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您选择的条件: 2019-09-10
  • 春玉米叶片光合生理参数对土壤水分的阈值响应及其生产力分级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球科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19-09-10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试验设正常灌水处理和干旱胁迫处理,讨论春玉米叶片的光合生理参数对土壤水分的阈值响应并进行生产力分级。结果表明:正常灌水处理的叶片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呈单峰曲线变化,胞间CO2浓度(Ci)和气孔限制值(Ls)对水分变化具有相反的响应变化。干旱胁迫处理下叶片的Pn、Tr在进行控水后明显下降,灌浆以前Pn下降主要是由气孔限制引起的。随着水分胁迫的加剧,光合结构受损,Pn下降,主要受非气孔因素限制。短期干旱胁迫会适当降低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WUE),但是下降程度不显著,WUE能达到中等水平。长期严重的水分胁迫后,WUE下降明显,与正常灌水处理相比差异极显著。以光合生理参数为指标对玉米土壤水分有效性及生产力进行分级与评价,确定当36.8%<土壤相对湿度(RWC)<42.7%时为低产低效水;42.7%展开 -->

  • 土壤水分胁迫对紫花苜蓿光合特性及其生物量的影响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球科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19-09-10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紫花苜蓿是我国重要的豆科牧草,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而水分亏缺是影响其产量的主要逆境因子之一。通过大田试验对不同水分胁迫下紫花苜蓿的光合特性及产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 土壤水分胁迫对紫花苜蓿光响应参数影响显著(P<0.05),随着水分胁迫的加剧,最大净光合速率、表观量子效率、光饱和点逐渐降低,暗呼吸速率、光补偿点逐渐升高,从而直接影响紫花苜蓿光合作用对弱光的吸收和转化效率。② 随着水分胁迫的加剧紫花苜蓿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和蒸腾速率(Tr)呈显著的下降趋势,气孔导度(Gs)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表明轻度水分胁迫下气孔因素是Pn下降的主要因素,中度和重度水分胁迫下非气孔因素是Pn降低的主要因素。③ 当光合有效辐射(PAR)为1 200 μmol·m-2·s-1时,轻度水分胁迫的水分利用效率(WUE)显著大于充分灌溉的WUE (P<0.05),表明适度水分胁迫可提高紫花苜蓿叶片的水分利用效率。④ 轻度水分胁迫与充分灌溉干草产量之间无显著差异,表明轻度水分胁迫能达到高产节水的目的。

  • 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南部的短命植物及其新记录种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球科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19-09-10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本文采用野外实地调查、标本整理及资料查阅的方法,研究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南部荒漠环境的短命植物,分析其种类组成、生活型特征(物候特性)和植物区系类型。结果:① 研究区的短命植物种类有十字花科、禾本科、菊科、紫草科、茄科、车前科、罂粟科及牻牛儿苗科等8科21属的27种,其中十字花科有15种。新记录种有卷果涩荠、大蒜芥、蝎尾菊、偏穗雀麦、旱麦草、中亚天仙子、牻牛儿苗、垂果大蒜芥及砂蓝刺头等10种,占该区域短命植物的37%。② 该区域短命植物生活史特征有夏性、冬性及春性。③ 该区域短命植物分别属于北温带分布、地中海-西亚至中亚分布、旧世界温带分布、世界分布及中亚分布,其中北温带分布及地中海-西亚至中亚分布的植物有15种,占研究区统计种类的51.86%。该研究结果丰富了新疆南部特殊生境下的短命植物类群,为开发和保护该地区植物种质资源及揭示短命植物对不同生态环境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

