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您选择的条件: 2023-9
  • 乡村旅游涉入度、恢复性环境感知与重游意愿作用机制研究——一个中介与调节的混合模型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27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为了探究旅游涉入度、恢复性环境感知和游客满意度对重游意愿的影响及消费预期的调节作用,以吐鲁番市乡村旅游为切入点,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将游客满意度和恢复性环境感知作为中介变量,消费预期作为调节变量,探究旅游涉入度与重游意愿两者间存在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 旅游涉入度对恢复性环境感知、游客满意度和重游意愿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其中对恢复性环境感知的影响效应最大,对游客满意度的影响效应最小。(2) 恢复性环境感知和游客满意度在旅游涉入度-重游意愿的结构中有多重链式中介作用。(3) 旅游涉入度、游客满意度对重游意愿的影响受消费预期的正调节。研究结果可为提高吐鲁番市游客乡村旅游的重游意愿提供新思路,对当地旅游开发与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甘肃省区域空间格局形成机制与发展战略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27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区域空间格局及其形成机制对制定空间发展战略具有理论意义。以甘肃省为例,根据2000、2010年和2020年甘肃省统计资料,运用引力模型和断裂点模型识别区域空间格局,基于地理探测器分析形成机制,进而提出空间发展战略。结果表明:甘肃省空间格局分别为河西走廊一体化发展区、陇中同城化发展区和陇东南协同发展区三大分区。区域空间格局形成的演化机制因地理尺度的差异而不同,20002020年人口发展和经济水平对区域空间格局的形成一直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政策调控则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因子间的共同交互作用推动甘肃省空间格局的形成。从三大分区层面提出河西走廊一体化发展区形成一轴、四圈、陇中同城化发展区形成一核牵引、五极并进、陇东南协同发展区形成四极平行发展的新发展空间思路;省域层面提出手指形高质量空间发展战略,促使甘肃省由增长极模式和点-轴模式的发展阶段转向区域网络极核模式。

  • 1986—2020年甘肃省六盘山片区贫困演变及启示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27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明晰长时间尺度上贫困时空动态特征和驱动因素,能为接续推进相对贫困治理和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益借鉴。基于19862020年经济社会面板数据,以农民人均纯收入为表征,考察甘肃省六盘山片区近35 a贫困的时空演变,运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解析驱动因素的长短期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差异。结果表明:(1) 甘肃省六盘山片区大部分县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有提高趋势,这一趋势未来仍会持续。(2) 28个县区收入增速在1994年或2007年存在结构性突变点,这与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农村税费改革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快速城镇化等宏观因素有关。(3) 时间上低收入县区很难跨入高收入县区,空间上热点和冷点区域分布相对稳定,农民人均纯收入存在显著的时空依赖,但程度因空间溢出效应而减轻。(4) 长期和短期来看,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和城镇化对本地和相邻县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显著影响,是空间溢出效应的主要来源;仅短期来说,人力资本、种植结构、交通设施对本地和更大空间范围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具有显著影响;降雨量具有长期正向影响,意味着西北地区暖湿化趋势是一个重要利好。鉴于时空上贫困的强稳定性和驱动因素作用的差异性,原连片特困地区相对贫困治理需要系统考虑政策措施的时空协调性。

