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选择的条件: 李均力
  • 新疆草地时空动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昌吉回族自治州为例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3-01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基于MODIS NPP、EVI遥感影像,采用MVC法、一元线性回归法与Pearson相关分析法,探讨天山北坡昌吉州草地植被时空动态及其对同期气温、降水的响应。结果表明:2000—2020年,草地植被NPP、EVI均为跃动式显著递增,2016年后呈逐年递减;NPP、EVI多年均值为0.095 kg C·m-2、0.186;相较于2000年(NPP=0.077 kg C·m-2、EVI=0.166),2020年NPP(0.099 kg C·m-2)、EVI(0.194)分别增长了28.57%、16.87%。草地NPP空间异质性显著增加并呈扩大趋势,EVI空间差异逐年递增,变化范围分别为0.038 kg C·m-2(NPP)、0.059(EVI)。在空间上,NPP、EVI多年平均分布具有差异;总体上,NPP、EVI随海拔升高而增加,但绿洲边缘、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分布有高位EVI,面积占比65.01%的NPP与21.93%的EVI显著递增。9种草地类型植被NPP、EVI与降水呈显著正相关的面积占比远大于同期气温,不同类型草地对降水的响应具有差异。降水是草地植被的重要影响因子,但高海拔区域的适度增温有益于草地植被生长。

  • 面向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开都-孔雀河流域生态安全格局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5-30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构建干旱区生态安全格局有利于促进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供应与需求之间的动态平衡。以干旱区开都-孔雀河流域为研究区,利用InVEST模型、RWEQ模型和Getis-Ord Gi*模型分析生态供给源地,以土地利用程度、地均GDP、人口密度和夜间灯光指数分析生态需求源地,并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确定供给源地与需求源地之间的生态廊道,从而构建研究区生态安全格局。研究结果表明:(1)开都-孔雀河流域生态供给源地14个,占研究区面积的21.46%,重点生态需求源地共9个斑块,占流域总面积4.63%;生态廊道126条,重要廊道17条,总长度654.68km;生态节点65个,重点生态节点24个。(2)开都-孔雀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需求空间错位明显,高供给区域与高需求区域呈现出以城镇边界为分界线的明显特征。(3)结合研究区自然地理特征和景观生态系统服务流动性,运用阻力面模型,构建两核心、两片区、三横四纵多节点的开都-孔雀河流域生态安全格局可为保障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参考。

  • 近60 a伊塞克湖水量平衡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水文学 提交时间: 2022-12-20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基于卫星遥感数据,提取近60 a伊塞克湖面积、水位变化信息,反演伊塞克湖水量变化时间序列,结合 19602020年CRU气象数据、19602000年乔尔蓬阿塔气象站气温降水观测数据和入湖水量观测数据,建立湖泊 水量平衡模型,分析水量平衡各分量的变化特征,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1)1960年以来伊塞克湖水量变 化经历了持续减少-波动增加的过程,1998年为变化的时间拐点;20世纪6080年代中期,入湖水量主要受灌溉引 水影响持续减少,1986年后随灌溉水量减少、降水和冰川融水的增加而转为上升趋势;湖区降水以9.1 mm(10a)-1 的 速率增加,蒸发量随湖区升温和湖体面积增加总体呈显著增加趋势。( 2)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伊塞克湖大部分 年份湖泊水量呈负平衡,地下水持续补给湖泊,1986年起湖泊的水量收支亏损逐渐减小,1998年以来以正平衡为 主。( 3)入湖径流、降水、蒸发等水量平衡分量的互动关系决定了湖泊水量的变化,而产流区气候变化和灌区灌溉引 水通过改变入湖径流间接驱动湖泊水量的变化;19601986年,以灌溉引水为主的人类活动是驱动伊塞克湖水量 变化的主导因素,贡献率达71.6%,1987年以来,气候变化因子对湖泊水量变化的累计贡献超过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