壤盐渍化低易发区,面积约1726 km2,占灌区总面积的78.2%。(3) 综合模型评价置信度结果及野外实地调查现状表明,Logistic回归模型综合定量评价土壤盐渍化易发性的结果准确可靠,为土壤盐渍化易发性评价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南疆地区土壤盐渍化防治和后备耕地资源选区提供了科学依据。

  • 近20 a 阿尔泰山积雪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分类: 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 提交时间: 2023-08-25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基于20012020年新疆阿尔泰山的MOD10A2积雪产品数据,结合DEM及气象数据,分析近20 a阿尔泰山积雪时空变化特征及地形、气象因素对积雪覆盖的影响。结果表明:(1)年均积雪覆盖率(SCP)年际变化总体呈不显著减少趋势,变化率为-0.88%(10a)-1。积雪变化具有明显季节性,其中秋季呈增加趋势,冬季呈显著减小趋势。年内积雪从10月开始积累,1月SCP值达到最大。(2)SCP与海拔呈正相关关系。不同坡向区域的SCP区别较大,最高值是西北坡,为28.45%,南坡最低,为18.36%。(3)积雪覆盖频率(SCF)整体呈现出东北高、西南低的分布格局,与海拔呈显著正相关,其中有67.65%的区域SCF呈减少趋势。高山区SCF呈上升趋势而平原及河流区呈下降趋势。(4)气温是影响新疆阿尔泰山积雪变化的主要因素,与SCF呈显著负相关。随着海拔逐渐升高,气温对积雪的影响逐渐减小。新疆阿尔泰山年均降水量呈现从西北部向东南部逐渐降低的空间分布特征,SCF与降水量总体呈正相关。

  • 大气PM2.5来源与潜在贡献源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 提交时间: 2023-08-25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利用2021年3月2022年2月新疆空气质量数据分析PM2.5浓度演化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结合因子分析和NO2、SO2与CO的来源特性辨别物质排放源,并借助基于Hysplit模式的MeteoInfo软件包确定PM2.5输送路径和潜在贡献源区分布状况。结果表明:(1)新疆PM2.5浓度显著偏高,尤其是冬季平均高达86.16 gm-3。其中,天山北坡经济带PM2.5来源主要受周围油气田作业排放及其输送过程中大风扬尘的支配,而其他地区的PM2.5主要源于大风扬尘,辅以石油与天然气燃烧排放。(2)天山北坡经济带经油气田作业区气流输送PM2.5浓度虽然仅为局地路径的50%,但路径占比达50%,因此,应是区域PM2.5来源的重要通道,且PM2.5浓度变异系数高达103.6%,是导致雾霾甚至浮尘天气形成的关键因素。哈密盆地与塔里木盆地物质补给路径虽然存在差异,但二者PM2.5潜在贡献源区均主要分布在孔雀河流域和罗布泊等地。(3)外源气流受盆地地形作用而演化成辐合/辐散气流,辅以(类)山谷风促进污染物混合,应是天山北坡经济带和塔里木盆地内PM2.5演化趋势类似的成因之一。

  • 农业碳排放强度时空变化趋势与收敛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8-0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选择农用物资、水稻种植、畜牧养殖与秸秆燃烧4个方面对新疆农业碳排放进行综合测算,揭示新疆农业碳排放总量与强度的时空差异及动态变化,然后采用空间收敛分析方法,进一步考察了新疆13个地州市农业碳排放强度的收敛趋势。结果表明:(1) 20072019年新疆农业碳排放总量处于平稳上升态势,但农业碳排放强度持续降低。(2) 2019年农业碳排放总量位居首位的是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属县市(伊犁州直),吐鲁番市最末。新疆13个地州市仅有伊犁州直与和田地区农业碳排放总量处于下降态势,其余地区均处于增长态势。总体上,新疆各地州市农业碳排放强度呈现出了北低南高的特征。(3) 新疆各地州市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动态演进特征差异较大,核密度曲线随着时间的推移整体呈现小幅度左移趋势;农业碳排放强度的集中程度不断增强。(4) 新疆各地州市的农业碳排放强度表现出显著的收敛特征,进一步说明地州市间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差距在不断缩小。并且,还发现条件收敛速度明显高于绝对收敛,进一步地纳入空间因素后会加快收敛速度。研究结果对推动新疆低碳农业发展与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 干旱区人居环境系统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及作用机制研究——以为例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7-20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干旱区人居环境受到干旱自然条件的制约呈现出系统失衡的态势,如何促进系统耦合协调对干旱区人居环境建设至关重要。为探索系统耦合协调视野下干旱区人居环境的时空演化机制,以新疆14地州市人居环境为研究对象,构建干旱区人居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价体系,基于5个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模型,综合运用熵值法、GIS空间分析与结构方程模型,探索20032019年新疆人居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规律与耦合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在时间维度上,20032019年新疆人居环境系统的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均呈现波动上升趋势,14地州市之间增速不均匀。(2)在空间维度上,形成中间高、两侧低、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在东西方向由一字型向倒U型演变,在南北方向由一字型向U型再到斜线型演变。(3)在作用机制方面,主要形成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支撑系统,以及社会系统自然系统的作用路径,其作用效应依次为0.570、0.972、0.953、-1.189。其中,人类系统是干旱区人居环境协调发展的根本动力,通过社会系统正向或负向地间接作用于其他系统。

