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您选择的条件: 2021-2
  • 河西内陆河流域水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水文学 提交时间: 2021-02-28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水安全评价相关研究已有较多成果,但绝大多数采用 P-S-R(压力-状态-响应)及其扩展模 型,且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校准几乎从未提及。本文将 W-SENCE(与水有关的社会-经济-自然复 合生态系统)模型引入水生态安全评价领域,从水生态安全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方面构建 水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模糊系统分析及改进生态位理论对指标体系分析、优化,以优化后 指标体系对河西内陆河流域 2014—2017 年的水生态安全状况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指标 B3(工业增加值)、B13(河川基流量)、B17(产水系数)、B20(引水量)的改进生态位宽度值相对最大, 对指标体系影响相对最小,建立优化指标体系时剔除。优化后指标体系中,指标 C11(多年平均降 水量)、C16(蓄水量)、C17(地表水源供应量)、C18(地下水资源供应量)、C24(生态环境用水量)、 C29(节水灌溉面积)权重最大,为流域水生态安全主要影响因子,表明加大水利基础设施投入,发 展节水灌溉农业,保护生态环境是提高内陆河流域水生态安全状况的最有效措施。2014—2017 年,黑河流域水生态安全状况持续好转,石羊河和疏勒河流域水生态安全状况均呈持续恶化趋势, 应作为重点治理区域,内陆河流域水生态安全状况“整体改善,局部恶化”趋势仍在持续。结果可 为河西内陆河流域水行政、生态环境管理、生态风险决策提供理论支持。

  • 克里雅河尾闾绿洲浅层地下水位埋深变化特征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水文学 提交时间: 2021-02-28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地下水位埋深的动态变化极大程度上控制着荒漠植被。达理雅博依位于克里雅河尾闾, 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现存面积最大的一处由荒漠河岸林构成的天然绿洲,在这里对地下水位埋 深动态变化的监测有助于研究其对地表植被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揭示天然绿洲形成与维系的机 理。由于复杂的地理环境和闭塞的交通,尚未有学者在该绿洲获得连续的地下水位埋深监测数 据。于 2012 年 10 月在尾闾绿洲腹地设立了观测井,获取了 2012—2018 年间地下水位埋深数据,从地下水位埋深的日极值分布特征、日极差分布特征、年内和年际波动特征 4 个方面分析了该井近 6 a 来水位埋深的动态变化过程,并结合胡杨的生长习性探讨了尾闾绿洲地下水位埋深变化对生态 系统的可能影响。对该绿洲地下水位埋深数据观测结果的初步分析表明:(1)测井每日水位埋深 最小值多出现在 16:00、20:00 与 04:00;每日水位埋深最大值多出现在 16:00,分布于 4—10 月,尤 以 9 月为多。(2)地下水位埋深日极差波动范围为 0~0.5 m。大于 0.1 m 的日极差主要分布于 7—8 月,并以 2017 年最为显著。(3)地下水位埋深基本在 1.0~3.0 m 波动,月峰值主要出现在 2—3 月与 8—9 月。(4)地下水位埋深多年平均值为 2.0 m,水位埋深总体呈缓慢上升,约 0.08 m·a-1。(5)各年 水位埋深在 1.0~2.0 m 的总天数呈增加趋势,利于胡杨种子萌发与植株扎根;在 2.0~4.0 m 的总天数 呈减少趋势,青壮胡杨生长可能受限。

  • 陕北黄土高原红枣种植区水热资源变化及未来趋势预测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2-28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为了揭示陕北黄土高原红枣种植区水热资源变化特征,给当地红枣产业适应气候变化提 供科学依据,利用陕北黄土高原红枣种植区 8 个气象站 1971—2019 年的气温、降水资料,及中等(RCP4.5)和高等(RCP8.5)排放气候情景下 2021—2050 年的气候变化预估数据,采用线性倾向估 计、M-K 检验、Morlet 小波分析方法对气温、降水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近 49 a,红枣种植 区年和生长季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分别在 1991 年和 1993 年发生突变,存在 44 a 的周期变 化。年和生长季降水量呈不显著增加趋势,存在 31 a 左右的周期变化,未发生突变。2021—2050 年,RCP4.5、RCP8.5 两种情景模式下,年和生长季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RCP8.5 排放情景下升温更 显著,年平均气温在 2027 年发生了突变。两种排放情景下,年和生长季平均气温存在 31 a 左右的 周期变化。年和生长季降水量在 RCP4.5 排放情景下呈不显著减少趋势,在 RCP8.5 排放情景下呈 不显著增加趋势;降水量没有发生突变现象。RCP4.5 情景下,年和生长季降水存在 23~31 a 周期变 化;RCP8.5 情景下存在 7 a 的变化周期。陕北红枣种植区应积极适应气候变化,调整种植布局,选 择适宜的红枣品种,促进陕北红枣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 海冰和海温对西北地区中部 6 月降水异常的协同影响

