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西藏地区一种新的四季划分方法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5-3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利用西藏地区38个气象站点1981—2022年逐日气温资料,分析常用气候季节划分方法在西藏地区的适用性,指出各种季节划分方法的不足和局限,基于西藏物候和主要农作物生育期提出的季节划分气温阈值等指标,筛选出适于西藏地区的季节划分方法及气温阈值,分析了西藏地区的四季开始日和长短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常用气候季节划分方法在西藏地区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而西藏物候季节划分方法和生育期季节划分方法适用于西藏高原地区的农事活动。(2)基于阈值“6 ℃、15 ℃”“5 ℃、16 ℃”“6 ℃、16 ℃”和“6 ℃、17 ℃”分析典型气象站四季时间长度变化特征发现,改则冬季时间长度长于其他季节、察隅夏季时间长度长于其他季节,且拉萨、昌都、改则、察隅四季长度均呈现夏季上升和秋冬季下降的趋势。(3)拉萨和昌都的夏季平均气温进行突变检验发现两站分别于2011年和2017年出现突变,佐证了夏季阈值取17 ℃的合理性。(4)西藏新四季划分法指标为“6 ℃、17 ℃”,该指标划分西藏四季发现,夏季站点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一线的较低海拔地区;春、秋季持续时间整体呈现西北部和南部偏短、中东部偏长的特征,夏季呈现中部偏长、四周偏短的特点,冬季与春秋季则相反;四季时空特征符合西藏地区实际情况。春、夏、秋、冬季平均开始日分别为3月21日、6月16日、7月25日、11月3日。

  • 关中地区土壤干湿变化及对气候的响应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3-01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摘 要:关中地区是陕西省主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但频发的旱灾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壤湿度作为反映旱灾的一个重要指标,进行土壤湿度对气候因子响应的研究,可为科学认识干旱规律及制定政策提供依据。以关中地区为研究区,采用2001—2020年的MODIS-NDVI与MODIS-LST长时间序列数据,构建了关中地区地表土壤干湿状况(TVDI)特征空间,采用线性趋势法、相关性分析、敏感性分析等统计方法对关中地区土壤干湿状况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对气候的响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TVDI能够较为准确的反演出关中地区的土壤湿度状况。近20a来,关中地区土壤干湿状况存在变干趋势;其中春季最旱、冬季次之。(2)土壤干湿状况的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整体上呈现西南向东北干旱递增的趋势。(3)土壤干湿状况与降水和气温存在相关性。与降水呈正相关关系,随着降水量增加,土壤湿度增加;与气温呈负相关关系,随着气温升高,土壤湿度降低。(4)降水对土壤干湿状况的敏感性较高,而气温对土壤干湿状况的变化程度起着较大的影响。降水决定了土壤湿度值的增加或减少的方向,而气温则决定了增加或减少的程度。土壤干湿状况是一个综合指标,其值受降水和气温的影响。降水是决定值增减趋势的主要因素,而气温则决定了增减的幅度。因此,仅研究气温和降水的影响时,降水是控制土壤干湿状况增减趋势的主要因素,而气温则调节了这种增减的幅度。

  • 蒙古国冬春季气候非对称变暖及其对植被返青期和春季NDVI的影响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19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摘 要: 基于20012020年NDVI和EVI两种遥感植被指数及蒙古国60个气象站点的气温和降水数据,利用累积植被指数的Logistic曲线曲率极值法和动态阈值法提取蒙古国植被返青期,并结合偏相关分析方法探讨二者与冬春季昼夜气温非对称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 近20 a来,最高气温在冬春季的变暖速率分别为0.07 ℃a-1、0.15 ℃a-1(PR2=0.33),最低气温在冬春季的变化速率分别为-0.01 ℃a-1、0.04 ℃a-1,冬春季气温日较差的变化速率分别为0.08 ℃a-1、0.11 ℃a-1(PR2=0.52),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异。(2) 蒙古国植被返青期对冬春季气候变暖的季节性响应是非对称的,冬季最高气温和气温日较差的影响大,而春季则是最低气温影响大,且均表现为负相关。(3) 蒙古国气候变暖对植被NDVI产生的非对称影响主要表现在春季,即春季最高气温和气温日较差对植被NDVI主要表现为负相关,而春季最低气温对植被NDVI主要表现为正相关。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了解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植被春季物候及植被后期生长的季节性影响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 1951—2020 年疏勒河流域时空变化特征

