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选择的条件: 王博
  • 采煤沉陷区模拟土壤侵蚀胁迫对黑沙蒿 生理生长特性的影响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12-16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为揭示半干旱采煤沉陷区水土保持植物的逆境生存策略,以2~3 a生黑沙蒿(Artemisia ordosica)为试验材 料,对其根部进行原位根系断裂试验模拟土壤侵蚀胁迫,设置重度胁迫(P1)、中度胁迫(P2)、轻度胁迫(P3)及对照 (CK)四个处理,研究黑沙蒿生长指标、光合特性及生理应激反应对胁迫的响应变化。结果表明:(1)土壤侵蚀胁迫 显著抑制黑沙蒿生长速率,侵蚀破坏程度越大,生长抑制越显著,重度胁迫后黑沙蒿株高、冠幅、枝条长度、枝条直 径增速较对照组平均下降36.91%、43.90%、69.76%、66.76%。(2)土壤侵蚀胁迫对黑沙蒿光合作用形成明显的负面 作用,且侵蚀破坏程度越大,负反馈越强烈,重度胁迫后黑沙蒿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二氧化碳浓度、蒸 腾速率、叶绿素含量较对照组分别降低39.86%、59.26%、7.82%、51.55%、12.33%。(3)侵蚀破坏发生70 d内,黑沙蒿 叶片SOD活性、POD活性和CAT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呈先升高后降低随后趋于平稳趋势,MDA含量在一定范围内波 动,冗余分析表明SOD活性对黑沙蒿光合特性的影响最为显著。综合分析说明,采煤沉陷区土壤侵蚀破坏造成的 黑沙蒿根系断裂会降低其生长速率,并抑制叶片光合作用,但黑沙蒿可通过调节自身抗氧化酶活性来维持其基本 生长,是具有优良抗逆性与适应性的侵蚀区生态修复植物种。

  • 区域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以陕西省为例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2-13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区域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是揭示土地利用效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国土空间开发状态的 重要指标,对其变化进行监测与管治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 段。构建建设用地开发强度量化模型,以陕西省为例,计算 2000—2015 年县域建设用地开发强度 指数,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揭示其空间格局和演化特征,并采用最小二乘法(OLS)和地理加权 回归(GWR)模型识别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格局演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15 年陕西 省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总体呈现增长态势,内部空间分异显著,高强度区集中在榆林、延安、西安、安 康等地,低强度区集中在咸阳、宝鸡、铜川、商洛、渭南、汉中等地。(2)陕西省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呈 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状态,热点区稳定分布在西安市辖区及周边区县,冷点区分布在延安南部、咸 阳、铜川、渭南和汉中等部分区域;县域建设用地开发强度逐步提升的同时,区域开发不平衡现象 日益突显。(3)固定资产投资、居民消费水平、财政投入力度、耕地资源和地形条件是影响陕西省建 设用地开发强度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但在不同县域其影响程度大小具有显著差异,且个别因素 的影响具有不稳定性。

  • 辐射对里海盐爪爪内生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0-12-17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为研究不同辐射强度对里海盐爪爪不同组织中内生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利用Biolog-Eco微平板法结合土壤的理化性质,对新疆不同辐射强度污染区的里海盐爪爪地上部分和根部内生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碳源利用类型、多样性、主成分和环境因子间的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各处理间代谢活性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提高,植物不同组织内生菌群落代谢活性存在明显差异。(2)地上部分样品中的主要菌群为利用碳水化合物类、氨基酸类的微生物;根部样品中的主要菌群为利用碳水化合物类、氨基酸类、羧酸类和多聚物类的微生物。(3)不同辐射强度污染区植物样品及植物不同部位的内生菌群落结构也存在显著差异。尤其在根部样品中,中度辐射污染区的代谢活性和多样性指数显著低于其他污染区。(4)土壤全氮、有机质、速效钾和氯根与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显著相关,但辐射强度与里海盐爪爪内生菌群落多样性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本研究揭示了不同辐射强度对植物内生微生物生长代谢、碳源利用及群落多样性的影响,为辐射污染区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 子午工程首次火箭探空数据准单色惯性重力波特性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空间物理学 提交时间: 2017-01-22

    摘要: 利用2010年6月3日子午工程首次气象火箭探测的温度和风场数据,采用矢端曲线法分别从平流层(20-50 km)和对流层(0-15 km)廓线提取了海南火箭发射场上空准单色惯性重力波参数。火箭探测的平流层(对流层)准单色惯性重力波向上(向下)逆风传播,固有周期为20.1 h(22.4 h),垂直波长为9.5 km (4.0 km),水平波长为2900 km(753 km),垂直群速度 为0.0887(0.0298)m/s,水平群速度 为12.7(3.65)m/s, 为305:1(188:1),前者约为后者1.62倍, 为143:1(122:1),前者约为后者1.17倍。受背景风影响, 与 差别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