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您选择的条件: 2022-4
  • 新疆县域人力资源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4-16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基于第五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运用区域人力资源测算方法、多元线性回归、地理探测器研究方法,分析了新疆县域人力资源时空分布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10年 新疆人力资源总量增加 54.89%,具有分散分布、空间差异增大的特征;人均人力资源水平提升 30.71%,地域差异主要体现为南、北疆差异,呈低值集聚-高值分散的特点。(2)剔除人力资源教育投入的积累性,20002010年新疆人力资源总量增加的县(市、区)主要集中在南疆,北疆、东疆以 减少为主,人均人力资源提升程度南疆明显高于北疆、东疆。(3)新疆人均人力资源时空分布差异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除教育因素外,二三产业从业人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DP)、地方财政收入及从事卫生、社会保障人数因子的驱动较为显著。本研究结果可为新时期缩小新疆区域人力资 源发展差异提供参考。

  • 不同地理环境下“空间贫困陷阱”分异机制比较 ——基于大别山与黄土高原的实证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4-16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脱贫攻坚战的打赢使贫困治理的目光转向缓解相对贫困,脱贫人口与相对贫困人口的重合性决定了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仍将是我国解决贫困问题的主战场。以大别山区的新县和黄土高原地区的延长县为例,以贫困发生率为因变量,从人、业、地3个维度选取自变量,综合运用空间自相关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解析不同地理环境下贫困空间分异模式与作用机制。结果表明: 大别山区贫困空间集聚为点状和团块状相间分布为主,黄土高原地区则以团块状为主。大别山区 地和业2个维度对空间贫困作用显著,黄土高原地区则人、业、地 3个维度相对均衡。承载空间地的资源丰度带来的生存压力不同两地贫困形成机制的差异所在,黄土高原地区基于足 够的生存资源,在相对封闭的空间中形成3个维度的负向循环累积,而大别山区在资源匮乏作用 下,个体生存理性抉择下选择外出务工,从而打破贫困累积的循环。

  • 黄河流域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时空演变及 影响因素探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4-16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基于黄河流域66个中心城市(市、地区、州、盟)旅游经济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的面板数据, 运用耦合协调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以2008、2013、2018年为时间节点,对黄 河流域旅游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以及影响因素进行探析。结果表明:(1)2008年黄河流域95%的中心城市旅游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水平均处于中度协调及以上等级;2013年黄河流域60%以上的中心城市2个系统耦合协调水平调整为高度协调等级,流域整体呈现东高西低的非均匀分布规律;2018年黄河流域88%以上的中心城市2个系统耦合协调水平处于高度协调及以上等级。(2)黄河流域旅游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的空间聚类情况逐年调整,流域内上游省(区)冷点显著区不断缩聚,呈组团分布在青海省东部、甘肃省中部等地区;中下游省(区)热点显著区持续向河南省中部、山东省西部等地区移动并聚拢。 (3)政府对于旅游业扶持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整治力度及近3 a节能环保支出年均增长率依次 是影响黄河流域2个系统协调发展最重要的驱动力,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出租车保有量等驱动 因子的影响效应呈现先缓升后减弱的态势,以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Research and develop⁃ ment,RD)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为表征的科技素质教育要素对黄河流域2个系统协调 发展的影响较不显著。本研究探寻了黄河流域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路径,为进一步提升黄河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水平提出理论参考。