  • 盐旱耦合胁迫对费尔干猪毛菜种子萌发及其幼苗生长的影响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球科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19-09-10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本研究采用双因素组合实验,探讨盐(NaCl)、干旱(PEG 6000)对费尔干猪毛菜(Salsola ferganica)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① 费尔干猪毛菜种子萌发能耐受较高浓度NaCl和PEG胁迫。低浓度NaCl或PEG胁迫下,费尔干猪毛菜去翅种子和具翅种子萌发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高浓度NaCl或PEG处理下,去翅种子萌发率35%以上,显示较强的耐盐、耐旱性;盐旱耦合处理下,不同低浓度PEG能够显著缓解中浓度NaCl对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② 随NaCl浓度升高,具翅种子恢复萌发率逐渐上升,而去翅种子则维持较低水平;随着PEG浓度的升高,2种种子恢复萌发能力显著降低;盐旱耦合处理下2种种子的恢复萌发率与NaCl胁迫具有相同趋势。③ NaCl或PEG对去翅种子幼苗的影响比具翅种子强,特别是PEG处理;随NaCl或PEG浓度升高,2种种子幼苗的株高和根长均降低;盐旱耦合处理下低浓度NaCl对去翅种子幼苗的影响比具翅种子小(除了100 mmol·L-1 NaCl+25 g·L-1 PEG处理),中浓度NaCl对去翅种子幼苗的影响比具翅种子强,高浓度NaCl处理下随PEG浓度升高,2种种子幼苗的株高和根长均降低。以上结果显示,费尔干猪毛菜在萌发期和幼苗期具有较强的耐盐耐旱性,盐旱耦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盐离子毒害效应,这对其度过早期恶劣环境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果翅对种子在胁迫下进入次级休眠,从而补充土壤种子库起到重要作用。

  • 沙地植物幼苗生长对降水和风速变化的响应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球科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19-09-10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为研究沙地植物幼苗生长对降水和风速变化的响应过程,于2016年4月中旬利用40个2 m×2 m×2 m的混凝土样方池,通过人工增雨及遮风网降低风速的方法开展模拟控制实验。结果表明:① 风速、降水以及两者的协同作用对萌发物种数无显著影响 (P>0.05)。风速降低20%和降水增加60%使种子萌发物种数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4.9%和1.3%;风速降低20%条件下,自然降水和降水增加60%均可使种子萌发物种数增加7.2%。② 不同降水处理会使植物幼苗密度大幅度降低、高度波动变化;风速降低可以较显著地促进沙地植物幼苗生长高度,特别是优势植物猪毛菜(Salsola collina)、大果虫实(Corispermum macrocarpum)的生长高度(P0.05)。以上研究结果表明:降水增加30%对种子萌发阶段物种丰富度的抑制作用较大;与降水相比,风速是沙地植物幼苗生长高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且自然降水条件下,风速降低40%可以使沙地植物幼苗生长高度最大限度地增加;沙地植被物种多样性指数对降水及风速的变化不敏感,这说明科尔沁沙地生态系统群落结构相对较为稳定。

  • 基于神经网络的玛纳斯河流域植被地上生物量反演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球科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19-09-10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植被生物量反映了生态系统获取能量的能力,分析其分布特征对了解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传统的反演植被地上生物量的方法往往由于样本的缺少,以及影响因子的不确定性而导致预估精度不高。本文选用ELM对105块实测样本的遥感因子(TM影像灰度值和植被因子等10个因子)进行训练,用余下34块样地进行验证,结果表明:ELM反演植被地上生物量,可以获得较高的精度,模型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的曲线拟合决定系数R2达0.89。此外,对2010—2015年玛纳斯河流域的植被地上生物量进行反演,认为流域内上游山区生物量大部分较为稳定,中游平原区生物量呈现增加趋势,下游荒漠区生物量则呈现退化趋势。

  • 中间锦鸡儿冠层降雨再分配特征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球科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19-09-10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以荒漠草原人工中间锦鸡儿(Caragana intermedia)灌丛为对象,研究降雨量及降雨强度对两类形态灌丛(健康组和退化组)穿透雨、树干茎流和冠层截留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试验期间共观测到有效降雨33次,以中小降雨事件为主,总降雨量为251 mm,次平均降雨量和平均降雨强度分别为7.6 mm和1.14 mm·h-1,其中降雨量<2 mm,降雨强度<1 mm·h-1的降雨事件出现次数最多。② 健康组和退化组中间锦鸡儿平均穿透雨率、树干茎流率和冠层截留率分别为66.7%、8.5%、24.8%和75.4%、8.7%、16.0%,两类形态灌丛之间穿透雨和截留存在显著差异(P<0.05)。③ 两类形态灌丛的穿透雨量、树干茎流量、截留量与降雨量成线性函数、对数函数和幂函数关系,且其穿透雨率、树干茎流率和截留率与降雨量、降雨强度之间成对数函数和幂函数关系。灌丛形态退化显著改变了冠层降雨再分配格局,冠层截留显著降低,穿透雨显著增加,潜在提高了降水对土壤水分的直接补充,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人工中间锦鸡儿稳定性的维持。