  • 黄河流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27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加强爱国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场所。以黄河流域171个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地理空间分析方法揭示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空间分布格局,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工具测度了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 黄河流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类型结构不均衡,革命传统教育类占比最高,建设成就标志类占比最低。(2) 区域上整体呈集聚型分布,数量差异明显,表现为上游多中游少,川豫多青宁少的特征。(3) 核密度呈现以延安市为核心、4个高密度区和2个次高密度区的氺字型分布格局。(4) 冷热极化显著,主要以冷点区分布为主,热点区集中于黄河中上游的陕西省、甘肃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交界的8个城市。(5) 文化环境、人口规模和交通水平是影响黄河流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空间格局的强势因素,其中红色旅游资源、文化场馆、人口密度、举办活动、参观人次、客运量是核心影响因子。研究结果可为黄河流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空间布局优化和助推黄河红色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中国金融网络空间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27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利用多行业金融机构的地理分布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中国金融网络进行测度,借助地理探测器模型探讨中国金融网络空间结构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 金融网络呈现核心-边缘结构特征,但是金融网络的空间分异程度在缩小。另外,金融网络空间结构具有空间指向性。(2) 影响全国、东部、中西部、核心和边缘地位金融网络发育的因子不同,这与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市场潜力、关键资源、区位条件和经营成本等不同紧密相关。(3) 择优选择、路径依赖和网络邻近机制是金融网络空间结构形成所遵循的内在机理,在未来经济金融日趋融合的大背景下,各级政府需进一步在更大尺度上加强城市之间在金融方面的合作。通过研究中国金融网络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既可以为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供政策建议,也可以为推动城市间协调发展的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 黄河流域城市生态韧性与效率时空演化特征及协调发展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27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提升城市生态韧性和生态效率,促进二者间协同发展是实现黄河流域生态治理的重要目标。以黄河流域57个城市为研究靶区,运用加权求和法、SBM模型研究了20092018年黄河流域生态韧性与效率时空演化特征,并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了流域城市生态韧性与效率的协调发展关系。结果表明:(1) 20092018年,黄河流域城市生态韧性总体上处于波动下降态势,面临较大的生态威胁和环保压力。西安市、郑州市和济南市3个省会城市生态韧性较高,而固原市、定西市、海东市、吕梁市等城市韧性较低。(2) 黄河流域城市生态效率呈先降后升高的U形演化特征。定西市、陇南市、庆阳市、鄂尔多斯市、固原市和洛阳市为生态效率高等类型,生态效率低等类型主要位于中、下游的山西省、河南省和山东省内的城市。(3) 生态韧性与效率协调关系与生态效率子系统相似,由不断下滑转向逐步回升。良好协调、中度协调型城市数量有所增加,勉强协调型城市有所减少,黄河流域城市生态韧性与效率协调发展势头显现,但短期内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间的矛盾仍较突出。研究结果可为黄河流域城市生态政策制定、生态韧性和效率提高提供理论参考。

  • 雅鲁藏布江山南宽谷流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27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山南宽谷流域是雅鲁藏布江主要宽谷之一,特殊的地理环境致使该流域既是严重的土地沙化生态脆弱区,也是重要的沿江经济发展带,构建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可为未来生态功能提升与经济发展提供依据参考。以山南宽谷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敏感性评价,识别出生态源地,利用最小累积阻力值确定了生态安全区并识别生态廊道,构建山南宽谷流域2020年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1) 山南宽谷流域生态源地面积为1089.68 km2,主要分布于贡嘎县、扎囊县和乃东区内的草场和林区。(2) 在山南宽谷流域内建立了高、较高、中等、较低、低水平生态安全区,分别占流域总面积的24.74%、51.24%、10.31%、5.43%、8.28%,不同生态安全区应采取不同的措施以保证生态环境的安全。(3) 识别出总长4720.08 km的105条生态廊道,与生态源地、生源点和生态安全区共同构成山南宽谷流域生态安全格局。(4) 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建议山南宽谷流域南岸进行适度产业开发,北岸以生态保护为主,并提出构建一地一场两区四园的发展格局。