  • 干旱区生态移民空间迁移特征与生态影响 ——以甘肃省古浪县为例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4-16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生态移民是西部乡村振兴及区域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有效途径之一,探究生态移民空间迁移 特征与生态影响,有助于区域减贫和生态文明建设以典型的西北干旱生态移民搬迁区域为例, 从县域空间视角出发,通过计算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动态度、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 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和植被恢复度(Vegetation restoration degree,VRD)等方法,系统分析 20102018年古浪县生态移民空间迁移和植被恢复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20102018 年生态移民空间迁移特征表现为地势由高到低、坡度由陡到缓,交通导向和空间聚集,共计移民 6.24104人,占全县常住人口的20.20%。(2)20102018年研究区NDVI在时空上呈现南部迁出地持续增长,北部迁入地先降后升的V型趋势。整体移民区 NDVI 最小值从 0.10 增至 0.15,增加50.00%、NDVI最大值从0.52增至0.72,增加38.46%;移民安置区NDVI最小值从0.10减至0.09,减 少10.00%、NDVI最大值从0.66增至0.72,增加9.09%。(3)研究区NDVI平均值和VRD呈现持续快 速上升趋势,生态移民对生态环境保护效果显著。其中,南部整体移民区保护效果最为明显,其 NDVI平均值从0.19增至0.42,增加121.05%,VRD从0.26增至0.75,增加188.46%。

  • 干旱绿洲农业区村庄多功能特征与类型划分研究 ——以临泽县为例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4-16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村庄是最能直接体现乡村经济社会活动规律的单元,落实到村级层面的功能类型划分是分类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以行政村为基本单元,采用熵权法、泰尔指数及优势功能模型,构建适用于村庄发展功能识别与类型划分的研究思路,并以西北干旱绿洲农业区临泽县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干旱绿洲农业区总体形成以农产品生产和生态保育为主的国土空间格局,村庄形成农业种植、畜牧养殖、工业加工、商贸旅游、劳务输出、生活保障等多功能地域综合体,其中农品生产和生活保障功能总体空间差异较小,而非农生产功能空间差异较大。村庄因资源禀赋、规划引导、政策驱动和社会需求差异形成不同的优势功能类型,空间上呈现外围生态、沿河种植、中部农牧、临城劳务,文旅、商旅、生活保障以政府驻地及附近村庄为主的分布规律,并形成非农生产功能镶嵌于农业生产功能之中、生产生活功能被生态保育功能包围的分布格局。通过自上而下 主体功能统筹与自下而上经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村庄发展功能识别和类型划分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实践指导价值,在巩固国家主体功能定位、保障国家粮食和生态安全的同时,可以调整优化县域资源要素配置,实现村庄发展功能互补与功能协调。

  • 宁夏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空间错位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4-16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为了研究旅游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的空间错位程度,定量分析其空间错位关系,以宁夏为研究对象,基于空间错位理论与模型,综合利用熵权法、TOPSIS(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 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模型、重力模型以及ArcGIS空间可视化表达方法对研究区2011 2018年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空间错位程度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20112018年宁夏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与生态环境发展水平分别由0.2868和0.2395增加至0.4716和0.3525,旅游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从重心转移来看,旅游经济系统重心转移差异不大,而生态环境由南向北发生转移趋势,且两者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特征;从空间错位程度来看,研究区各地市空间错位程度均较高,且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整体来看,宁夏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空间错位主要是因旅游区位和旅游资源差异造成的,各地市应结合自身特点,发挥资源优势, 挖掘潜力,通过采取差异化的空间矫正策略达到区域旅游产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干旱区城镇化文献计量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4-16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通过CiteSpace对19842020年中国知网(CNKI)中干旱区城镇化研究的2703篇文献进行分析,利用发文时间分布、作者与机构共现、关键词共现和突现词检测分析了干旱区城镇化研究的发文趋势、阶段划分、核心作者与机构网络、主题演变与历史热点。相关研究的发文量先升后降,可以划分出萌芽、快速、蓬勃、成熟4个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贡献卓著的机构和学者。在知识演进中,学者们重点关注了小城镇发展与乡镇企业、城镇化的过程与动力、兵团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以及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等研究主题,也依次出现了工业化、丝绸之路经济带、特色小镇等历史热点。本文可以为反思干旱区城镇化提供理论成果,为促进干旱区高质量发展与新型城镇化提供参考。