  • 新疆伊犁与哈萨克斯坦新疆野苹果〔Malus sieversii (Ledeb.) Roem.〕种群年龄结构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球科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19-09-10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胁迫加速了中亚地区新疆野苹果〔Malus sieversii (Ledeb.)Roem.〕种群栖息环境的丧失,新疆野苹果种群面积和生存力趋于下降。本文以第三纪孑遗植物新疆野苹果为研究对象,野外系统调查新疆野苹果种群的生存现状,比较新疆伊犁和哈萨克斯坦分布的新疆野苹果种群年龄结构及果实产量,对两地当前新疆野苹果种群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当前伊犁地区和20世纪70年代哈萨克斯坦新疆野苹果种群的龄级结构主要以中龄(15~50 cm)树为主,而幼龄(0~15 cm)与老龄(50~75 cm)树较少。1969年和1970年哈萨克斯坦的新疆野苹果种群生存力最弱,种群为衰退型(Deevey Ⅲ),但其产量较高;2016年和2017年伊犁的新疆野苹果种群生存力相对较弱,种群趋于衰退(Deevey Ⅲ),产量较低;2013年哈萨克斯坦新疆野苹果种群生存力相对最强,种群最稳定(Deevey Ⅱ);幼龄个体的缺乏是新疆野苹果种群趋于衰退的关键因子。目前,在哈萨克斯坦新疆野苹果保护区内需进行适当放牧干扰,以扩大种子的传播,提高种子的萌发;新疆地区以建立保护区为主,杜绝新疆野苹果的采收和降低野果林内的割草强度,以保护幼苗的生存数量,提高新疆野苹果的种子库,加快新疆野苹果种群更新。

  • 陕北固沙林恢复过程中土壤碳氮组分库特征与固存效应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球科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19-09-10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选取陕北毛乌素沙地从半固定沙地到恢复23~54 a的灌木和乔木固沙林地,采用密度分组法分析表层土壤轻、重组分碳氮含量、C/N的演变及累积速率、固定碳氮贡献率特征。结果表明:固沙林从恢复23~54 a,乔木和灌木林土壤轻组碳分别增加了14.0~40.6倍和8.8~19.2倍,显著高于对应重组碳3.2~7.7倍和3.5~8.1倍的增幅;对应轻组氮分别增加了14.5~40.9倍和11.8~29.1倍,也显著高于重组氮4.6~8.5倍和4.4~12.6倍的增幅,说明轻组碳氮相对重组碳氮对固沙林恢复更加敏感。土壤轻重组碳氮含量增加使得乔木和灌木林轻组碳密度增速分别达0.57 mg·hm-2·a-1和0.26 mg·hm-2·a-1,重组碳密度增速则仅为0.18 mg·hm-2·a-1和0.20 mg·hm-2·a-1;同时,轻组氮密度增速分别达0.03 mg·hm-2·a-1和0.02 mg·hm-2·a-1,重组氮密度增速则分别达0.02 mg·hm-2·a-1和0.04 mg·hm-2·a-1。按此碳氮组分增速,到固沙林恢复54 a时,乔木林和灌木林土壤轻组碳可分别贡献75.9%和59.4%的全有机碳增量;土壤重组氮则可贡献44.6%和63.9%的全氮增量。另外,恢复54 a两种林地土壤重组C/N分别比半固定沙地降低11.4%和38.5%。但轻组C/N在乔木林并无显著变化,在灌木林恢复23~54 a土壤轻组C/N降低了21.7%~31.0%,显著改变了土壤碳库性质。表明陕北固沙林恢复土壤表现出显著的固定碳氮效应,并且乔木林有更好的固碳能力,灌木林则有较好的固氮效应。