  • 基于STIRPAT模型的甘肃省农业碳排放特征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27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从种植业和畜牧业两方面入手,采用排放因子法对甘肃省20002020年农业碳排放进行了估算,分析了其时空变化特征,基于STIRPAT(Stochastic impacts by regression on PAT)模型探析了甘肃省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结果表明:(1) 甘肃省20002020年CO2-e排放量呈升高-降低-升高的趋势,2015年达到峰值,估算为2320.41104 t;从2018年开始又逐年增加,直至2020年增至2290.69104 t。(2) 甘肃省农业CO2-e排放结构中,种植业占35%,畜牧业占65%。主要碳排放源中,畜禽胃肠道发酵对农业碳排放总量的贡献最大,其次是化肥和畜禽粪便管理。主要畜禽中,肉牛养殖对碳排放的贡献最大,其次是绵羊、山羊、奶牛和猪,家禽养殖的贡献最小。(3) 农村人口、农村居民人均GDP、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农村住户固定资产投资额、农业科技成果应用数量、农业科技投入是影响甘肃省农业碳排放的主要因素,影响力指数分别为-0.017、0.026、0.020、0.038、-0.025、0.031、-0.017、0.016。为有效控制农业碳排放,建议在5个方面采取相应策略:努力提高种植业资源利用效率和土壤碳汇能力;强化畜牧业源头减量、过程控制和末端处理;努力降低农业机械对石油的依赖;有效推动农村清洁能源利用;加大农业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 不同沉陷应力区土壤水分和溶质运移的模拟试验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图学 提交时间: 2023-09-27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中国山西-陕西-内蒙古交界地开采沉陷对地表土壤扰动强烈,引起地表生态损伤。为了揭示开采沉陷对土壤水盐运移的影响机制,通过建立土壤沉陷物理模型,利用沉陷剖面不同应力区土壤容重数据建立HYDRUS-2D水盐模型,研究土壤蒸发过程中,土壤水分、总盐分、不同溶质离子在不同沉陷应力区随土壤深度和运移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 0~40 cm深度,沉陷拉张作用显著增强土壤蒸发作用,造成挤压区土壤含水率显著大于拉张区,土壤含水率随时间变化曲线呈现典型的蒸发过程三阶段模式。(2) 沉陷组各应力区土壤总含盐量不但随深度呈现强烈变异,具体表现为20~40 cm、60~80 cm土壤总含盐量相对积聚;而且右侧拉张区总含盐量积聚深度有向下迁移的趋势。(3) 沉陷拉张区Ca2+、SO42-、Mg2+、Cl-离子积聚浓度大于挤压区。Ca2+、SO42-、CO32-土壤离子浓度随深度呈单峰积聚,沉陷拉张区积聚深度均显著下移。(4) HYDRUS-2D水盐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开采沉陷土壤剖面中的土壤水盐运移。土壤含盐量、含水率的实测值与模拟值率定结果为平均相对误差(ME)0.5,均方根误差(RMSE)0.5,决定系数(R2)>0.95,模拟精度满足试验要求。研究结果可为科学开展开采沉陷区生态修复工程、提高生态自修复能力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 植物纤维毯覆盖对干旱区尾矿砂水热分布的影响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质学 提交时间: 2023-09-27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覆盖会影响尾矿水、热分布,研究植物纤维毯覆盖对尾矿砂水热分布的影响,对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Microbial induced calcite precipitation,MICP)技术控制尾矿污染扩散过程中调控水热条件具有实际意义。于2022年夏季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莫索湾沙漠研究站,布设基于不同材料(黄麻、稻草、椰丝和棕榈)、不同规格(300 gm-2、500 gm-2、700 gm-2和900 gm-2)的植物纤维毯覆盖于尾矿砂的田间模拟试验,通过测定尾矿砂温度、含水率与蒸发量变化,探究植物纤维毯覆盖对尾矿砂水热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 植物纤维毯覆盖能降低0~20 cm尾矿砂温度、减小日温差及日变化幅度,其中900 gm-2的稻草纤维毯(D9)降温作用最强,日变化幅度最小。(2) 植物纤维毯覆盖能改善0~30 cm尾矿砂的保水性,减少水分蒸发损失。(3) 植物纤维毯覆盖能抑制尾矿砂水分蒸发,试验结束时,相同规格下累积蒸发抑制效率除D9略大于900 gm-2的黄麻纤维毯(H9)外,均表现为:黄麻>稻草>棕榈>椰丝,且均随规格增大而增大,其中D9抑制蒸发效率高达71.3%。(4) 植物纤维毯覆盖干旱区尾矿砂的最佳节水降温方案为D9。综上所述,植物纤维毯覆盖能有效节水降温,研究结果可为干旱区应用MICP技术控制尾矿污染扩散过程中调控水热条件提供理论支撑。

