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疏勒河流域中游地区玉米性状及的影响因子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27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疏勒河流域是中国西北重要的粮食产区,探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该地区粮食作物影响规律,可为区域粮食安全提供重要科学支撑。以地处疏勒河流域中游地区的玉门市为典型研究区,采用19902020年气象要素、田间管理、土壤属性和玉米单产等数据,分析玉米性状及单产对自然因素(最高温、最低温、太阳辐射、风速、降水)和人为因素(政策、灌溉量、施肥量)的敏感性,在此基础上,以2017年为典型年,运用DSSAT-CERES-Maize模型定量分析主要影响因子对玉米性状和气候单产的影响程度,探明研究区玉米生长发育的适宜条件。结果表明:(1) 在疏勒河流域中游地区,气候暖湿化特征显著;化肥施用量呈现出增加-减少的变化趋势,有效灌溉面积为持续增加趋势。(2) 玉米实际单产呈小幅增加趋势,其中趋势单产由于受到推广优质品种和农田水利建设等政策的影响,呈增加-减少-稳定的变化趋势,而玉米气候单产呈减少趋势,其对最高温和降水表现出强正向敏感度,对最低温表现出强负向敏感度;玉米性状对化肥施用量、有效灌溉面积和穗期、花粒期的最低温表现为强正向敏感度,对穗期、花粒期最高温表现为强负向敏感度。(3) 玉米生长发育的适宜条件为最高温(14.80~38.56 ℃)、最低温(-0.38~22.16 ℃)、太阳辐射(3.93~25.15 MJm-2)、风速(0~3.81 ms-1)以及在实际降水基础上的灌溉量(15 mm)和施肥量(10 kghm-2),在此范围内,最高温、最低温、风速和水肥因子与性状、单产存在倒U型关系,而太阳辐射与性状、单产存在U型关系。

  • 粮食视角下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粮食安全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6-28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粮食安全和粮食单产的重要性出发,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揭示带内粮食单产的空间分异及演化特征,作为划分农牧业发展地域的依据,进而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揭示控制单产分异的主导因子及其交互作用,藉此探讨提高带内粮食单产、保障粮食安全的对策。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带内粮食单产呈现相对稳定的集聚分布态势,自然环境分异大势是其基础性控制因素,社会生产条件及其耦合水平则强化了粮食单产的空间分异特征。(2)单产热点区主要集中在带内东北部平原地区和西南部河湟谷地,冷点区分布在中部水土流失区和丘陵地区,次热和次冷点区则围绕热、冷点形成圈层结构;依据该格局可将热点区划分为宜农区,将次热和次冷区划分为农牧耦合区,将冷点区划分为生态修复区,以因地制宜地促进带内农牧业协调发展。(3)20002020年带内粮食单产的增长模式从以劳动力为主导转变为以现代农业技术为主导,但出现了劳动力与耕地、现代农业技术之间过度解耦,以及各种现代农业技术之间的耦合性不足等问题,因而提出了以人-地-技耦合发展促进粮食单产健康增长、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