  • 新疆准噶尔盆地未开垦盐碱地土壤重金属评价及其来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球科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19-09-10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为了解新疆准噶尔盆地未开垦盐碱地土壤中重金属的污染状况,在未开垦盐碱地采集土壤样品,测定汞(Hg)、镉(Cd)、铅(Pb)、铬(Cr)、镍(Ni)、砷(As)和硒(Se) 7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污染指数评价方法,并结合新疆土壤背景值(Se采用乌鲁木齐市背景值)对不同土层(0~20 cm,20~40 cm)进行调查和评价,并对重金属的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Hg、Cd、Pb、Cr、Ni、As、Se 7种重金属元素在0~20 cm土层平均值为0.023、0.165、17.999、62.587、29.928、16.325 mg·kg-1和0.696 mg·kg-1;在20~40 cm土层土壤中平均值为0.021、0.148、17.497、61.091、29.995、17.384 mg·kg-1和0.634 mg·kg-1。除Pb元素外,其他元素均不同程度超过对应的新疆土壤背景值,7种元素在2个土层中无污染、轻度污染样点所占比例分别为66.2%~100%和74.7%~100%;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评价结果以轻度污染为主,2个土层轻度污染样点占比均为78.4%。Cd、As、Se重金属元素的来源以自然因素为主,主要与土壤母质的组成和性质有关,影响因素包括山地岩石风化和季节性洪水搬运等;Cr、Pb、Hg元素的来源主要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工业开发、交通运输、煤炭燃烧产生的烟气中所携带的重金属沉降到土壤中,是造成未被开垦和破坏的自然盐碱地土壤背景值升高的主要原因;而Ni元素的来源可能是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银川平原草甸湿地土壤养分特征与植物响应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球科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19-09-10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为探究草甸湿地土壤养分特征,阐明草甸湿地土壤养分对植物养分的影响,在银川平原选取3种生境的草甸湿地(沼泽草甸、典型草甸和盐生草甸)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实验室分析,结合经典统计学方法对土壤养分及植物养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 水平梯度上,除全磷(TP)外,3种草甸湿地之间土壤养分含量在土层0~20 cm变化显著 (P0.05),但在典型草甸与沼泽草甸垂直方向上波动幅度较大;TP在草甸湿地土壤中垂直变化不显著 (P>0.05);速效磷(AP)与速效钾(AK)在草甸湿地表层具有一定程度的富集效应,并且在不同草甸湿地土层垂直方向上变化显著(P<0.05)。③ 土壤中C、N和P含量的变化趋势一致;AK与土壤P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④ 草甸湿地植物养分均表现为N限制,其中C∶N、C∶P与土壤养分呈负相关,植物N∶P受土壤有机碳(SOC)、AN影响较为显著。

  • 荒漠-绿洲过渡带土壤温度变化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球科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19-09-10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根据中国科学院临泽内陆河流域站2004—2014年的土壤温度与气象要素数据,分析了河西走廊中部荒漠-绿洲过渡带土壤温度年内和年际变化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土壤温度日变化与月变化大致呈正弦曲线,各层土壤最高、最低温度出现的时间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逐渐推迟;年均土壤温度总体上随着土壤深度的加深先减小后增加;气温是与土壤温度变化相关性最强的气象要素;同时,明确了该区3个特征差异明显的土壤温度层次:0~20 cm土壤温度活跃层,40 cm土壤温度过渡层和60~100 cm土壤温度稳定层,与其他地区结果有所差异。最后,利用相关性分析、多元逐步线性回归方法建立了气象指标与各层土壤温度之间经验预报方程。