    分类: 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 提交时间: 2023-08-25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基于疏勒河流域敦煌站、瓜州站和玉门站19512020年气温实测数据,采用线性倾向、累计距平、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分析各站气温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疏勒河流域各站平均气温均呈显著上升趋势,倾向率排序表现为:敦煌站(0.244 ℃(10a)-1,P瓜州站(0.209 ℃(10a)-1,P玉门站(0.195 ℃(10a)-1,P<0.05)。(2)敦煌站、玉门站四季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瓜州站春季、秋季、冬季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夏季平均气温呈不显著上升趋势。(3)疏勒河流域各站平均气温突变年份分别为1998年、1997年和1995年;第一主周期分别为58 a、30 a、13 a。(4)疏勒河流域全年及四季平均气温从东向西逐渐升高,不均匀系数和集中度均呈下降趋势。

  • 近60 a 哈密市极端时空变化特征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7-19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选取哈密国家气象基准站19612019年日最高与最低气温气象资料,采取一元线性回归法、10 a滑动平均、Mann-Kendall法、滑动t 检验和主成分分析法等方法对哈密市极端气温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为预测未来气温变化趋势,增强对极端气温事件的应对能力,减轻气象灾害对哈密市农业生产造成的危害提供一定依据。结果表明:(1)哈密市极端气温指数变化具有不对称性,冷暖指数变化相反,夜指数变暖幅度大于昼指数。季节上看,大部分极端气温指数在夏季、秋季变化幅度更大。(2)近60 a来哈密市极端低温事件频率显著降低,其中霜冻日数下降最为显著,下降幅度为-4.59 d(10a)-1;极端高温事件频率增加、强度显著增强;生长季度长与热持续指数变化幅度趋于一致,冷持续指数变化相反。(3)极端气温冷指数对气候变化更为敏感,突变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和90年代末,暖指数和持续指数突变时间为20世纪90年代末。(4)2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6.453%,极端气温事件变化与气温变暖相关性较高,冷暖指数呈负相关,冷夜日数、冷昼日数、霜冻日数、暖夜日数、暖昼日数是哈密市气温升高的主要因素。

  • 近60 a 山西省极端事件的年际变化及其对区域增暖的响应

    分类: 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 提交时间: 2023-04-07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基于山西省境内70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资料,使用8个不同的极端气温指数分析其19602019年近60 a极端气温事件的变化特征,并分析其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1)夏季日数、热夜日数、日最低气温极大值、日最低气温极小值均呈显著增加趋势,冰冻日数、霜冻日数呈显著减少趋势。(2)极端最高(低)气温的极大、极小值均上升,并且大部分地区极端气温的极小值增温幅度更大。(3)山西省平均气温呈显著变暖趋势,平均每10 a增加0.26 ℃,空间上气温增幅呈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大的趋势。各极端气温指数对气候变暖具有较好的响应,其中霜冻日数对于山西省区域增暖的响应最显著,其次为日最低气温极大值。(4)山西省半干旱区的日最低气温极小、极大值增温更快,冰冻日数减少速度快;半湿润区的热夜日数增加速度快,霜冻日数减少速度快。

  • 树轮记录的吕梁山北段1923 年以来3—4 月平均最高变化

    分类: 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基于吕梁山北段管涔山地区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样芯资料,建立树轮宽度标准年表 (STD),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得出34月平均最高气温是研究区树木径向生长的主控气候因子(R=0.509,P< 0.05)。借助一阶线性回归方程模拟构建近百年来管涔山地区34月平均最高气温的变化过程,同时应用逐一剔 除法对重建方程进行交叉检验,验证回归方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对重建气温序列温度变化分析可知,管涔山地 区过去近百年有两个暖期和三个冷期分布,暖期为19321945年和19571970年;冷期为19461956年,1971 1983年和19932010年。基于Morlet小波分析对重建气温序列周期分析可知,存在3~5 a、10~13 a、22~33 a、40~45 a 的周期分布特征,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现象和太阳黑子活动是其周期变化驱动 因子。大尺度空间相关分析可知,重建气温序列对俄罗斯中东部、日本北部、中国中东部等大范围地区的温度变化 具有很好的空间代表性。研究结果进一步补充和丰富管涔山地区气候资料,同时对森林管理及农牧业发展具有重 要的参考意义。