  • 黄土高原植被物候对季节性干旱的敏感性响应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4-16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干旱事件发生频率和强度的增加导致陆地生态系统中植被多样性发生重大变化,研究植被物候对季节性干旱的响应对保护黄土高原的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基于MODIS遥感归一化植被指数(MODIS NDVI: MOD13Q1)数据及降水和气温逐月格点数据,采用岭回归分析方法,探讨黄土高原植被物候对季节性干旱的敏感性响应。结果表明:(1)上年夏季干旱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 SPEI)和上年秋季 SPEI 会延迟植被生长季始期(Start of the season, SOS),年初冬季SPEI和当年春季SPEI导致植被SOS提前。年初冬季SPEI相比于当年春季SPEI和当年秋季SPEI更容易延迟植被生长季末期(End of the season, EOS),而当年夏季SPEI会导致植被EOS提前。(2)黄土高原植被物候对季节性SPEI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青海境内年初冬季干旱程度减弱时,会造成植被SOS提前;当年夏季干旱程度加剧会导致黄土高原大部分植被提前结束生长。(3)黄土高原不同植被物候对季节性SPEI响应差异明显,灌木SOS相比于森林SOS和草地SOS更容易受干旱的影响,草地SOS最易受年初冬季干旱的影响。该研究可为黄土高原植被应对季节性干旱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 近20 a新疆天然草地NPP时空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4-14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基于MOD17A3HGF NPP(Net primary productivity)与气温、降水量等数据,采用趋势分析与偏相关分析,在多个尺度(全疆、北疆与南疆、各地州市与11种草地类型)探讨了20002018年新疆天然草地NPP时空动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近20 a新疆草地NPP呈波动递增, 多年均值为0.103 kg Cm-2,由准噶尔西部山地、伊犁河谷、天山、阿尔泰山向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逐渐降低;北疆草地多年平均NPP(0.149 kg Cm-2)高于南疆(0.055 kg Cm-2 ),北疆、南疆草地 NPP均表现为增加趋势;各地、州、市草地NPP总体为增加,但年际变化分异明显;11种天然草地类型(除高寒荒漠类)NPP表现为递增趋势,但不同草地类型存在差异。2000年后,新疆气候暖湿化有利于草地植被生长,但降水年际变化增强导致草地NPP年际波动剧烈。研究结果为新疆天然草地碳收支评估提供基础数据,能够促进天然草地健康评价以及可持续利用。

  • 基于遥感的宁夏地区高温热浪风险评估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4-14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高温热浪灾害风险信息对全球气候变暖及快速城市化条件下的防控极端灾害事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了解决高温热浪危险性因子评估不全面的问题,基于多源卫星遥感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在结合地表温度和气象数据作为高温危险性因子的基础上,通过层次分析法和图层叠置法评估模型计算得到20142019年78月宁夏高温热浪风险等级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宁夏高温热浪风险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较高和高风险地区面积占比从2014年39.52%增长至2019年62.65%;受地理纬度、地形和气候的影响,高温风险分布出现明显的空间差异,北部风险总体高于南部风险(高出约13.27%),西部风险高于东部(高出约12.30%);高风险地区集中在中卫市和石嘴山市,这主要是城市高温和相对较低的医疗水平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结果有助于服务城市高温灾害的预防以及制定应对高温热浪应急方案。

  •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1970—2020年巴尔喀什湖动态监测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4-14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利用ICESat-1、CryoSat-2测高数据与水文站实测数据,分析了19702020年巴尔喀什湖水位变化特征,结合MOD09A1数据及相关资料分析了巴尔喀什湖长时间序列面积和水量变化状况,并利用巴尔喀什湖流域灌溉数据及Climatic Research Unit(CRU)气象数据,简要探究了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湖泊长期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巴尔喀什湖水位在研究时段内总体呈现先下降后波动上升的趋势,1987年水位值达到最(340.64 m),年内水位增长主要发生在2月底至6月初,且暖季(410月)水位波动比冷季(11月次年3月)更剧烈;19702020年巴尔喀什湖面积从19996 km2 减少到16641.93 km2,湖面缩小约16.77%;在此期间巴尔喀什湖水量损失约为12.33 km3。湖泊动态变化为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9701987年湖泊动态变化主要由卡普恰盖水库蓄水和哈萨克斯坦境内灌区耕地扩张等人类活动引起;气温与降水在总体趋势上与湖泊的动态变化并无明显相关性,定量讨论各因素对湖泊动态变化的影响,还需进一步研究。

