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中国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及影响机理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4-0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是推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典型示范,对引领文旅产业发展、释放夜间消费潜力具有重要意义。采用GIS空间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中国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空间格局及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呈现“东密西疏、南多北少”的集聚型分布态势,“环城、亲水、傍景”布局特征明显,“一主、两副、多微核”的空间形态显著。(2)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分布的空间正相关性明显,呈现“东热西冷”圈层式递减的空间分异格局。(3)类型结构上,遗址遗迹类分布在历史文化悠久地区,风土民俗类集聚在少数民族地区,产业主题类空间分布广泛,风景名胜类分布较为均衡,文旅商综合类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地区。(4)地形、河流和气候是影响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分布的基础要素,人口素质、客运能力、产业发展和政策支持是影响其分布的关键因素。

  • 中国包容性旅游发展评估及研究 ——基于287个城市面板数据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1-29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旅游业的包容性发展对促进机会平等、平等发展和成果共享具有重要作用。以全国287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102019年面板数据构建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应用熵值法、灰色关联度和空间分析等方法对中国包容性旅游发展水平进行评估,揭示空间分布特征及演变趋势,并测度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 中国包容性旅游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空间差异,由带状分布逐渐过渡到块状分布,最后形成点状分布。城市间包容性旅游发展差异不断扩大,空间极化现象加剧,不平衡发展问题凸显。(2) 中国包容性旅游发展水平可以划分为欠发展地区、低度发展地区、中度发展地区、高度发展地区4种类型,包容性旅游高度发展地区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3) 中国包容性旅游发展可分为20102014年缓慢增长和20152019年快速增长2个阶段。(4) 城镇登记失业率、星级酒店数量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是影响中国包容性旅游发展空间格局的主要因素,空气质量状况和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是次要因素。研究结果可为优化中国包容性旅游空间布局、助推旅游业包容性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 甘肃省区域形成机制与发展战略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27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区域空间格局及其形成机制对制定空间发展战略具有理论意义。以甘肃省为例,根据2000、2010年和2020年甘肃省统计资料,运用引力模型和断裂点模型识别区域空间格局,基于地理探测器分析形成机制,进而提出空间发展战略。结果表明:甘肃省空间格局分别为河西走廊一体化发展区、陇中同城化发展区和陇东南协同发展区三大分区。区域空间格局形成的演化机制因地理尺度的差异而不同,20002020年人口发展和经济水平对区域空间格局的形成一直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政策调控则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因子间的共同交互作用推动甘肃省空间格局的形成。从三大分区层面提出河西走廊一体化发展区形成一轴、四圈、陇中同城化发展区形成一核牵引、五极并进、陇东南协同发展区形成四极平行发展的新发展空间思路;省域层面提出手指形高质量空间发展战略,促使甘肃省由增长极模式和点-轴模式的发展阶段转向区域网络极核模式。

  • 黄河流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影响因素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27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加强爱国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场所。以黄河流域171个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地理空间分析方法揭示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空间分布格局,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工具测度了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 黄河流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类型结构不均衡,革命传统教育类占比最高,建设成就标志类占比最低。(2) 区域上整体呈集聚型分布,数量差异明显,表现为上游多中游少,川豫多青宁少的特征。(3) 核密度呈现以延安市为核心、4个高密度区和2个次高密度区的氺字型分布格局。(4) 冷热极化显著,主要以冷点区分布为主,热点区集中于黄河中上游的陕西省、甘肃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交界的8个城市。(5) 文化环境、人口规模和交通水平是影响黄河流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空间格局的强势因素,其中红色旅游资源、文化场馆、人口密度、举办活动、参观人次、客运量是核心影响因子。研究结果可为黄河流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空间布局优化和助推黄河红色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 中国西北五省乡村旅游重点村时空分布格局与可达性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8-0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乡村旅游重点村是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厘清其空间分布格局和可达性,对优化乡村旅游供给、乡村旅游业态布局以及促进全面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以中国西北五省2019、2020年和2021年对应的55个、179个和212个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对象,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法探究了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格局特征,采用栅格成本加权距离法对综合交通网络、地形因子影响的空间可达性差异进行可视化呈现。结果表明:(1) 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异质性突出,各省(自治区)、市均衡性呈现好转趋势,空间集聚范围不断扩大。(2) 乡村旅游重点村形成了以各省会城市为中心的点状-环状演变趋势。(3) 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热点区由石嘴山市-陇南市南北贯穿带向东西方向辐射扩散。(4) 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可达性整体水平不高,整体看东部高、西部低,局部看北疆强、南疆弱,并且受交通网络及地形影响较大,具有显著的交通指向性。(5) 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可达性耦合性高。