  • 疏勒河流域中游地区玉米性状及单产的影响因子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27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疏勒河流域是中国西北重要的粮食产区,探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该地区粮食作物影响规律,可为区域粮食安全提供重要科学支撑。以地处疏勒河流域中游地区的玉门市为典型研究区,采用19902020年气象要素、田间管理、土壤属性和玉米单产等数据,分析玉米性状及单产对自然因素(最高温、最低温、太阳辐射、风速、降水)和人为因素(政策、灌溉量、施肥量)的敏感性,在此基础上,以2017年为典型年,运用DSSAT-CERES-Maize模型定量分析主要影响因子对玉米性状和气候单产的影响程度,探明研究区玉米生长发育的适宜条件。结果表明:(1) 在疏勒河流域中游地区,气候暖湿化特征显著;化肥施用量呈现出增加-减少的变化趋势,有效灌溉面积为持续增加趋势。(2) 玉米实际单产呈小幅增加趋势,其中趋势单产由于受到推广优质品种和农田水利建设等政策的影响,呈增加-减少-稳定的变化趋势,而玉米气候单产呈减少趋势,其对最高温和降水表现出强正向敏感度,对最低温表现出强负向敏感度;玉米性状对化肥施用量、有效灌溉面积和穗期、花粒期的最低温表现为强正向敏感度,对穗期、花粒期最高温表现为强负向敏感度。(3) 玉米生长发育的适宜条件为最高温(14.80~38.56 ℃)、最低温(-0.38~22.16 ℃)、太阳辐射(3.93~25.15 MJm-2)、风速(0~3.81 ms-1)以及在实际降水基础上的灌溉量(15 mm)和施肥量(10 kghm-2),在此范围内,最高温、最低温、风速和水肥因子与性状、单产存在倒U型关系,而太阳辐射与性状、单产存在U型关系。

  • 甘肃省主要地质灾害精细化气象风险预警预报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27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甘肃省是我国地质灾害多发的省份之一,降水型地质灾害占比重。利用甘肃省20132021年410月地质灾情数据、加密降水观测资料和地面-雷达-卫星三源融合降水分析产品(CMPAS),选取有效雨量代表降水致灾因子,建立黄土高原和陇南山地有效雨量致灾概率方程,以有效雨量致灾概率、地质灾害潜在危险度、易损度为因子构建甘肃省地质灾害气象风险精细化网格预警模型,并应用实况降水资料和兰州中心气象台精细化网格定量降水预报产品,建立地质灾害气象风险精细化网格预报试验,检验模型的预警效果。结果表明:(1) 基于有效雨量致灾概率分别给出了黄土高原和陇南山地地质灾害气象风险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预警的临界雨量阈值,其中,陇南山地蓝色和红色预警临界雨量阈值分别为40.6 mm和113.5 mm,远高于黄土高原的18.0 mm和73.6 mm。(2) 确定了甘肃省地质灾害气象风险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预警的风险度判别指标,数值介于0.004~1.000,其中0.336~1.000表示红色预警。(3) 甘肃省地质灾害气象风险精细化网格预警模型能够较好预警地质灾害事件,各等级预警的比例合理,且能有效降低高等级预警率和空报率,该模型具有较强的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能力。

  • 博尔塔拉河源流区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预测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27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冰川径流是西北干旱区径流的主要组成部分,研究未来气候变化对冰川径流的影响对西北干旱区径流至关重要。以博尔塔拉河上游源流区为研究区,构建嵌入冰川模块的SWAT模型,模拟温泉水文站19722018年月径流过程,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气候变化情景下(RCP4.5和RCP8.5)未来(20202050年)气候变化对冰川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SWAT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源流区径流变化过程,在整个模拟期间,径流数据的纳什系数(NSE)为0.82,偏差百分比(PBIAS)为-3.22%,均方根误差与实测值标准差的比值(RSR)为0.42,决定性系数(R2)为0.84,模型性能评定为优。根据CMIP5气候模式2种情景的模拟结果,2种情景模拟未来总径流都呈现出增加趋势,分别将以0.31108 m3(10a)-1和0.40108 m3(10a)-1的速度继续增加,冰川径流占比较历史时期的27.61%分别提升了4.84%和9.38%。冰川径流增加是径流量增加的主要原因。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随着气温的升高,冰川消融时间提前,冰川消融加速,冰川积累时间减少,导致冰川面积进一步的缩减。研究结果可为博河地区水文资料历史变化、未来演变趋势和预防气候变化带来的潜在风险提供依据。