  • 基于变化的简易融雪模型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水文学 提交时间: 2023-03-14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在干旱区,冰雪融化是水资源形成的主要来源,为此,积雪资源的形成、转化与利用是新疆水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的重要内容,而水文模型是水资源形成与转化量确定的关键途径。以中国科学院天山积雪站野外试验区为研究基地,以气象数据为自变量,以融雪量为因变量,研究了基于气温变化的融雪模型,并对所建单因素简易模型进行了率定和验证,同时分析了试验区多年融雪变化规律以及融雪对气温的响应过程。结果表明:在一定的低温状态下,冬季仍有融雪发生,在天山山区本项目研究流域积雪消融的日平均气温临界值约为-7 ℃,当日平均气温低于-7 ℃时,融雪基本处于暂停状态,体现了干旱区融雪特征。在模型方面,基于气温构建的单因素简易融雪模型在模拟山区融雪量时呈现出良好的代表性,在率定期(20162020年),融雪量观测值与模拟值间的相关性参数偏差、平均绝对误差、均方根误差、纳什效率系数和决定分别为-0.037、0.367、0.482、0.870和0.876;而验证期的值分别为-0.210、0.292、0.577、0.845和0.811。验证期的模拟结果和相关性系数显示,该模型的模拟值与观测值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其优点是通过易获取的气象数据就可以估算流域融雪量。研究成果为干旱区积雪消融计算提供较为简便的算法,也为水文模型提供简便有效的融雪子模块。本研究对于掌握该地融雪变化规律及后续的融雪径流模拟及预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塔里木盆地西南缘表土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2-02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土壤碳同位素可以反映生长植被的同位素组成,从而进一步反映当时的植被类型以及气候环境状况。已有的研究显示,不同地区碳同位素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在不同区域开展土壤碳同位素与气候因子之间相关性关系分析对古气候的重建至关重要。通过采集塔里木盆地西缘帕米尔地区和盆地南缘和田地区策勒县的表土沉积物,分析测定后获得其有机碳同位素,并将该表土有机碳同位素数据与气候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探明研究区有机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其潜在的气候意义。结果表明:帕米尔地区和策勒地区的表土碳同位素变化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存在明显差异。气温方面,帕米尔地区与气温呈正相关,其中与冷季气温相关性最好(r=0.598,P 碳同位素来重建古气候时应充分考虑区域差异的影响。

  • 可可西里土壤凝结水形成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水文学 提交时间: 2023-02-02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青藏高原受气候变化影响,干湿过渡状况不断扩大,凝结水是旱区重要的水分补给来源,研究凝结水对青藏高原生态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凝结水在青藏高原的形成特征以及影响凝结水形成因素,选取近年来受气候影响较大的可可西里盐湖地区作为研究区,使用微型蒸渗仪探究其0~10 cm土壤水分蒸发凝结特征,并利用相关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探究影响凝结水形成因素。结果表明:(1)在14:00次日14:00期间,气温和土层温度均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0~10cm土壤在00:0010:00内有明显土壤凝结水形成,而在其余时间水量蒸发明显。大气水汽和土壤深层水汽组成土壤凝结水的比例约为1:3。当夜间近地空气相对湿度大于64%,近地气温小于3.8 ℃,5 cm土层温度低于4.1 ℃,有利于土壤凝结水的形成,平均水量可达0.2 mmd-1。(2)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总凝结水量与5 cm土层温度和5~30 cm土层温度差呈显著负相关,而且凝结水量与相关因子的线性拟合效果较好;大气水汽凝结水量与气温呈现显著负相关,与相对湿度呈现显著正 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0~10 cm以上土层微气象因子对凝结水形成因素较大。

  • 1973—2020 年甘肃河东夏半年降水变化特征及 影响因素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 提交时间: 2023-02-02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基于19732020年49月甘肃河东60个国家气象观测站的降水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不同量级降水的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并讨论了气温、大尺度环流、地形等对夏季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1)河东西部位于季风区最末端,气温变化对降水影响相对显著。其中甘南高原及以北山区海拔高度高,输入性水汽少,气候变暖对水循环的促进使降水量趋于增多。西部其他区域输入性水汽仍占主导地位,冷空气活动减弱使降水量趋于减少。(2)河东东部地形过渡平缓,降水受季风影响显著。1998年后Nio 3.4区(5N~5S、120~170W)海温转为负距平为主,随着季风增强及雨带北抬,降水量随之增长。(3)河东地区降水量年际变化的主要特征是所有站点同时增大或减小,但在拉尼娜年更容易出现东、西部降水反相变化的特征,太平洋年代际振荡负相位时西部地区降水增多,东部部分站点减少,北极涛动负相位时,东南部降水增多,西部部分站点减少。甘肃河东夏半年降水变化及影响分析,不仅为复杂地形下大气环流和气候变暖对降水变化影响的差异性研究提供参考,还将丰富季风区末端降水预测依据。