  • 中国农业技术创新的时空格局及其诱致性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5-17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利用20002018年农业专利申请数据刻画农业技术创新产出的时空格局特征,通过归纳总结的方法挖掘其诱致性规律。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中国农业技术创新的整体时空演化趋势与施莫克勒假说的路线较为吻合。农业专利申请量呈现出指数型增长;高高集聚区从东北地区向长三角地区转移,低低集聚区稳定在西部地区并有扩大趋势。(2)中国农业技术创新产出的时空演化,受到希克斯速水拉坦宾斯旺格假说和施莫克勒假说的复合影响,市场需求诱致性特征更加明显。因技术类型不同,农业技术创新产出的空间格局受差异化的诱致性影响。联合作业机械技术创新产出在空间上的集聚与要素价格诱致性相关性较强,而农作物防治、畜牧养殖、渔业生产等方面的技术创新产出则表现出较强的市场需求诱致性。研究结果为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合理配置农业科技创新资源提供了参考,对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 中国研学实践基地的多尺度特征及影响机理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5-17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中国研学实践基地是我国研学旅游的重要载体。综合运用地理空间分析方法系统探究其不同空间尺度下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从全国尺度来看,研学基地整体上呈现出东北西南的空间分布态势,不同类型均表现出显著的集聚特征,主要形成了以京津冀 和长三角为核心的高密度区。(2)从区域尺度来看,研学基地在三大地带间呈现出东西多、中部少态势,在八大区域间呈现出从沿海地区到长江中下游再到西北内陆地区递减的分布规律。(3)从省域尺度来看,研学基地分布具有明显空间自相关特征,热点区呈现L型带状分布,冷点区呈现V型片状分布格局。(4)从市域尺度来看,研学基地集中分布在我国的Ⅰ型和Ⅱ型大城市,热点区集中在我国的长三角和京津冀都市圈周围。(5)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潜在客源市场、旅游产业规模和政策支持力度对研学基地空间分布具有重要影响,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较大,且各因素影响强度呈现出一定的空间异质性。研究结果对优化我国研学基地的空间布局,助推研学旅游地的高质量发展具有参考意义。

  • 国家森林公园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4-13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国家森林公园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之一。以1994、2004年和2019年国家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空间分析技术系统探究其空间分布格局及成因,旨在为国家森林公园空间布局优化和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结果表明:(1)国家森林公园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以东,大致形成了以京津冀、长三角、川渝交界和湘赣交界地区为核心的高密度分布地区,呈现出大集聚、小分散的分布格局。(2)国家森林公园系统分形特征明显,分形结构较为复杂。(3)国家森林公园省际间分布差异明显,三大地带间呈现东西少、中部多的凸字形分异规律,八大分区间呈现由长江中下游、西南地区向东北和黄河中游地区递减。(4)国家森林公园热点区呈现出一 定的不稳定性,其中黑龙江、江苏和浙江发展较为活跃,持续保持在热点区域,而新疆、西藏和四川等地基本上都处于冷点区域,森林公园发展较为缓慢。(5)地形、降水量、客源市场和旅游资源禀赋 是影响国家森林公园空间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