    分类: 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 提交时间: 2021-02-28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利用 1961 年以来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月平均再分析风场、高度场、NOAA 重构 海表温度以及西北地区中部 54 个气象站 6 月逐日降水资料、1979 年以来北极 10 个区域的海冰面积,通过分析 2019 年 6 月西北地区中部降水异常的成因,揭示出对该区域 6 月降水具有显著影响的 关键海区海冰面积及时段、北大西洋三极子(NAT)关键影响时段,结合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 事件,分析其协同作用及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990 年以来春季 3—4 月楚科奇海海冰面积异常容 易激发欧亚中高纬度 EU2(欧亚 2 型)遥相关型(即夏季 EU(欧亚)遥相关型),有利于西北地区中部 降水异常,1992 年以来春季 NAT 对 EU2 遥相关型有明显影响,但其影响小于楚科奇海海冰面积的 影响;当楚科奇海海冰面积偏少和 NAT 正位相(海冰面积偏多和 NAT 负位相)协同作用时,西北地 区中部降水偏多(偏少)的概率明显增大;ENSO 事件对西北地区中部 6 月降水无明显直接影响,但 厄尔尼诺事件次年使得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强、偏西。2019 年楚科奇海海冰面积异常偏少,春季 NAT 异常偏强,两者协同作用下使得 EU2 遥相关型正异常(“+ - + -”),尤其使得贝加尔湖附近的 阻塞高压异常偏强,鄂霍次克海和乌拉尔山附近低压异常深厚,厄尔尼诺事件使副热带高压异常 偏强、偏西,将西太平洋的水汽输送至北太平洋,与鄂霍次克海附近的深厚低压相接,充足的冷空 气和水汽导致西北地区中部出现异常降水。研究成果可为短期气候预测提供依据,同时,气-冰- 海之间的相互作用需要更进一步研究。

  • 基于相对湿润度指数的西北地区春季第一场透雨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 提交时间: 2021-02-28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目前西北四省区春季第一场透雨标准的确定主要来自业务人员长期的工作经验积累,针 对此,利用陕西、甘肃、青海、宁夏 249 个气象站 1960—2016 年的日资料,通过分析西北地区相对湿 润度指数,结合潜在蒸散特征,确定了春季第一场透雨阈值。与已有研究相比,本方法充分考虑了 研究区各地相对湿润度指数的气候特征与各地的能量及水热平衡,理论依据明确,选用的指标能 充分反映各气象要素对气候干湿状况的综合影响,因此确定的透雨阈值稳定,月差异小。随后按 照这一指标分析西北地区春季第一场透雨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春季第一场透雨自东南向西北 逐步推进,陕南南部出现最早,主要在 3 月,关中、陕南北部出现在 3、4 月的概率之和>80%;甘肃河 东大部、宁夏大部、青海东部出现在 4、5 月的概率之和>70%;青海西部是出现最晚的区域,基本上 出现在 6 月。从出现日期的年代际变化看,甘肃河东出现时间最稳定,宁夏、陕西出现日期变化最 大,青海西部与甘肃河西较一致,介于二者之间;同时,甘肃河西、陕西关中、陕南春季第一场透雨 出现时间变晚趋势明显,其余地区变化趋势不明显。研究结果可供在透雨监测、预测中使用,也可 供在制定西北地区春季第一场透雨标准时参考,以便于区域气候评估使用。

  • 气候变化背景下陕西冷暖冬事件的多尺度特征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 提交时间: 2021-02-28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基于陕西省 1960—2019 年 94 个气象站点冬季逐日气温资料,分陕北、关中和陕南 3 个气候 区,从时间和空间 2 种尺度分析了陕西冷、暖冬事件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 60 a 陕西冬季增温 明显并在 1987 年前后发生突变,冬季平均 0 °C 等温线北抬 1~2 个纬度,增温幅度以陕北最强陕南 最弱。从时间尺度上,气候变化导致暖冬指数以 9.5%·(10a)-1 增加、冷冬指数以 9.6%·(10a)-1 减少, 20 次区域性暖冬事件在冬季气温突变后发生 16 次,而 19 次区域性冷冬有 16 次发生在突变之前。 从空间尺度看,陕北和陕南的冷、暖冬发生频次相对较高,但强暖冬区域主要集中在关中,强冷冬 区域分布在陕南和关中。后期应重点关注区域性暖冬事件引发的作物安全越冬、疾病传播以及病 虫害发生等不利影响。