  • 哈萨克斯坦北部小麦遥感估产方法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4-14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以哈萨克斯坦北部雨养耕作区为研究靶区,基于春小麦产量统计数据和遥感光谱指数,开 展了春小麦估产最优预测时期及植被指数分析,采用回归分析、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及双向循环 神经网络模型估算春小麦产量,并对比分析了不同模型的模拟精度。结果表明:北哈萨克斯坦州、 阿克莫拉州和库斯塔纳州20072016年春小麦估产的最佳预测时期为6月26日8月5日,该时期是春小麦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北哈萨克斯坦州春小麦估产最优植被指数为7月12日的绿度叶绿素指数(Green chlorophyll index, CIgreen),阿克莫拉州春小麦估产最优植被指数为8月5日的绿度动态宽波段指数(Green wide dynamic range vegetation index, WDRVIgreen),库斯塔纳州春小麦最优估产植被指数为7月12日WDRVIgreen。对比分析4种模型模拟春小麦产量的精度,在样本点较少的情况下,双向循环神经网络模型相比其他模型在估算哈萨克斯坦北部三州春小麦产量上精度较高;春小麦产量与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北哈萨克斯坦州、阿克莫拉州和库斯塔纳州决定系数R2在0.50以上面积占比分别为44%、94%和77%,表明上述估产模型可应用于哈萨克斯坦北部三州春小麦估产,尤其是阿克莫拉州和库斯塔纳州。

  • 极干旱区稀疏荒漠植被地上生物量遥感估算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4-14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以库姆塔格沙漠南部阿尔金山北麓山前戈壁区为研究区,借助无人机影像数据准确提取植被覆盖区;采用高空间分辨率WorldView-3数据的估算结果对中空间分辨率Landsat-OLI数据的估算结果进行修正;选取红光反射率波段(RED)、近红外反射率波段(NIR)、比值植被指数(RVI)、归 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修正土壤调节植被指数(MSAVI)反射率波段作为遥感特征参数,采用逐步线性回归(SLR)、套索回归(LASSO)和岭回归(RR)模型分别对稀疏荒漠植被地上生物量进行估算。结果表明:(1)WorldView-3数据可准确刻画极干旱区稀疏荒漠植被的时空分布特征,其估算精度高于Landsat-OLI数据。(2)采用非线性的多元回归模型SLR、LASSO和RR构建遥感特征参数与地面样方数据之间的回归模型可以有效提高模型的稳定性。RR模型的回归效果优于SLR模型和LASSO模型。(3)提取稀疏荒漠植被信息时,采用WorldView-3数据的植被生物量估算结果对 Landsat-OLI数据的植被地上生物量估算结果进行修正,可以有效提高Landsat-OLI数据的提取精度。