  • 西天山小流域动态融雪过程及其与气温的关系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球科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19-09-10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利用西天山阿热都拜小流域积雪、融雪和气象观测场2017—2018年每30 min的同步降雪、融雪和气温观测数据,对全年积雪期较短时间尺度上的融雪动态过程及其与气温的关系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山区降雪表现为“先升后降”的总体特征。稳定积雪期集中在2017年12月27日至2018年3月8日,最大降雪速率高达9.6 mm·h-1(雪水当量值,转化成新鲜雪深值为96.5 mm·h-1)。山区融雪过程的变化规律与降雪变化正好相反,呈现出“先降后升”的变化特征。融雪变化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随着气温的下降,融雪速率下降,融雪速率由3.24 mm·h-1逐渐下降至0 mm·h-1;第二阶段:当气温低于融雪的临界温度(-13.5~-12.0 ℃)时,不产生融雪;第三阶段:随着气温的回升,融雪速率从0 mm·h-1逐渐上升至3.87 mm·h-1。在全年融雪与气温的大数据关系中,融雪量与气温的相关性系数不是很显著,其相关性系数为0.708;在无降水干扰下,7 d平均同步融雪量与气温的相关性系数处于显著水平,Pearson相关性系数为0.907,R2=0.823;当进一步考虑滞后效应后,融雪量与气温的相关性系数提升至极显著的线性关系,相关性系数高达0.943,R2=0.889,均通过了0.01显著性水平的双尾检验。在西天山阿热都拜小流域融雪量的变化过程与气温的变化过程有着密切的相关性。这种融雪量对气温变化的响应关系及其分析方法,对于提高应对未来气候变化的能力和预防洪灾及水资源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浑善达克沙地东部地区天然水体的水化学组成及其控制因素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球科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19-09-10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浑善达克沙地东部地区位于内蒙古高原,其天然水体为淡水。利用原始型Durov三线图对其天然水体进行水化学分类,结果表明,地表水水化学类型属于碳酸氢盐组,而地下水属于碳酸氢盐组、混合组和硫酸盐组多种类型。天然水体样品在Gibbs图中的分布表明,岩性控制是形成该地区天然水体水化学组成的主要因素,这种情况不同于我国西部和中部沙漠由于蒸发强烈而受控于蒸发-结晶作用的天然水体。天然水体的离子比例关系表明,地下水中蒸发盐岩和硅酸盐岩的风化程度较高,而碳酸盐岩风化程度低,这可能是由于地下水的水-岩作用时间长、二氧化碳供给不充分引起的;相反,由于水-岩作用时间短、二氧化碳供给充分,地表水中蒸发盐岩和硅酸盐岩的风化程度较低,而碳酸盐岩风化程度高。

  • 基于GF-1/WFV时间序列的绿洲作物类型提取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球科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19-09-10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当前基于中等空间分辨率时序数据的农作物种植结构提取成为研究热点,但农作物季相节律特征在不同气候背景下存在较大差异,绿洲作为干旱区具有明显小气候效应的生态景观,其农作物种植结构的遥感提取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选取宁夏河套平原绿洲典型区域,通过构建高分一号(GF-1/WFV)时间序列数据,结合不同作物耕作方式及生长物候,分析不同作物在整个生长季内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归一化水体指数(NDWI)的时间序列特征,构建不同决策树提取研究区农作物种植结构信息,并验证了不同方法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对具有明显小气候效应的干旱区绿洲,利用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都较优的GF1-WFV时间序列数据,对其农作物种植结构进行遥感提取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代表性。

  • 基于无人机影像的荒漠地表类型信息提取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球科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19-09-10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基于无人机可见光影像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地表类型信息进行提取,运用面向对象的多尺度分割,在提取样本的光谱、形状、纹理、植被指数特征的基础上,建立规则提取地表类型信息。结果表明:① 荒漠地表类型不同,最佳分割尺度不同;② 不同荒漠化程度地表类型特征相似,无法运用单个特征进行区分,需选用多种特征组合提取地表类型;③ 面向对象的多尺度分割方法相对于基于像元的最大似然法分类有明显提高,面向对象轻度沙漠区总体分类精度为93.00%,中度沙漠化区为91.83%,重度沙漠化区为93.50%,较基于像元的最大似然方法分别提高了10.34%、11.86%和12.50%。表明针对无人机可见光影像,面向对象的多尺度分割方法能高精度地提取荒漠地表类型信息。

  • 泥石流易发性评价模型的构建——以白龙江流域石门乡羊汤河段为例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球科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19-09-10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以白龙江流域石门乡至羊汤河段为例,采用松散物质面密度、地层岩性、构造断裂密度、地震密度、坡向、土壤可蚀性、土地利用类型、坡长坡度、沟床比降、流域沟壑密度及年均降雨量等11项评价因子的归一化值,在GIS平台下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泥石流易发性评价模型,将研究区泥石流易发性评价栅格图划分为4个等级。研究表明:泥石流中高易发区域占整个研究区面积的51.04%,区内发育的泥石流流域面积占中高易发区面积的68.71%,其分布特点具有沿大型活动性断裂呈带状分布,在次级断裂和小型褶皱密集区集中发育;沿易崩易滑地层呈片状展布,在沟壑密集带分区块集中发育;在坡面侵蚀强的区域多为泥石流高易发区,呈串珠状连片分布。利用研究区泥石流数据库对评价结果进行检验,检验曲线表明分区效果良好,检验曲线下面积即AUC值为62.13%,说明易发性评价结果较为可靠。