  • 极点对称模态分解下陕西气候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分类: 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 提交时间: 2021-02-28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全球变暖背景下,受人类活动和气候系统波动共同影响,气候要素响应具有非线性、非平 稳特征,如何识别气候变化多时间尺度信息,是当前研究的热点话题。基于 1970—2017 年气温和 降水逐日数据,辅以滑动平均、趋势分析和极点对称模态分解(ESMD)等方法,对陕西 3 大地理单元 气候时空特征进行分析,进而探讨不同海区厄尔尼诺指数与气温、降水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 明:1970—2017 年,陕北气候变化经历“暖干-冷湿-暖湿”的变化过程;关中和陕南气候在 20 世纪 80—90 年代末呈现暖干化,随后增温停滞,降水增多,近期再次呈现暖干化;利用 ESMD 对陕西气 温和降水变化信号进行分解,发现区域气温响应变暖停滞,是受年代波动影响,周期为 9.2~11.5 a 左右;从趋势项分析,除陕北气温平稳波动之外,关中和陕南气温增速并未减缓;在影响因素上,不 同海区海温异常与陕西气温、降水变化相关性存在差异。其中,气温影响主要在中国东部海区,且 与 NINO A 区、黑潮区海温显著正相关;影响降水变化的关键海区在赤道太平洋,即赤道太平洋中 部海温异常偏高时,关中和陕南降水呈现下降,而赤道太平洋东部海温异常偏高,陕北降水减少更 为明显。

  • 利用树木年轮重建阿勒泰地区 1572—2014 年初夏平均温度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2-28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利用阿勒泰地区 3 个高海拔西伯利亚落叶松(Larix sibirica)采样点的树轮样本,建立树轮宽 度区域标准化年表(DKH)。通过相关普查发现,DKH 年表与阿勒泰地区 7 个气象站当年 6 月平均 温度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 0.705(P<0.00001),表明 6 月平均温度是影响树木年轮径向生长的主要 气候限制因子。用 DKH 年表可较好地重建该地区 1572—2014 年共 443 a 的初夏平均温度,解释方 差达 49.6%,经验证表明温度重建序列是可信的。温度变化特征分析表明:重建初夏温度经历了 10 个偏暖和 9 个偏冷阶段,其中 1605—1622 年和 1682—1723 年分别是最暖和最冷的阶段,1875— 1913 年和 1753—1804 年分别是持续时间最长的偏暖和偏冷阶段。存在 2.37~2.39 a、2.19 a 的显著 周期(P<0.05)和 73.50 a、14.00 a、7.30 a、2.29 a、2.21 a 的较显著周期(P<0.10)。在 1684 年、1719 年 前后均出现了由冷转暖的突变。空间相关分析表明文章重建的温度序列对阿勒泰地区温度具有 较好的空间代表性。本研究重建的初夏温度序列与阿勒泰西部 5—9 月平均温度和阿尔泰山南坡 温度序列相比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 2002—2018 年叶尔羌河流域积雪时空变化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 提交时间: 2021-02-28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积雪是冰冻圈中较为活跃的因子,对气候环境变化敏感,其变化影响着全球气候和水文的 变化。积雪覆盖日数(SCD)、降雪开始时间(SCOD)和融雪开始时间(SCMD)是影响地表物质和能 量平衡的主要因素。使用 MODIS 无云积雪产品提取了叶尔羌河流域 2002 年 7 月—2018 年 6 月逐 日积雪覆盖率(SCP),基于像元计算了 SCD、SCOD 和 SCMD,系统地分析了其空间分布与变化特征, 并探讨了其变化的原因及积雪面积的异常变化与 ENSO 的联系。结果表明:(1)研究时段内,流域 的积雪覆盖面积呈微弱减少趋势,与气温呈显著负相关,与降水呈显著正相关;2002—2018 年,SCP 随海拔的升高呈明显的线性增加趋势(R2=0.92、P<0.01));各海拔高度带最大 SCP 出现的月份大致 随海拔的上升往后推迟,最小 SCP 出现月份无显著变化(集中在 8 月),海拔 4000 m 以下,春季的 SCP 小于冬季,海拔 4000 m 以上,春季的 SCP 大于冬季。(2)SCD、SCOD 和 SCMD 有明显的海拔梯 度,在流域内,从东北至西南,呈现出 SCD 增加,SCOD 提前,SCMD 推迟的特征;变化趋势上,流域 91.9%的区域 SCD 表现为减少,65.6%的区域 SCOD 有往后推迟的趋势,77.4%的区域 SCMD 表现出 提前的趋势。(3)2006、2008 年和 2017 年积雪覆盖面积异常偏大,而在 2010 年则异常偏小,其原因 可能是 ENSO 影响了积雪的变化。(4)以喀喇昆仑为主的高海拔地区,包括帕米尔高原东部的部分 地区,其 SCD、SCOD 和 SCMD 分别表现出增加、提前和推迟的趋势,这种变化与其春秋温度的持续 走低以及降水量的增加有关。