  • 2000—2018 年青海湖流域和降水量 变化趋势空间分布特征

    分类: 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 提交时间: 2022-08-08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青藏高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气温和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趋势是气候变化研究的核心和基础,为开展生态环境变化评估提供基础资料。基于20002018年青海湖流域及其周边气象站观测数据,以高程为协变量,结合专业气象插值软件ANUSPLIN对气温和降水量进行空间插值。利用线性回归法分析了青海湖流域20002018年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利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分析了青海湖流域气温和降水量空间匹配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18年青海湖流域年平均气温呈显著增加趋势,平均增速为0.30 ℃(10a)-1,春季增温显著。(2)降水量呈显著 增加趋势,平均增速为73.20 mm(10a)-1,春夏季增速显著、秋季变化不明显、冬季趋于变干。(3)青海湖流域气温和降水量空间匹配差异显著。从年尺度来看,气温和降水量莫兰指数(Morans I)为-0.66,表现为显著的负相关,面积比为67.56%,水热组合空间匹配不佳。从季节尺度来看,青海湖流域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的气温和降水量Morans I 分别为-0.49、-0.80、-0.32和-0.14,均为空间负相关。春夏季,流域低海拔区域气温逐渐升高,高海拔区域降水量逐渐增多,气温和降水量空间负相关面积逐渐增大,水热组合空间匹配不佳。值得强调的是青海湖巨大水体对环湖区局地气温的调节作用明显,是青海湖流域的气候调节器。

  • 中国北方地区季节降水与关系及其时空变异性

    分类: 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 提交时间: 2021-12-14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降水与气温间关系变化对水资源、植被、农业生产等方面影响较大,但大范围、多种气候类 型区的二者关系及其时空变异性的成果仍较缺乏。利用中国北方及其周边 357 个气象站点 1951— 2018 年降水量、气温月数据,定性、定量揭示了中国北方地区季节降水与气温间的关系及其时空变异性。结果表明:夏季降水与气温的相关性最强,秋季、冬季次之,春季最弱;各季节降水与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均以负相关为主,而与平均最低气温则以正相关居多。二者关系主要有暖干型、 暖湿型、冷干型和冷湿型 4 类。降水与气温在 1950s 以冷干、冷湿型关系为主,自 1960s 开始,冷干、冷湿型关系的覆盖范围逐渐向西缩小,暖干、暖湿开始成为东北、华北等地区降水与气温的主要关 系类型,进入 1970s 以后,研究区整体以暖干、暖湿型关系居多,并持续至今,但东北、华北等小范围 地区在 21 世纪以后再次出现冷干、冷湿型关系,其中冬季覆盖范围最大。本研究丰富了降水与气 温间关系的研究成果,为区域生态环境改善、水资源问题应对等提供了参考。

  • 近60 a 内蒙古夏季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厄尔尼诺的响应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12-12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内蒙古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气候脆弱、复杂多样。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内蒙古夏季气温降水发生显著变化,该区域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日渐凸显。基于气象站历史观测及全球再分析数据,分析近60 a内蒙古夏季气象要素变化特征及其对厄尔尼诺事件的响应,得出如下结论:(1)近60 a内蒙古中部及以东大部分地区夏季降水量呈减少趋势,而气温则是全区性增温趋势。(2)冬季厄尔尼诺指数与次年夏季气象要素的相关性呈年代际变化特征,且东部型厄尔尼诺次年夏季内蒙古大部地区降水偏多,气温偏低;中部型厄尔尼诺次年夏季内蒙古西北部降水偏多,而中东部大部降水偏少,全区气温偏高。(3)分析不同型厄尔尼诺夏季降水差异的主要原因是2类厄尔尼诺事件中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异常反气旋环流以及中高纬度环流异常的强度和位置不同引起。东部型厄尔尼诺次年夏季,副高较常年偏南,欧亚中高纬地区双阻型环流异常,其间的低槽冷涡与上游阻高之间的偏北气流引起北冰洋水汽与副高西侧太平洋水汽在华北地区汇合并向东北输送,造成内蒙古降水异常偏多。对于中部型,副高位置较常年偏西偏北使偏南水汽转向东输送,同时中高纬度反气旋环流异常不利于高纬度水汽输送,使内蒙古大部地区水汽输送减小,降水较常年偏少。(4)2类厄尔尼诺事件次年夏季印度洋海温异常引起的印度夏季风水汽输送对内蒙古夏季降水也有相当的作用。