  • 伊宁市道路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及其环境质量评价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球科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19-09-10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以伊宁市城区主干道旁表土层为研究对象,共采集52个土样,应用分光光度仪测定6种重金属(Hg,Cr,Ni,Pb,Cu和Zn)元素含量。基于地学统计法应用单项污染指数(CF)和污染负荷指数(PLI)研究道路重金属污染近况和解释环境质量问题。结果表明:① 表土层中Hg、Ni、Pb和Cu的均值各超出新疆土壤背景值的2.75、1.48、2.60倍和1.52倍,Cr和Zn均未超其背景值。除Pb以外,其余元素含量均未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Ⅰ级标准(mg·kg-1)。② 道路表土中6种元素均呈点和面状分布格局,各元素在研究区内均有高值,表明经济生产、工业发展、道路交通等人为活动对道路土壤生境具有消极影响。③ Hg、Pb表现为区域性严重污染,Ni和Cu均呈不同水平的轻度污染等级,Cr和Zn的轻微污染和无污染等级分别占17.31%、82.69%和23.08%、59.62%。④ 研究区各元素CF均值从大到小顺次为:Pb、Hg、Ni、Cu、Zn、Cr。重金属PLI平均值为1.20,表现为轻度污染。土壤中Pb较其他重金属污染严重。

  • 基于生态服务价值机会成本的沙漠电灌工程生态补偿研究——以景电高扬程电力提灌工程为例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球科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19-09-10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以景电高扬程提灌工程为例,以因子当量计算了灌区对祁连山生态移民的生态服务价值,用余弦距离公式计算了灌区对消减下风向地区沙尘暴的生态服务价值,并计算了其机会成本,进而探讨了沙漠电力提灌工程的生态补偿问题。结果表明:① 景电灌区生态移民对祁连山植被恢复的生态服务价值为4.01×109元,灌区绿洲对消减灌区下风向沙尘暴的生态服务价值为7.09×107元。祁连山生态移民的机会成本和灌区下风向防风固沙的机会成本分别为2.05×108元和3.63×106元。② 景电灌区生态移民对祁连山植被恢复的受益主体是石羊河流域各县市和祁连山东端黄河流域的景泰县,国家也是受益主体之一;受偿主体是甘肃省和甘肃省景泰川电力提灌管理局。③ 防治沙漠化及沙尘暴和保护国家生态公益林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生态补偿有利于带动和促进相同或类似的生态公益事业发展,有力推进国家生态环境建设。

  • 奎屯市大气环境中O3与VOCs、NOx的关系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球科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19-09-10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以“奎屯—独山子—乌苏”区域重点城市奎屯为研究区域,利用2013—2015年O3、VOCs、NOx监测数据,探讨奎屯市大气O3与VOCs、NOx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2013—2015年依次出现33 d、14 d、10 d O3超标现象,最大日均值分别为0.457 mg·m-3、0.396 mg·m-3、0.385 mg·m-3,夏季O3污染较重,冬季和夏季O3浓度值相差近2.5倍;O3浓度日间变化呈现倒“U”形分布,峰值出现在17:00左右;冬季和夏季VOCs浓度相差近3倍,VOCs小时值没有较明显的日变化规律,冬季VOCs浓度最高而O3浓度最低,两者反向作用不明显,但NOx浓度与O3呈现对称的反向作用,说明冬季奎屯市O3的生成处于NOx敏感区而非VOCs敏感区;夏季VOCs与NOx变化趋势基本相同,O3浓度水平处于高位,两者呈现对称的反向作用,说明夏季奎屯市O3的生成同时处于VOCs和NOx敏感区,O3生成受VOCs及NOx的交替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