  • 2000—2018 年中亚五国水分利用效率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分类: 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 提交时间: 2021-02-28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是研究陆地碳水循环耦合的一种常用度量指 标。基于 MODIS 的总初级生产力(GPP)和蒸散发(ET)数据,通过 Slope 趋势分析和敏感性分析等 方法,研究了中亚 WUE 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对气候因子与干旱的动态响应。结果表明:(1) 2000—2018 年,中亚年均 WUE 随着生境湿润程度的增加而升高(生长期规律与此相反),其中湿地 WUE 最高(1.820±0.10 g C·mm-1·m-2),而灌丛 WUE 最低(1.330±0.18 g C·mm-1·m-2)。(2)中亚 WUE 呈略微下降趋势,每年下降速率为 0.016 g C·mm-1·m-2,年均 WUE 的显著下降区域大于上升区域。 WUE对年降水和年气温的敏感性均表现为正值区大于负值区且均存在阈值效应,降水敏感性阈值 介于 250~300 mm(低值点)和 500~550 mm(高值点),温度阈值介于 3~6 ℃(高值点)和 9~12 ℃(低值点),且εNDV(IWUE 对 NDVI 敏感性系数)与降水变化呈正相关关系,与气温变化呈负相关关系。(3)通过 WUE 与标准化降水指数(SPEI)的相关性比较,发现 WUE 受干旱程度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灌 丛、作物、森林、草原和湿地,且不同植被类型下 WUE 随着干旱程度的增加而升高。

  • 均等分区问题模型、算法及应用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分类: 数学 >> 控制和优化 提交时间: 2021-02-24

    摘要: 分区问题广泛应用于地理、经济、政治、商业、公共服务等领域。均等分区问题是其中一类问题,通常要求分区人口数量或任务量均等、几何形状紧凑和空间连续,应用于选区、销售区和巡逻区的划分。本文针对均等分区问题提出了一个混合整型线性规划模型,并设计了一个基于迭代局部搜索(ILS)的混合算法。该算法从三个方面扩展ILS:群解搜索、VND搜索及SPP模型改进。选择5个区域对模型和算法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数学模型能够求解空间单元数量为324的案例;混合算法优化性能优异,鲁棒性强,计算效率较高。所提出的均等分区问题适用于政治分区等经典问题,在新冠疫情应急服务等领域也具有应用潜力。

  • 黄土高原地区矿产资源型城市脆弱性及其人口响应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2-13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资源型城市脆弱性研究对于当前我国落实新型城镇化战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 要意义。通过以黄土高原地区 25 个矿产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对象,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和资源 4 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采用 TOPSIS 法、灰色关联法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研究了 2000—2015 年的城 市脆弱性格局及时空演化,并以人口这一流动性最强的社会资源为切入点,分析其脆弱性演变的 区域效应。结果表明:(1)2000—2015 年,黄土高原地区资源型城市以中低脆弱性为主,总体呈上 升趋势,城市间极差化显著,但不平衡性趋缓;(2)该区域资源型城市脆弱性主要问题呈“生态环 境-经济+社会-经济+资源”的转变特征,其中成熟型、衰退型城市的问题尤为突出;社会及生态 环境脆弱性总体上均得以改善,资源脆弱性上升区集中在东部、南部;(3)综合脆弱性的人口响应 程度呈下降趋势。城镇人口比重的响应程度最强,人口老龄化、社会总抚养比和流动人口比重的 响应具有阶段性特征。(4)分维度脆弱性的人口响应呈现维度差异。经济和社会脆弱性的人口响 应具有一致性,社会总抚养比是关键解释因子,生态环境脆弱性中流动人口比重的解释力较强且 增幅显著,而资源脆弱性中城镇人口比重的响应程度最高。