  • 艾比湖流域植被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4-14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植被是反映陆地生态系统变化的敏感因子之一,对维持和调节生态系统稳定具有重要作用。以生态脆弱区艾比湖流域为研究区,采用地理探测器模型,研究艾比湖流域自然、人文因子及其交互作用对植被时空覆盖变化的影响,分析各影响因子促进植被生长的适宜范围(类别)。结果 表明:(1)20002020年艾比湖流域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呈现增加趋势,增速为0.035(10a)-1, 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改善区域主要分布在中西部,显著提高地区主要位于艾比湖中部,严重退化地区零散分布在艾比湖中部中心位置。(2)土地利用类型、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因素对植被NDVI空间分布的影响力大于其他因子,是主要影响因子。自然、人文因子之间对植被NDVI的交互作用以非线性增强和双因子增强效应为主,不存在独立关系。(3)耕地、栽培植被、人为土、中起伏山地、高程2177~2558 m、年降水量228~245 mm、年均气温4.74~5.25 ℃、坡向157.5~202.5以及坡度 25~35,适合植被生长。研究结果将为艾比湖流域的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 新疆典型沙漠和绿洲植被-水汽-地表温度相关性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4-14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为探讨新疆不同区域沙漠、绿洲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归一化植被指数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及大气水汽含量三者间的相关关系,利用20012019 年MOD13C3植被指数、MOD11C3地表温度以及20132017年Suomi NPP VIIRS水蒸气含量数据, 运用Slope趋势分析方法对该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0012019年新疆植被指数年平均值整体呈增加趋势,绿洲增加尤为明显。地表温度年平均值变化为绿洲白天减少、夜晚增加,年温度差值减少;沙漠白天夜晚均增加,年温度差值增加。(2)全疆的NDVI、大气水汽含量及地表温度三者的月值数据彼此呈正相关关系。植被增加可减少地表温差和大气水汽差,在北疆绿洲的高植被覆盖区表现明显。绿洲对于生态环境的调控作用优于沙漠,北疆绿洲调控作用优于南疆。(3)塔克拉玛干沙漠在每年310月夜晚地表逆温和逆湿现象明显,导致夜晚大气水汽含量高于白天。南 疆绿洲受沙漠环境及植被增加的双重影响,近年来夜晚水汽含量高于白天水汽含量的月份逐渐减 少,主要集中在夏季。研究结果有利于从宏观层面认识新疆气候变化,为新疆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 土地利用功能转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以吐鲁番市高昌区为例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4-14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以吐鲁番市高昌区为例,利用1990、2000、2010年和2018年4期遥感影像解译获取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基于格网尺度,综合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核密度估计、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生态贡献率等方法,定量分析研究期内高昌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主导功能区土地利用转型的时空格局特征及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19902018年高昌区三大主导功能区土地利用转型的空间格局表现为农产品主产区用地面积总体增加,城市化地区用地面积波动增长,生态功能区用地面积则呈现减少趋势。研究期内土地利用空间集聚性中部高于北部和南部,2018年北部的空间集聚性增强。(2)19902018年高昌区生态环境高质量区和低质量区在减少,较高质量区以及较低质量区在增多。中部有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趋势,而北部和西南部有生态环境退化的趋势,但总体退化趋势略小于改善趋势,生态环境质量趋向于良性发展。本文通过研究期内高昌区土地利用转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的定量分析,以期为协调高昌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借鉴。

  • 高海拔干旱区湖泊沉积物多指标记录的环境变化研究 ——以阿克赛钦湖为例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4-14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青藏高原西北部湖泊沉积物记录了丰富的区域气候环境变化信息,对于揭示青藏高原西风-季风环流系统变化及其相互作用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青藏高原西北部高海拔干旱区典型湖泊阿克赛钦湖沉积岩芯粒度、总无机碳(Total inorganic carbon,TIC)、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总氮(Total nitrogen,TN)、碳氮比(C/N)和磁化率等环境代用指标的分析,探讨阿克赛钦湖不同沉积深度范围内湖泊水动力搬运条件、湖面变化及湖区冷暖变化等湖泊环境变化过程。结果表明:阿克赛钦湖沉积物有机质含量低,湖泊沉积物以粉砂为主,黏土次之,砂含量最少。多指标记录的环境变化大致分为以下4个阶段:第Ⅰ阶段(531~480 cm)气候相对温暖,流域蒸发较弱,湖泊水生生产力低,为湖泊水动力搬运条件弱的深水环境。第Ⅱ阶段(480~380 cm)气候寒冷干燥,流域蒸发强烈,湖泊水生生产力相对较高,为湖泊水动力搬运条件强的浅水环境。第Ⅲ阶段(380~160 cm)气候逐渐转暖,入湖水量增多,湖面扩张,湖泊水动力搬运条件逐渐减弱。第Ⅳ阶段 (160~0 cm)气候寒冷干燥,流域蒸发增强,湖泊水生生产力低,为湖泊水动力搬运条件弱的深水环境。研究结果可为青藏高原西北部过去气候变化重建及西风-季风变化关系研究提供基础科学数据与理论支撑。

