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选择的条件: 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 2001—2020年三江源地区积雪日数变化及地形分异

    分类: 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 提交时间: 2022-10-2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基于积雪面积逐日无云遥感产品和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20012020年三江源地区积雪 日数的水平、垂直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并对积雪日数与气温和降水量进行了相关分析。 结果表 明: (1) 20012020年三江源地区积雪日数呈西高东低,高海拨山脉大于盆地平原的分布格局,高 海拨山脉地区积雪日数均值普遍大于200 d,85.48%的区域积雪日数呈波动增加趋势,显著增加区 域占比为16.59%,平均增加速率为0.98 d 矿。(2) 积雪日数及其变化趋势存在明显的海拨和坡向 分异,积雪日数随海拨上升呈指数型增加,较低海拨( 速率随海拔高度上升而加快;高海拨区域积雪日数较多且呈增多趋势,但海拨大于4.4 km后积雪 日数增多速率随海拨上升而减缓,且5.5-6.0 km 地区积雪日数呈减少趋势,高海拔地区积雪日数存 在一定程度的海拨依赖性。积雪日数北坡大于南坡、西坡大于东坡,西北坡积雪日数最多,为 78.30 d, 不同坡向的积雪日数均呈增多趋势,其中西坡的增多速率最快,达1.04 小a飞(3)近20 a三 江源地区明显的 暖湿化气候特征是影响积雪日数变化的主要原因,其中降水量是主要驱动因 素,积雪日数增多与降水量增加密切相关,且高海拨地区积雪日数对降水量的依赖性更强。

  • 青藏高原5—10月地表潜热通量与青海同期降水之间的关系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球科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19-09-10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利用1981—2015年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和青海省43个观测站气象资料,采用气象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相关分析法及合成分析等方法,对青藏高原(以下简称高原)5—10月地表潜热通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青海省同期降水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 高原地表潜热通量第1模态空间分布主要呈现高原东西部变化不一致的特征,青海东北部、高原西部和南部地区表现为正异常,其余地区为负异常;第1模态时间系数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并以2001年为界,前正后负,表明青海东北部及高原西部和南部地表潜热通量在2001年以前(后)增加(减少)。② 高原地表潜热通量与青海省东北部降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当高原地表潜热通量增加(减少)时,青海省东北部降水减少(增加)。③ 将通过0.1显著性检验的区域作为研究二者之间关系的关键区(35.0°~38.5°N,98°~103.0°E),以1个标准差为依据,挑选潜热通量高值年和低值年。结果表明,关键区内地表潜热通量在近35 a表现为显著下降的趋势,潜热通量高值年关键区降水增加,潜热通量低值年关键区东北部降水减少,其余地区降水增加,且在南部存在大于60 mm正异常中心;在潜热通量高(低)值年,关键区位势偏低(高),风速偏大(小),关键区南部水汽辐合较弱(强)。通过分析100 hPa南亚高压中心强度与300 hPa温度场,在地表潜热通量异常偏高(低)年,南亚高压强度略低(高),300 hPa暖中心略低(高),且南亚高压初上(撤离)高原较早。

  • 基于格网的青海省干旱灾害综合风险评估

    分类: 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 提交时间: 2018-11-13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是执行区域性干旱灾害风险管理的重要举措,是有效实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非工程性技术措施。随着气象现代化的逐步实施,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技术和精度的重要性越加凸显。因此,为科学、准确地评估青海省区域干旱的监测精度和干旱灾害风险等级。以青海省为例,采用青海省1961—2010年50个气象站潜在蒸散和降水数据,基于气象灾害风险度评估理论和方法,并根据《青海省地方干旱等级划分标准》,通过干旱灾害风险度模型和 ArcGIS 空间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较为系统地分析了青海省干旱灾害风险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灾害风险等级。结果表明:近50a以来,青海境内主要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冬春季干旱。从时空分布特征来看,轻、中、重度干旱灾害分布和演化趋势基本一致,干旱灾害易发高发区主要分布于柴达木盆地西北部;环青海湖流域和共和盆地以及东部农业区局地处于中等风险水平,其余地区干旱灾害风险水平较低;从市、县、镇区域单元来看,茫崖、花土沟镇、冷湖及格尔木市干旱灾害风险较高,天峻、都兰、乌兰、共和、兴海、同德、贵南、同仁、化隆、循化及唐古拉等地次之,其余地区干旱灾害风险水平较低。由此可见,青海境内干旱灾害的发生不仅受降水量影响,还与不同类型的下垫面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