  • 新疆乡村聚落特征及其区域融合发展探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2-13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把握兵地聚落差异,以期为新疆兵地融合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基于土地利用数据,运用探 索式空间统计模型定量分析天山北坡兵地乡村聚落空间格局与经济发展差异,并基于其差异对其 融合发展提出相应对策。结果表明:(1)天山北坡兵团与地方乡村聚落在空间、规模、区位以及形 态分布特征上均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乡村聚落空间整体上呈集聚分布模式,地方聚落集聚态 势较明显;聚落规模呈低值集聚的分布特征,兵团聚落大多为大规模聚落斑块,地方聚落则相反; 乡村聚落的分布具有明显的高程、坡度、道路、河流、城镇指向性,而兵团聚落分布于区位条件较差 地区;在乡村聚落的外部形态复杂度上,地方聚落大于兵团聚落;(2)经济发展方面,天山北坡整体 经济发展较为良好,兵团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较高,以农业作为主要产业,地方经济结构较为多样, 除农业外,牧业也是其主要产业;(3)基于兵地聚落间差异,提出相应的融合对策,在空间格局上, 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进行兵地聚落的迁移合并;在经济发展方面,有效利用优势互补原则,推进兵地 间产业融和。

  • 封禁对沙化土地居民生计及活动影响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2-13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为探讨封禁保护区建立对不同生态系统类型下沙化土地居民生活影响,通过调查问卷和访 谈方法,对 2017 年甘肃省封禁保护试点县玛曲、民勤和山丹的封禁区(项目区)和未封禁区(对照 区)家庭年均毛收入、恩格尔系数和收入结构指数等经济指标,资源依赖度、人数活动影响指数和 生态意识敏感度等生态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济指标家庭年均毛收入和收入结构指数均呈 现玛曲山丹>民勤,生态意识敏感 度指标呈现玛曲对照 区,家庭年均毛收入和玛曲及山丹的收入结构指数为项目区对照区,且均 形成显著差异(P<0.05)。从整体看,对照区较项目区生态及经济状态较好,但项目区生态破坏的 趋势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收入结构由单一向多样转变。该结论为指导沙化封禁保护区经济增长 方式转变、合理区划及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 基于 GIS 的内蒙古半农半牧区地名景观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2-13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扎鲁特旗地处兴安岭余脉到辽河平原北部,跨中国地形二三阶梯,因各种自然条件所限形 成了南农北牧、中间交叉的农牧交错带。通过以内蒙古扎鲁特旗 3 349 处地名作为考察对象,运用 核密度估计、地理集中指数及冷热点分析等方法对地名景观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征进行分析。研 究发现:(1)研究区自然景观地名主要集中在西部及北部丘陵和中、小山地区,地形地貌类地名集 中分布于地形过渡区,即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水文地名主要分布在相对低海拔地区,与河流大 小关系不明显,呈南北均匀分布,呈现出水资源缺乏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地名分布特征;(2)人文景 观类地名多分布于中部与南部地区,其分布特征看,人文聚落地名与自然水文地名的关系最为密 切,在中部地区随河流带状分布,并且因农业依赖水资源的特征而地表水、地下水富集的相对低海 拔区和滨河地区集中的规律。这也是半农半牧地区聚落分布的特点。(3)人文地名经历从清初的 随机分布到现在的集中分布的过程,大多人文地名在近百年内形成,其中聚落地名从清初的小型 聚落到清末蒙地放垦后初具规模,再发展到现在较有规模的集中聚落。经济、交通、建筑类地名是 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随工业化、城镇化而逐渐集结。(4)研究区地名整体分布看,影响自然地名的主 要因子是地貌、水文条件、气象气候、地名认知等,而人文地名的分布受自然因素外,还有政策、人 口活动、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程度有关。