  • 山西煤田生态系统服务热(冷)点时空格局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12-14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基于山西煤田 1986 年和 2015 年的遥感、气象等数据,利用 InVEST(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 offs)模型估算其土壤保持和产水量服务、CASA(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模型估算植被生产服务、RWEQ(Revised wind erosion equation)模型估算防风固沙服务、 热点分析模拟生态系统服务热(冷)点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1986—2015 年,土壤保持服务热点区空间分布整体未发生大变化,冷点区主要从沁水煤田和霍西煤田向河东煤田转移;产水服务热点区在沁水煤田东部增加较明显,冷点区主要在河东煤田南部增多;植被生产服务热点区整 体由沁水煤田南部向东北部移动,冷点区主要从西山煤田和沁水煤田向河东煤田和大同煤田移 动;防风固沙服务热点区整体由西北部向东南部转移,冷点区主要从沁水煤田向霍西煤田和河东煤田转移。(2)1986—2015 年研究区东南部的沁水煤田为多重生态系统服务热点区集中地,属于重 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供给区;河东煤田和霍西煤田为多重生态系统服务冷点区变化集中区域。(3)耕地产水量和植被生产服务热点面积占比相对较高,其服务水平强于其他服务;林地和草地的土壤保持服务热点面积最大,属于土壤保持服务高功能区;建设用地的产水服务水平较高。

  •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及空间优化 ——以西安市为例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10-10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维持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是建设宜居城市、提高城市居民福祉的基础,同时对区域 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西安市建成区为例,基于 2018 年遥感数据、统计数据和实地 调研等多源数据,构建粮食需求、水资源需求、固碳释氧、空气净化、高温调节、减弱噪声和休闲娱 乐服务需求测算模型,并应用 ArcGIS 等分析工具,对研究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Urban green infra⁃ structure,UGI)服务供需空间匹配关系进行评估和分析,最后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识别生态源地 和生态廊道,对西安市 UGI 空间格局进行优化。结果表明:(1)西安市建成区 UGI 分布不均匀,破 碎化程度高,连通性较差。UGI 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小于居民对服务需求总价值,在空间上 表现为显著不匹配性。(2)不同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状况存在差异,高温调节服务、空气净化服 务和休闲娱乐服务供大于求,匹配状况较好;粮食供给、固碳释氧、水源涵养和减弱噪声服务供小 于求,供需赤字。(3)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具有显著空间异质性,随着人口集聚程度的提高,大 部分生态系统服务(如高温调节、减弱噪声等)供需的空间匹配程度显著下降,在空间上表现为由 城市中心的严重失调向边缘的良好匹配渐变。(4)研究区生态源地斑块面积较小,破碎化程度高, 连接度低,UGI 网络缺乏主干生态廊道。通过构建由沿渭河、秦岭北麓 2 个生态走廊,沣河、潏河、 灞河等 7 个生态保育区及沿道路绿化带等组成的 UGI 网络,可使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空间关系更趋 协调。

  • 中国沙漠地区旅游业与旅客运输的及动态响应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8-02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中国沙漠地区广泛分布于西北荒漠地带,其旅游产品远离东部客源中心城市,因而来访游 客多依赖民航运输。基于 2009—2019 年沙漠地区旅游人数、旅游收入以及民航旅客运输的相关指 标,借助空间邻近度、缓冲区分析和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anel vector autoregression,PVAR 模型) 对中国沙漠地区旅游业和民航客运的时空发展关系进行测度。结果表明:(1)中国沙漠地区旅游 资源主要沿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心线分布,在中北及西北部地区较为密集。(2)民航机场覆盖 45 个 沙漠旅游景区,通达性较好的比例为 86.7%,仅 6 个沙漠旅游景区通达性较差,两者间缓冲距离多 数处于中距缓冲区,其中短距和中短距缓冲区所占比例为 73.3%,说明两者的空间邻近度高,即沙 漠地区旅游业和民航客运具有较强的空间相互依赖性。(3)协整检验结果显示沙漠地区旅游业和民航客运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通过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发现,短期内沙漠地区旅游业对民航客运表现为正负作用交互态势,长期将起到显著的正面促进作用;而民航客运可通过增加通航 城市数量有效扩大客源市场,达到促进沙漠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目的。