  • 气候变化背景下1958—2017 年陕西省0 cm 地温时空变化特征

    分类: 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 提交时间: 2021-09-14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利用陕西省1958—2017年18个气象观测站逐月0 cm地温和气温数据,结合线性回归、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空间插值等方法,分析了陕西省0 cm地温时空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近60 a来,陕西省年际及四季平均0 cm地温除夏季外均呈显著增加趋势(P<0.01),气候倾向率呈冬季[0.42 ℃·(10a)-1]>春季[0.38 ℃·(10a)-1]>年际[0.27 ℃·(10a)-1]>秋季[0.23 ℃·(10a)-1]>夏季[0.07 ℃·(10a)-1]的规律。(2)陕西省年际和四季平均0 cm地温均发生突变增温,主要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地温突变后较之前升温幅度为春季>冬季>年际>夏季>秋季。(3)陕西省年际及四季平均0 cm地温均表现为“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所有气象站点年际、春季和冬季地温及33%的站点夏季地温、83%的站点秋季地温呈现显著上升趋势(P<0.05)。(4)陕西省年际及四季地气温差除夏季外均呈上升趋势,其中气候倾向率呈冬季[0.17 ℃·(10a)-1]>春季[0.1 ℃·(10a)-1,P年际[0.07 ℃·(10a)-1,P秋季[0.02 ℃·(10a)-1]>夏季[-0.01 ℃·(10a)-1]的规律。(5)陕西省近60 a年均温及四季气温与0 cm地温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其显著性呈现秋季>春季>年>夏季>冬季的特点。

  • 吐鲁番迁站前后和风速差值精细化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 提交时间: 2021-08-0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选取吐鲁番新旧站 2017 年逐小时气温、风速对比观测资料计算小时差值并进行分级;同时 选择 1988—2018 年逐月平均气温、风速做 t 检验。结果表明:(1)吐鲁番新旧站气温和风速差值均 为偏态分布,多数为正且差值分布较分散,仅 40.7%的气温差值在-1 ℃<△T<1 ℃之间,32.1%的气 温差值在±2 ℃之外;46%的风速差值在-1 m·s-1<△S<1 m·s-1 之间,21.4%的风速差值在±2 m·s-1 之 外。(2)气温负差值多发生在白天 11:00—18:00,冷季 10 月—次年 5 月负差值略大,平均负差值最 低可达-1.5 ℃。气温正差值多发生在 18:00—次日 11:00 之间,差值较大值(△T≥2 ℃)主要发生在 暖季 4—11 月,逐时平均气温差值最高可达 5 ℃;正是因为暖季夜晚新旧站气温差值较大,造成 2016 年吐鲁番迁站时春、夏、秋季 3—11 月月平均气温出现断点(通过 P<0.01 的显著性 t 检验)。(3) 与同处干旱区的阿克苏站比较发现,下垫面及其观测环境对气温的影响是导致这种结果的根本原 因。风速正差值△S≥1 m·s-1 多发生在暖季 3—9 月;风速差值较小值(-1 m·s-1<△S<1 m·s-1)在冷季(10—12 月和 1—3 月)比例较多。t 检验显示(P<0.01),2016 年迁站各月平均风速均出现了断点。