  • 内蒙古ERA5再分析降水数据性能评估与极端降水时空特征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27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ERA5是由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WMF)推出的新一代再分析产品,可为地面观测站点稀少地区提供新的降水数据来源。基于20082017年内蒙古45个地面站点逐日降水数据,采用多项评价指标评估了ERA5再分析降水数据在多时空尺度上的精度,并结合13个极端降水指数和综合加权模型,采用Sen斜率法和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分析了19812021年该地区极端降水及其危险性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 ERA5能够较好地再现降水过程,与观测数据在月、季尺度上呈极强相关性(相关系数CC>0.85),在日尺度上表现为强相关(CC=0.68),在空间尺度上,ERA5数据在东部站点探测精度优于西部。(2) 除湿日降水强度(SDII)、强降水总量(R95pTOT)以及持续干燥日数(CDD)外,其余极端降水指数在内蒙古均呈现下降趋势,湿日总降水量(PRCPTOT)下降趋势最快,为-15.74 mm(10a)-1。(3) 极端降水指数在空间上呈现明显区域分异规律,极端降水在内蒙古西部表现为强度增加,在中部表现为频次、强度和持续时间均减少,在东部则表现为强度增加、频次和持续时间减少。(4) 极端降水危险性指数在鄂尔多斯市、呼伦贝尔市、巴彦淖尔市和兴安盟等人口相对密集、经济发展较快的市(盟)存在高值中心,呈显著上升趋势,应给予重点关注。

  • 陕西省汛期极端降水概率分布及综合危险性评估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27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极端降水导致的暴雨洪涝灾害是陕西省第二大自然灾害,对社会稳定及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为明确极端降水风险,利用陕西省19692020年汛期(510月)的日降水数据构建极端降水量、极端降水频次、极端降水强度序列,选取6种极值概率分布模型对构建的序列进行拟合得到陕西省汛期极端降水最优概率分布模型;计算极端降水量以判断未来陕西省极端降水事件变化趋势;基于不同情景得到综合危险性空间分布,对陕西省极端降水综合危险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 Wakeby概率分布为最优概率模型,在3个极端降水指标序列中占比最多,且经过误差分析对比得到Wakeby分布函数是拟合陕西省汛期极端降水指标序列的最优概率分布模型。(2) 计算不同重现期下的极端降水量与现有降水最大值进行对比,发现陕西省大多数地区发生小概率、高危险性的极端降水事件可能性增大。(3) 陕西省汛期极端降水综合危险性整体从陕南至陕北呈南高北低分布,2 a、5 a、10 a、20 a、50 a、100 a一遇情景下危险区域各不相同。随着重现期的增加,低危险区逐渐消失,高危险区面积逐渐增大,100 a重现期下,高危险区面积占比从0增长至22.0%。研究结果可为陕西省极端降水概率分布研究提供参考,为汛期极端降水风险管理和评估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 基于GRACE卫星数据的中国陆地水储量变化和影响因素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27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掌握陆地水储量变化的空间分布特点和变化情况,了解其变化的原因有助于水资源的可持续性综合管理。以中国陆地为研究区域,基于重力恢复和气候实验(GRACE)卫星反演得到的陆地水储量变化数据,使用曼-肯德尔法(Mann-Kendall,M-K)趋势检验和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了陆地水储量变化的趋势以及时空变化特征,并选择了包括气象、下垫面和社会经济3个方面的10个影响因子,即气温、降水、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PEI)、不透水层占比、水体占比、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高程、坡度、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口,利用地理探测器、皮尔逊(Pearson)相关分析和随机森林3种方法综合分析其与陆地水储量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松花江、嫩江和松嫩平原附近以及柴达木盆地-长江-东南沿海条带上陆地水储量变化显著增加,中国西南以及新疆-黄土高原-华北平原条带上陆地水储量变化显著减少,从高纬度到低纬度呈现出高-低-高-低的变化特点。整体而言,气象因素对陆地水储量变化的解释力最强,其次是社会经济因素和下垫面因素,其中降水量是引起陆地水储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月陆地水储量变化对降水量、温度、SPEI和NDVI响应存在滞后性,且陆地水储量变化对降水量和SPEI以1个月滞后为主,对温度和NDVI的响应以无滞后(即0个月滞后)为主。