  • 近 40 a 榆林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8-0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反映土地利用合理性和生态环境情况。以位于农牧业交错带的生 态环境脆弱区陕北榆林市为研究区,运用核密度分析法表达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采用土地利 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指数分析榆林市近 40 a 的 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强度、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榆林市近 40 a 土地利用变化以耕地面积 减少、建设用地大幅度增加和未利用地减少为主。东南部耕地密度等级降低,西南部呈现相反的 变化趋势;林地呈“多核心增长”;草地高密度核心位于北部,等级升高;建设用地高密度核心位于 西北部 6 个县区,增长幅度大。未利用地高密度核心为西北部毛乌素沙漠,斑块破碎化,沙地治理 效果显著。政策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人口因素的综合作用是影响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的主要 原因。退耕还林还草使得人地矛盾得到改善,减缓了水土流失;毛乌素沙地治理成效显著。未来 发展需注重生态格局安全,以生态保护为前提,实现科学、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 黄土高原地区人口收缩格局与驱动力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3-03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基于 2005 年和 2015 年人口数据,运用收缩指数、地统计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研究不 同地理尺度下黄土高原地区人口收缩现象与地域分异格局,揭示黄土高原地区人口收缩驱动力差 异及机理。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地区县级与地级行政单元下人口收缩比例均较高,单一地理尺 度识别人口收缩存在偏差。(2)黄土高原地区的人口收缩现象在区域-省-地级市尺度均符合“核 心-外围”模式,核心区域(城市)人口集聚,边缘地区(县)人口流失。(3)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和城乡 发展不平衡成为黄土高原地区人口集聚与流失的主要诱因。地级市收缩型主要受城镇化和工业 化水平驱动,为城市综合发展能力不足而导致的人口收缩;地级市局部收缩型处在社会-经济高速 发展时期,内部要素分配不均导致内部局部收缩。

  • 基于地理探测器下的川西高原地表温度及影响因子分析——以西昌市为例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0-06-12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本文以西昌市为例,选取2010年和2015年 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在“3S”技术的支持下,采用监督分类中的最大似然法,并结合Google Earth高分辨率影像和GPS野外实地验证数据获取西昌市2010年和2015年土地利用信息;再利用大气校正法反演获得西昌市2010年和2015年地表温度,并对反演结果中的高温异常区进行实地调研验证;最后,采用地理探测器定量分析了坡度、总辐射、坡向、海拔、年均降水量、年均气温、植被类型、土壤类型以及土地利用类型9个影响因子对地表温度影响的解释力。结果表明:(1)地表温度空间分布存在显著差异。(2)影响因子对地表温度的影响存在差异,其中海拔和年均气温对地表温度的影响较大,而总辐射影响最小。(3)不存在单一因素或是单一性质的因素影响地表温度。不同影响因子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对地表温度的影响是相互增强或非线性增强的。(4)部分影响因子对地表温度具有显著性差异影响,并且地表温度均值最大时,对应着影响因子不同的范围或类型。

  • 西北地区居民生活碳排放现状分析及预测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球科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19-09-1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我国西北地区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水平和碳排放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随着国家政策倾斜,居民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居民生活碳排放量提升空间较大,排放格局将受影响,这对西北地区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不利。目前有关居民碳排放的研究多集中在人类活动频繁、碳排放量大的我国东、南部地区,较少关注西北地区,但碳排放增加、环境成本加重对于欠发达地区的影响更加深远。其次,研究者关注居民碳排放预测时,通常着眼于数量预测,忽视了空间格局预测,不利于区域间协同发展。基于1997—2016年西北五省居民能源消耗和消费支出数据,首先利用直接系数法和投入产出法测算了1997—2016年西北地区居民生活碳排放,对其现状进行分析;第二,基于标准差椭圆和ARIMA模型从数量和空间格局上对2017—2021年西北居民生活碳排放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997—2016年,西北居民生活碳排放呈先缓慢后快速的上升趋势。直接碳排放稳定在0.3~0.4×108 t;间接碳排放达到2.38×108 t;空间分布总体稳定,呈西北—东南分布,移动趋势为西北—东南—西北,标准差椭圆中心在(99.07°E,38.19°N)附近移动。2017—2021年,直接碳排放达到0.543×108 t;间接碳排放为3.631×108 t;主体区域沿X轴发散,Y轴收敛,旋转轴变化小,随着西部大开发和脱贫的推进,新疆排放量次于陕西,增速较快,推动碳排放主体区域向西北移动。旨在为实现西北地区人口、消费、环境协调发展、引导居民树立低碳消费的价值理念建言献策。