  • 陕西渭北旱塬区县域耕地时空变化及其对粮食生产影响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4-14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耕地资源是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保障,掌握耕地数量与质量状况是合理利用区域耕地资源的前提。以位于陕西渭北旱塬东部的韩城市为研究区域,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结合耕地质量评价模型、区位指数模型与重心迁移模型,分析韩城市20092018年耕地时空变化及其对粮食生产 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92018年研究区耕地空间分布变化不明显,耕地重心主要在东部平原区,耕地数量呈现西少东多、自东南向西北分散的分布格局。(2)减少耕地主要分布于龙门镇中部、新城与西庄镇交界处、金城东部和芝川镇东部,耕地减少主要原因包括城镇化进程加快、政策实施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3)10 a间各耕地质量等级面积两极分化且变化明显,高多低少,各级耕地均向更高级耕地转移,以中等地转为高等地最显著。(4)耕地质量区域性显著,质量等级自东部黄河沿岸向西北方向逐渐降低,以黄河沿岸与平原区为主,自上而下呈低等地-高等地-中等地三段式。(5)研究区耕地数量减少引起粮食产量下降,耕地质量分布格局影响粮食生产区位,小麦、玉米 生产区与中、高质量耕地分布区重合,分布重心迁移方向一致。

  • 2012—2019年黄河流域煤炭矿区对重要生态保护空间胁迫的时空格局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4-13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安全支撑区,也是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关键区域,煤炭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对于统筹流域能源安全与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识别黄河流域重要生态保护空间的基础上,提出空间胁迫指数概念,以矿区和50 m50 m栅格为基础分析单元,解析黄河流域煤炭矿区对重要生态保护空间的胁迫现状及20122019年胁迫指数变化的时空格局,以期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结果表明:(1)煤炭矿区对黄河流域重要生态保护空间的胁迫程度总体较低,2019年空间胁迫指数仅为1.01%,但20122019年呈小幅上升趋势,面临胁迫的生态环境因子以土壤保持、防风固沙功能区和土壤侵蚀、沙漠化敏感区为主。(2)煤炭矿区对重要生态保护空间的胁迫指数呈现较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2019年胁迫程度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和鲁西地区,河南、秦岭一带、青海、宁夏南部以及内蒙古(除鄂尔多斯和乌海)胁迫程度总体较轻。(3)流域整体空间胁迫指数的上升主要是由局部地区煤炭矿区与重要生态保护空间重叠面积的较快增加造成的,大部分地市胁迫程度下降,其中8个地市煤炭矿区全部退出了重要生态保护空间。

  • 吐鲁番市荒漠化风险动态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4-13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荒漠化是当今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开展荒漠化风险量化评估,有助于荒漠化风险调控,实现区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通过从气候、下垫面和社会经济等因素选取指标,构建吐鲁番市荒漠化风险评价体系,基于3S技术分析评估其20002018年的荒漠化风险程度,并采用地理探测器进行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18年吐鲁番市荒漠化风险变化较大,总体呈现出局部变差整体向好的趋势,东部荒漠化风险程度高于西部地区。(2)研究时段内吐鲁番市东部鄯善县的极高风险面积增加;西部托克逊县的极高风险范围得到控制,面积明显缩小;中部高昌区极低风 险面积减少,低度风险分布较为稳定。(3)单因子驱动力:起沙风天数、第一产业GDP、降水量、生境质量指数、牲畜数量、平均气温6个因子对吐鲁番市荒漠化风险影响较大;在两两指标交互作用中,起沙风天数与第一产业GDP、降水量、生境质量指数、平均气温、牲畜数量的相互耦合是影响荒漠化风险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