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湟水流域西宁段产业结构升级与生态效率提升的耦合路径识别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1-07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协调好湟水流域产业结构升级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对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祁连山生态屏障建设及区域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基于湟水流域西宁段7县区20102021年面板数据,运用Super-Undesirable SBM模型和扩展的耦合协调模型对产业结构升级、生态效率提升及两系统耦合协调水平进行测算评价,并借助坐标分类法对路径进行识别。结果表明:(1)样本区产业结构升级与生态效率提升水平区域差异显著,且呈现出中心凸出、两边薄弱的空间分布。(2)样本区内各县区整体耦合协调水平不高,区域差异显著,且大部分处于过渡耦合阶段,弹性较弱。(3)产业结构升级固化是该区域耦合协调水平较低的主要制约;耦合路径发展中应重点关注双低类型区域,同时避免陷入低水平协调陷阱。最后从内部突破资源约束与外部实现制度

  • 祁连山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 及经济价值估算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12-16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人类活动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通过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间 接影响生态服务价值。本文基于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动态度分析了2000—2020年祁连山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 应用InVEST模型估算了祁连山地区生态系统的碳储量,结合复利现值公式估算了各时期碳储量经济价值。结果 表明:(1)2000—2020年草地和未利用地是祁连山地区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占土地利用类型总面积80%以上,且 两者之间转换最为显著。因人类活动加剧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祁连山地区林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其他地类 面积增加;(2)由于该地适宜的地理环境、植被保护力度的加强与人工管理的作用,2000—2020年祁连山地区碳储 量增加44.26×104 t,并呈“西北低,东南高”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土地利用类型分布显著相关。其中,耕地、草地和水 域碳储量增加73.1×104 t,林地和未利用地碳储量减少28.8×104 t;(3)2000—2020年祁连山地区碳储量经济价值由 2325.9×106元增加至3908.8×106元,增量为1582.9×106元,增长率为68.1%。其中,草地碳储量经济价值20 a间增加 了851.8×106元,增长率为71.5%,成为该地区碳储量经济价值增加的主要驱动力。祁连山地区碳储量呈增加趋势, 未来相关部门在延续先前管理方案的同时,也要警惕当前气候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制定优化 土地利用目标、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 近30 a黄河流域人地系统研究:脉络、热点及展望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11-13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其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以CNKI数据库为基础数据,运用CiteSpace和Origin软件计量统计核心期刊、核心学者的基础上,总结近30 a黄河流域人地系统研究的基本现状、演进脉络、研究热点与前沿动态。结果表明:(1) 黄河流域人地关系评价遵循初识-衍生-深化-耦合递进评价的轨迹,应用研究聚焦流域三生空间评估城市生态系统与经济发展人地系统与国土空间开发以及人地协调与高质量发展评价。(2) 以系统结构-系统评价-实际应用逻辑梳理研究热点,研究热点由可持续性现状评估向前向的驱动因子与作用机制,以及后向的高质量发展路径选择研究转变,研究方法从传统的耦合协调分析向立体式可视化的空间分析转变,研究数据趋于集传统数据、遥感数据及大数据为一体的综合应用。(3) 未来研究应在延伸研究领域重视开发工具构建综合集成性研究体系强化区域发展等方向进行优化与深入,以推动人地系统理论纵深发展,为黄河流域人地系统研究体系提供新视角。

  • 甘肃省行业碳排放影响因素及脱钩努力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15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利用LMDI模型解构了20102019年甘肃省13个细分行业碳排放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效应,运用Tapio脱钩模型分析了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关系,在此基础上,检验了各因素对脱钩做出的努力程度。结果表明:(1)20102019年甘肃省细分行业碳排放总量增加3843.13104 t,主要集中在石油制造业、化工制造业、钢铁制造业以及电力行业等高能耗行业;能源消费结构的高碳化特征显著,能源消费强度呈下降趋势。改善高能耗产业能源消费结构、推动高能耗产业转型升级是未来甘肃省碳减排的重点。(2)经济增长和人口规模对碳排放产生增量效应,而能源强度、能源结构对碳排放产生减排效应,产业结构对部分行业产生减排效应。(3)各行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情况趋于向好,除电力行业仍为弱脱钩外,其他行业均由20102016年的负脱钩或弱脱钩转变为20162019年的强脱钩或衰退脱钩。(4)能源强度效应的脱钩努力最高,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效应的脱钩努力尽管较小但逐渐增强,人口规模效应的脱钩努力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