  • 基于Ripley’s K(r)函数的荒漠锦鸡儿种群分布格局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球科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19-09-10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运用点格局分析法中的Ripley K函数,对甘肃中部地区的皋兰县老虎台不同坡向的典型植被荒漠锦鸡儿(Caragana roborovskyi)种群不同龄级的空间格局及其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荒漠锦鸡儿Ⅰ、Ⅱ级种群在整个种群中占优势,种群更新状况较好,属增长型种群。在北坡,Ⅰ级荒漠锦鸡儿种群在整个研究尺度内呈聚集分布状态,Ⅱ、Ⅲ、Ⅳ级种群呈随机分布状态;在西北坡,Ⅰ级种群呈明显聚集分布,Ⅱ级在小尺度聚集分布,大尺度呈随机分布状态,Ⅲ、Ⅳ级种群在任何尺度均表现为随机分布状态;在西南坡,所有龄级的荒漠锦鸡儿在各个尺度内均呈随机分布状态。不同坡向,Ⅰ、Ⅱ级种群在小尺度表现为负相关,随尺度增加最终呈不相关状态,Ⅲ、Ⅳ级在整个研究尺度内均为不相关,其他龄级种群之间均为负相关状态。荒漠锦鸡儿种群的自然更新不仅受种间、种内竞争的影响,同时也与不同坡向的生境状况有关。在甘肃中部干旱区采用荒漠锦鸡儿对水土流失地进行恢复重建时,灌木间的株行距在西南坡、南坡以4 m为宜;在西北坡、北坡以3 m为宜。

  • 30a青海省公路可达性及县域经济联系格局演化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18-11-14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采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引力模型与克里金插值、XY to line、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分级符号等GIS分析方法,以1986年、1995年、2004年、2016年为时间断面,分析了青海省公路网络中43个主要节点城镇的可达性及县域经济联系格局的演化规律,结论为:1986—2016年,青海省公路网络等可达性线呈现不规则的半环状分布,影响因素主要有位置、交通、经济及其时间距离等,可达性插值表现为交通主干道指向性;青海省公路网络可达性水平均有提升,可达性值的变化呈现相似性与差异性并存的特点;1986—2016年,青海省经济联系强度与对外经济联系总量均呈现增长态势,尤其经济联系总量增长愈来愈快;前五等级的经济联系强度与前三经济联系总量的县域基本集中于西宁、海东地区,体现出青海省典型的“单核”城市空间结构,省会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经济联系强度、经济联系总量与可达性均呈现正相关。

  • 艾比湖流域绿洲乡村聚落及其驱动力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球科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18-10-23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通过把握绿洲乡村聚落空间规律,揭示其影响机制,以期为西北边陲绿洲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的聚落管理和规划提供依据。基于GIS技术、计量统计方法和实地考察调查对新疆艾比湖流域绿洲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艾比湖流域绿洲乡村聚落整体为小规模-低密度-高核破碎化状态,呈现冲洪积扇平原-中低密度扇射型、河流两侧-低密度线状型和中高密度条带型及精河盆地-高密度团块型分布特色。(2)聚落局部规模分异明显,冷点区多为兵团团场连队,热点多为地方乡镇村庄。(3)聚落主要分布在海拔800 m以下、距河流2 km以内、距道路1 km以内区域,并深受政策制度影响。乡村聚落的发展更多地受制于人类的行为,然而,在艾比湖流域绿洲特殊的地形地貌、较大的海拔高程差以及博河、精河贯穿全区的自然条件下,乡村聚落格局及进一步发展受到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