  • 区域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以陕西省为例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2-13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区域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是揭示土地利用效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国土空间开发状态的 重要指标,对其变化进行监测与管治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 段。构建建设用地开发强度量化模型,以陕西省为例,计算 2000—2015 年县域建设用地开发强度 指数,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揭示其空间格局和演化特征,并采用最小二乘法(OLS)和地理加权 回归(GWR)模型识别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格局演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15 年陕西 省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总体呈现增长态势,内部空间分异显著,高强度区集中在榆林、延安、西安、安 康等地,低强度区集中在咸阳、宝鸡、铜川、商洛、渭南、汉中等地。(2)陕西省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呈 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状态,热点区稳定分布在西安市辖区及周边区县,冷点区分布在延安南部、咸 阳、铜川、渭南和汉中等部分区域;县域建设用地开发强度逐步提升的同时,区域开发不平衡现象 日益突显。(3)固定资产投资、居民消费水平、财政投入力度、耕地资源和地形条件是影响陕西省建 设用地开发强度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但在不同县域其影响程度大小具有显著差异,且个别因素 的影响具有不稳定性。

  • 甘肃省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及 可持续发展时空综合测度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2-13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如何实现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系统的协调及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难 题。以甘肃全省及其各市州为研究对象,基于 GIS 技术和各种数学分析方法,开展人口-经济-社 会-资源-环境系统协调及可持续发展时空综合测度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及各市州的可持续发 展综合水平总体上均呈现逐步上升趋势。甘肃省及各市州 5 大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均保持稳 步上升的良好趋势。可持续发展综合水平重心总体上在向东南方向移动,各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 平重心,大致沿西北—东南方向分布。5 大系统耦合协调度重心大致向东偏移,但偏移幅度不大, 其演变相对比较平稳。

  • 西部省会城市新型城镇化水平综合测度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2-13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消除中国城乡社会经 济“二元结构”的根本出路。根据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从人口、经济发展、生活质量、基础设施、资源 环境、城乡统筹 6 个方面,构建了包含 24 项指标的新型城镇化水平综合测度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西部 11 个省会城市 2005—2015 年的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测度。研究表明:西部省会城市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总体上可分为“高等水平”、“中等水平”、“低等水平”3 个 级别,基础设施建设是造成差异的主要驱动力。各城市不同年间的城镇化单项水平影响因素呈现 多元化,在今后的发展中应有所侧重,同时兼顾城镇化质量,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 山西乡村民居型景区周边环境空间 演化的深层机理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2-13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改革开放 40 a,在中国各种形式的产业结构中,对乡村聚落保存贡献较大的是乡村旅游的 开展。新时代大旅游发展模式中,游客活动范围不再局限于景区内,而向景区周边环境及区域环 境扩展,周边环境的充分利用对于旅游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以乡村大院景区皇城相府周边环 境为例,采用统计分析、ENVI 解译和 GIS 方法对其演化的机理进行深入分析。结合周边环境空间 演化过程的 3 个时期和先天条件、管理、需求 3 个影响层因素,发现景区周边环境演变机理的根本 性原因是管理层因素,即自主性强、环境宽松的集体体制与目标明确、踏实奋斗的管理人员的共同 作用。这一演化机理对于古村落、乡村民居旅游开发及乡村振兴具有推广意义。其中集体经济体 制使得景区内部以及周边环境的管理主体唯一,有利于协调管理,对山西其他乡村大院旅游开发 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并为国家和全球治理提供微观视角。

  • 关中平原城市群中心城市空间联系强度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2-13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西安市作为关中平原城市群的中心城市,是推动西北地区建设发展的重要引擎。通过对 传统引力模型中的质量、距离及引力系数等参数进行改进。基于修正后的引力模型,对西安市及 中西部其他国家中心城市与其所在城市群内其他城市的空间联系强度进行测算,并比较分析西安 市与其他国家中心城市空间联系能力存在的差距及原因。研究结果表明:(1)关中平原城市群中 心城市西安的空间联系强度水平较低。在城市群内与其存在强、较强联系的城市占比仅为 30%。 而在成渝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与成都和武汉存在强、较强联系的城市占比较高,分别为60% 和 48.1%。(2)关中平原城市群内中心城市西安及二级城市咸阳、宝鸡的综合发展水平较低,难以 有效地发挥其辐射及承接功能。与其他国家中心城市相比,西安的综合质量远低于成都和武汉, 同时二级城市宝鸡与咸阳的综合质量与西安相差约 3.4倍。(3)城市间的综合时间距离是影响西安 市空间联系强度的重要因素,相较于成都而言,西安市与关中平原城市群内其他城市间的综合时 间距离在地缘相近的情况下仍然较长,直接削弱了西安的空间联系能力。因此,亟需加快建设大 西安都市圈的步伐,提升中心城市综合实力,积极将宝鸡市建设成为副中心城市,同时完善以西安 市为枢纽的城市群交通网络体系,从而提升其运输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