  • 西天山温泉地区全新世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记录及其古环境意义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7-19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通过对西天山温泉湿地钻孔沉积物Rb/Sr、Sr/Ca、Ti/Sr、Mg/Ca、Zr/Sr 5种特征元素比值综合分析与对比研究,识别温泉湿地全新世气候变化驱动模式。结果表明:(1)温泉湿地沉积物提供了新疆全新世气候变化的可靠记录,其全新世气候经历了暖干(103007700 cal a BP)-暖干向温湿过渡期(77007000 cal a BP)-温湿(70004200 cal a BP)-温干(42002900 cal a BP)-冷湿(290081 cal a BP)5个阶段变化过程。(2)与邻近区域其他替代性指标所指示的气候变化相吻合,验证了新疆地区全新世早期暖干、中晚期冷湿的气候变化模式,表明新疆地区全新世气候类似于西风模式。(3)温泉湿地沉积物化学元素比值在77007000 cal a BP期间指示的降温过程是8200 cal a BP全球变冷事件的响应;42002900 cal a BP期间指示的升温过程或许与30002900 cal a BP敦德冰芯反映的全新世次高温事件相关。同时,与周边区域其他替代性指标对比发现,新疆地区逐渐湿润的变化趋势可能是全新世温度降低与降水增加共同作用的结果。

  • 文化旅游空间分布格局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6-28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文化旅游空间是当今文旅融合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以新疆2346个POI文化旅游空间点为研究对象,通过量化统计分析,借助GIS空间分析软件中地势地貌高程分析、核密度分析、泰森多边形分析和标准差椭圆分析,图文可视化再现新疆文化旅游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新疆文化旅游空间分布与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相适应,集中分布于河流两岸、河谷地带、山地垂直地带与沙漠边缘绿洲缓冲区,核密度高值区呈现明显的大分散-小聚集、带路性、团块状、星散状分布特征。(2)新疆文化旅游空间分布呈现北密南疏、东西相贯特征,自然旅游空间辐射影响范围较人文旅游空间广阔。(3)新疆文化旅游空间一脉相承,人文旅游空间与自然旅游空间的交往逐渐转变为文化旅游空间的资源、产品和形象,相互影响关系逐渐强化,具有显著的包容性、交融性和广阔性特征。依据上述分析结果,提出新疆文化旅游空间全域性、层次性、多样性发展研究的优化建议。

  • 两种典型大气扩散指数在的分布特征及其适用性对比

    分类: 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 提交时间: 2023-05-30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为定量评估气象条件对空气污染的作用,利用20102020年新疆14个气象探空站及地面气象观测站资料计算大气自净能力指数和静稳指数,对比分析两者在新疆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适用性,结果表明:新疆的大气自净能力指数与静稳指数呈反位相分布,两者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达-0.89。大气自净能力指数在夏季最大[9.4 t(dkm2)-1],冬季最小[0.9 t(dkm2)-1],南疆[6.2 t(dkm2)-1]普遍大于北疆[6.0 t(dkm2)-1];静稳指数在冬季最大(5.1),夏季最小(0.7),南疆(1.6)普遍小于北疆(3.8),即南疆的大气扩散条件较北疆好,北疆较南疆更容易形成静稳天气。通过分析20152020年大气环境监测站逐日污染数据发现,大气自净能力指数和静稳指数在天山北坡对PM2.5和PM10均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在阿勒泰两个指数对PM2.5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在阿克苏静稳指数与PM2.5的相关关系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在和田自净能力指数与PM10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对于首府乌鲁木齐,当污染物排放严重时,若大气自净能力指数在0~20 t(dkm2)-1,则易出现重污染天气;静稳指数范围参考意义不大。

  • 2018 年冬季雨雪风沙强降尘事件

    分类: 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 提交时间: 2023-05-30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2018年11月3012月3日中国西北新疆地区发生了罕见的冬季雨雪风沙强降尘天气事件,基于气象观测记录、环境监测和大气降尘连续观测数据,分析研究了此次异常天气过程的大气污染物的时空变化特点及其环境影响。结果显示:该天气过程造成新疆90%以上的绿洲城市遭受大气颗粒物污染,污染组分主要以粗颗粒污染物为主,环境PM1(0 空气动力学直径10 m的颗粒物)最大浓度高达4745 gm-3;大风天气与PM10浓度以及空气质量指数(Air Quality Index,AQI)高度正相关;首府乌鲁木齐市大气颗粒物总沉降量约90104~152104 t,大气降尘强度均值为85 gm-2,超过城市年均值的60%。此次冬季异常雨雪风沙天气过程导致环境空气重污染和高降尘量,风蚀沙尘颗粒物在大气环流场急流作用下传输到绿洲区域,对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恶化影响显著,塔克拉玛干沙漠是造成此次西北新疆地区大范围强降尘事件的主要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