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选择的条件: 陈艳红
  • 2006年12月13日太阳射电暴对GPS系统完整性和连续性的影响

    分类: 地球科学 >> 空间物理学 提交时间: 2017-01-22

    摘要: 日地空间环境不仅影响航天器运行和安全,也是导航、定位和通信等无线电应用系统主要的误差源.其中来自太阳L波段的射电暴被认为是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稳定和性能的潜在威胁因素,当L波段射电爆发达到一定阈值时,将给用户带来不同程度的射电噪声干扰,严重时会引起接收机失锁和定位服务中断.本文对2006年12月13日太阳射电暴对GPS造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利用太阳射电观测数据、L波段闪烁观测数据和向阳面不同区域的GPS观测网数据,分析GPS观测对射电暴的响应.结果表明,此次事件对GPS观测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射电暴期间GPS发生幅度闪烁事件和明显失锁现象,多个台站上空的多颗GPS卫星信号完全中断长达6min左右,且多个台站上空锁定的卫星数目小于4颗,使得GPS定位完全失效.相对而言,射电暴期间日下点附近的GPS台站受到的影响比远离日下点的大.

  • 辐射带高能电子通量波动与地磁暴警报

    分类: 地球科学 >> 空间物理学 提交时间: 2016-05-13

    摘要: 地球磁场捕获带电粒子形成辐射带,地磁场的扰动将导致带电粒子通量的变化.根据磁暴期间外辐射带高能电子通量起伏和波动的特点及规律,利用GOES卫星实时发布的5 min分辨率高能电子微分通量数据,构建了高能电子通量波动指数,并分析了该指数与地磁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所提出的高能电子通量波动指数与地磁事件有很好的相关性,能起到地磁暴发生的指示剂作用,相对于目前空间环境业务化预报过程中广泛使用的3h Kp指数,高能电子通量波动指数能更早地警报地磁暴的发生,是潜在有效的地磁暴警报辅助手段,能为空间环境预报中的地磁暴实时警报提供重要参考.

  • 2006年12月13日太阳射电暴对GPS观测的影响

    分类: 地球科学 >> 空间物理学 提交时间: 2016-05-13

    摘要: 日地空间环境不仅影响航天器运行和安全,也是导航、定位和通信等无线电应用系统主要的误差源.其中来自太阳L波段的射电暴被认为是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稳定和性能的潜在威胁因素,当L波段射电爆发达到一定阈值时,将给用户带来不同程度的射电噪声干扰,严重时会引起接收机失锁和定位服务中断.本文对2006年12月13日太阳射电暴对GPS造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利用太阳射电观测数据、L波段闪烁观测数据和向阳面不同区域的GPS观测网数据,分析GPS观测对射电暴的响应.结果表明,此次事件对GPS观测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射电暴期间GPS发生幅度闪烁事件和明显失锁现象,多个台站上空的多颗GPS卫星信号完全中断长达6min左右,且多个台站上空锁定的卫星数目小于4颗,使得GPS定位完全失效.相对而言,射电暴期间日下点附近的GPS台站受到的影响比远离日下点的大.

  • 中低纬地区电离层对CIR和CME响应的统计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空间物理学 提交时间: 2016-05-04

    摘要: 本文利用中低纬日本地区(131°E, 35°N)GPS-TEC格点化数据,分析了2001—2009年间109个共转相互作用区(CIR)事件、45个日冕物质抛射 (CME)事件引起的地磁扰动期间电离层的响应.结果表明,电离层暴的类型随太阳活动的变化而有不同的变化,CIR事件引发的电离层正相暴、正负双相暴多发生在太阳活动下降年,负相暴多发生在高年,负正双相暴多发生在低年;CME事件引发的电离层正相暴和负相暴多发生在高年.CIR和CME引发的不同类型的电离层暴的季节性差异不大,在夏季多发生正负双相暴.电离层暴发生时间相对地磁暴的时延大部分在-6~6 h之间,但CIR引发的电离层暴时延范围更广,在-12~24 h之间,而CME引发的电离层暴时延主要在-6~6 h之间.中低纬的电离层暴多发生在主相阶段,其中CIR引发的双相暴也会发生在初相阶段.电离层负暴多发生在AE最大值为800~1200 nT之间.CIR引起的电离层扰动持续时间较长,一般在1~6天左右,而CME引起的电离层扰动持续时间一般在1~4天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