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UHD185 成像光谱仪的冬小麦叶绿素监测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0-12-17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以关中地区冬小麦为研究对象,无人机为平台搭载的UHD185成像光谱仪获得冬小麦农田高光谱影像,并从中提取波段信息,以传统光谱指数和新光谱指数为自变量构建预测模型,比较模型精度并制作冬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分布图。结果表明:各预测模型中以新光谱指数构建的预测模型精度明显高于传统光谱指数模型,其中,SPAD-NDSI模型精度最高(R2=0.6308,RMSE=1.9766);通过反演叶片叶绿素分布图并对填图结果进行检验可知,SPAD-NDSI模型填图效果最佳(R2=0.7013,RMSE=1.4548),可以作为冬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无人机高光谱影像遥感反演估算的基本模型。

  • 陕北固沙林恢复过程中土壤碳氮组分库特征与固存效应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球科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19-09-10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选取陕北毛乌素沙地从半固定沙地到恢复23~54 a的灌木和乔木固沙林地,采用密度分组法分析表层土壤轻、重组分碳氮含量、C/N的演变及累积速率、固定碳氮贡献率特征。结果表明:固沙林从恢复23~54 a,乔木和灌木林土壤轻组碳分别增加了14.0~40.6倍和8.8~19.2倍,显著高于对应重组碳3.2~7.7倍和3.5~8.1倍的增幅;对应轻组氮分别增加了14.5~40.9倍和11.8~29.1倍,也显著高于重组氮4.6~8.5倍和4.4~12.6倍的增幅,说明轻组碳氮相对重组碳氮对固沙林恢复更加敏感。土壤轻重组碳氮含量增加使得乔木和灌木林轻组碳密度增速分别达0.57 mg·hm-2·a-1和0.26 mg·hm-2·a-1,重组碳密度增速则仅为0.18 mg·hm-2·a-1和0.20 mg·hm-2·a-1;同时,轻组氮密度增速分别达0.03 mg·hm-2·a-1和0.02 mg·hm-2·a-1,重组氮密度增速则分别达0.02 mg·hm-2·a-1和0.04 mg·hm-2·a-1。按此碳氮组分增速,到固沙林恢复54 a时,乔木林和灌木林土壤轻组碳可分别贡献75.9%和59.4%的全有机碳增量;土壤重组氮则可贡献44.6%和63.9%的全氮增量。另外,恢复54 a两种林地土壤重组C/N分别比半固定沙地降低11.4%和38.5%。但轻组C/N在乔木林并无显著变化,在灌木林恢复23~54 a土壤轻组C/N降低了21.7%~31.0%,显著改变了土壤碳库性质。表明陕北固沙林恢复土壤表现出显著的固定碳氮效应,并且乔木林有更好的固碳能力,灌木林则有较好的固氮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