  • 季节性冻土水热对融雪及的响应

    分类: 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 提交时间: 2021-08-0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伊犁河谷积雪消融加快,极端水文事件的频度和强度也在加大。 通过利用中国科学院天山积雪站附近小流域的土壤水热和积雪融雪观测数据,对研究区积雪消融 规律、冻土水热变化特征及其对气温和融雪量的响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冻土融解阶段,土 壤温度的变化依赖大气温度的变化,而土壤水分受融雪量和气温的影响较大,高度相关。表层土 壤含水率的变幅最大,而深层土壤水分值较稳定,土壤水热的季节性变化自秋-冬-春大致呈现“下 降-平稳-上升”的趋势。在冻土层上边界,土壤含水率随着累积融雪量的增加而增加并达到饱和 值,而冻土层下边界(40 cm 深度)土壤水分保持非饱和稳定状态。在山区,降雪量是水资源形成的 主要来源。融雪量与大气温度的相关性显著(系数为 0.785),融雪量对水资源形成的贡献率为 40%左右。研究冻土水热对融雪和气温的响应过程,对于新疆水资源形成机理、转化利用以及洪水 预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1961—2016 年锡林河流域降水及平均变化特征及趋势

    分类: 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 提交时间: 2021-06-17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运用累积距平法和时间序列的非参数趋势分析法(ITA 法和 ITA-CB 法),对我国半干旱草 原型流域——锡林河流域 1961—2016 年近 56 a 降水数据和平均气温数据进行分析,揭示了降水和均温的年内、年际和年代际的变化特征,并且分析了降水和均温的季节、年度的变化趋势。结果显 示:1961—2016 年锡林河流域的降水分布不均匀,在年内存在显著季节特征、年际上波动性强且差异明显。年降水量的平均变化趋势是下降,冬、春季降水上升,夏、秋季降水下降。特别是冬季降水上升明显且稳定,比春季降水上升趋势大。夏季降水高值区呈现加强的上升趋势、低值区呈现 加强的下降趋势,从而出现极端天气的可能性变大。秋季降水下降的平均变化率较小,并在低值区和高值区显现上升趋势。平均气温以 1987 年为转折点呈现先降后升的总体变化特征,在年代际 上表现为强烈的上升趋势。ITA 和 ITA-CB 法的结果进一步反映了 1961—2016 年该区域年平均气温总体上升趋势显现出减缓的变化规律。春季和秋季的平均气温上升速率比夏、冬两季大,而且季节之间的温度差异呈现减小趋势。

  • 近40 a 中巴经济走廊气候变化时空分布特征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6-13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中巴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认识该地区气候变化时空分布特征和规律,对于项目顺利实施和安全保障有重大意义。采用CRU TSv4.04逐月地面气候要素数据集,分析1980—2019年中巴经济走廊地区气温、降水、干湿状况的气候变化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中巴经济走廊地区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中部地区增温速率低于两端地区,最低温度增温速率最快,为0.37 ℃·(10a)-1;平均气温次之,增温速率为0.32 ℃·(10a)-1;最高温度增温速率最慢,为0.29 ℃·(10a)-1。降水量、降水日数与干湿变化的区域性差异较大,其中巴基斯坦西南部降水量显著减少,最大速率为-20 mm·(10a)-1,变干趋势明显;巴基斯坦中部地区降水日数显著增加,最大速率为4 d·(10a)-1。

  • 乌鲁木齐市主城区日变化特征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 提交时间: 2021-04-13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利用 2008—2020 年自动气象站逐小时气温观测资料,研究了乌鲁木齐市主城区气温日变 化特征。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主城区日最高气温主要出现在 14:00—17:00,日最低气温出现在 05:00—08:00。同一季节内,各月的日最高气温出现时次最大相差 1 h;日最低气温出现时次在冬季 各月间的差异较大,12 月和 1 月的日最低气温出现时间与 2 月相差 4 h。此外,12 月和 1 月的日最低 气温出现时间比其他月均早 2~3 h,与我国其他城市存在较大差异。乌鲁木齐市主城区各月的最 高气温出现频率的日分布曲线以“双峰”型为主,主峰时次为 15:00—18:00,次峰时次为 21:00,夏季 和冬季各月的日最高气温各时次出现频率的时间分布较为集中,春季和秋季相对分散。最低气温出 现频率的日分布曲线在春、夏、秋三季均呈“单峰”型,冬季峰值特征不明显。春、夏、秋 3 季的最低气温在 07:00—10:00 的出现频率较高,冬季 12 月和 1 月在 20:00 的出现频率相对较高。主城区 09:00— 12:00 的 1 h 正变温较大;18:00—22:00 的 1 h 负变温较大,正负变温存在不对称性,1 h 变温是乌鲁木 齐市主城区变温的主导者。乌鲁木齐市主城区冬季气温的日变化特征比其他3个季节更为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