  • Review and prospect of soil compound erosion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19 合作期刊: 《干旱区科学》

    摘要: Soil erosion is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environmental issues constrain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and economies. Soil compound erosion is the result of the alternation or interac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erosion forces. In recent years, fluctuations and extreme changes in climatic factors (air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wind speed, etc.) have led to an increase in the intensity and extent of compound erosion, which is increasingly considered in soil erosion research. First, depending on the involvement of gravity, compound erosion process can be divided into compound erosion with and without gravity. We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s and processes of alternating or interacting soil erosion forces (wind, water, and freeze-thaw) considering different combinations, comb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pound erosion in three typical regions, namely, high-elevation areas, high-latitude areas, and dry and wet transition regions, and reviewed soil compound erosion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station observations, simulation experiments, prediction models, and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The soil erosion model of wind, water, and freeze-thaw interaction is the most significant method for quantifying and predicting compound erosion. Furthermore, it is proposed that there are several issues such as unclear internal mechanisms, lack of comprehensive prediction models, and insufficient scale conversion methods in soil compound erosion research. It is also suggested that future soil compound erosion mechanism research should prioritize the coupling of compound erosion forces and climate change.

  • 生态移民村镇居民居住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19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研究生态移民村镇居民居住满意度,提升生态移民居住环境质量,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以宁夏典型的生态移民村镇为研究区,基于访谈式问卷,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构建居住满意度指标体系,探讨居民居住满意度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 生态移民村镇居民居住满意度总体较高;公共空间、配套设施以及环境状况3个维度满意度水平略低,居住满意度由高到低依次为镇北堡镇、星海镇、红寺堡镇、兴泾镇。(2) 不同群体居民的满意度均值均大于3.5,满意度水平较高,但不同属性的居民群体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中青年、家庭负担系数大、受教育程度较高、迁入时长超过30 a、不愿意永久居住和感到住房拥挤的这几类居民居住满意度感知较低。(3) 生态移民村镇居民居住满意度受邻里环境、组织管理、公共空间、环境状况和配套设施5个方面的影响。

  • 基于扩展生态位理论的居住空间分异研究——以兰州市为例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19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为了从生态位角度系统研究居住空间的分异状况,基于扩展生态位理论构建了居住生态位评价模型,实证分析了西北内陆中心城市兰州市主城区的居住空间分异。结果表明:(1) 居住空间生态位呈现出以中心繁华城区为核心的高生态位,向外围圈层或扇形逐次递减的分布趋势;居住势既反映了区位的集聚和扩散功能,也体现了区位的过滤和排斥功能;居住态的空间分异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居住空间的分异状况,也能体现不同社会经济属性群体在空间上形成的相对地位和空间格局。(2) 居住势、居住态和居住生态位较好的街道往往占据城市的优势区位且历史文化悠久、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健全、自然人文环境等都较好,特别是有高等学府、科研院所等单位坐落其中,居民的文化程度和收入水平都相对较高;而居住势、居住态和居住生态位较差的街道往往位于城区边缘,区位条件较差、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薄弱、地形起伏较大且交通不便、自然人文环境等相对较差,居民大都以农转非、棚改户、低保户等低收入群体为主且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最后,提出了调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政策建议。研究结果在丰富居住空间分异理论和研究案例的同时,对西北内陆中心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旅游援疆效率的区域差异和影响因素——基于三阶段DEA和Tobit模型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质学 提交时间: 2023-09-19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援疆政策的深入实施推动旅游援疆效率提升,促进新疆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三阶段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模型和Tobit模型,测度20152019年旅游援疆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环境因素对旅游援疆效率影响较强,旅游援疆综合效率提升空间较大且主要受规模效率影响,效率值变化趋势为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综合效率,旅游援疆效率呈现北高南低分布格局。(2)地区虚拟变量、投资水平、人均教育投资额、旅游资源吸引力显著正向提升旅游援疆效率。(3)从纵横相合与内外相宜视角归纳由3个时期、3个维度、7个方面构建的旅游援疆效率影响机制,提炼旅游援疆的方式变化与路径演化。研究结果对未来旅游援疆政策的宏观调整和援助资源的优化配置具有理论价值和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