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勤黏土沙障-人工梭梭林物种多样性及土壤水分变化特征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6-12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以民勤荒漠区 6 种不同布设年限(1 a、5 a、10 a、20 a、40 a、60 a)黏土沙障-人工梭梭林样地和流动沙地(对照)为研究对象,对其物种构成、重要值、优势种群特征、物种多样性和土壤水分含量进行调查,探究长时间尺度黏土沙障-人工梭梭林构建对区域植物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和土壤水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民勤荒漠区黏土沙障-人工梭梭林调查样地共记录到植物 6 科 12 属 12 种,以藜科、蒺藜科为主。人工防沙体系的构建能够显著提升区域植物物种数量(从 4 种增加到 5~8 种),且随着布设年限的延长,优势种由沙米(Agriophyllum squarrosum)、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逐步向雾冰藜(Grubovia dasyphylla)、猪毛菜(Kali collinum)、黄花矶松(Limonium aureum)、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优势种演变,生活型也从以一年生草本为主的单一型向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灌木的复合型发生演变。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 指数、Simpson 指数、Pielou 指数和 Alatalo 指数总体呈现出单峰型变化趋势,以布设 20 a 时物种数最多,物种分布最均匀,对照沙地物种数最少,物种分布均匀度最差。不同样地植物群落的 Jaccard 指数表现为:对照沙地与布设 1 a 样地>布设 20 a 与布设 40 a 样地>布设 1 a 与布设 5 a 样地>布设 10 a 与布设 20 a 样地>布设 40 a 与布设 60 a 样地>布设 5 a 与布设 10 a 样地,相异性指数与 Cody指数则表现相反。区域土壤含水率波动态势与植物群落演替趋势保持一致,且相较于较深层土壤(40~60 cm),浅层土壤(10~30 cm)对区域植物自然演替进程所起到的作用更为明显。

  • 民勤绿洲边缘积沙带形成的环境条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19-11-15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甘肃河西地区经过60多年的防沙治沙,在绿洲边缘形成了一条积沙带。民勤绿洲边缘积沙带高4.8~18.6 m,宽30.4~461.4 m。为什么有的地段积沙带高大,而有的地段积沙带相对矮小,或者有的地段积沙带较宽,而有的地段积沙带较窄?对此,以民勤为研究区,通过对民勤绿洲边缘积沙带进行了调查,运用相关分析等方法和SPSS软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 民勤绿洲边缘积沙带按形成方式可分为天然灌丛积沙带、乔木林带积沙带、人工固沙林积沙带3种,其中天然灌丛形成的积沙带相对高大,而农田边缘单纯的乔木林带形成的积沙带最窄。(2) 控制积沙带高度的环境因子主要是积沙带与主风向的夹角,即积沙带与主风向的夹角越小,则积沙带的高度越低。上风向对准风沙口时,则积沙带与主风向的夹角越小,积沙带的宽度亦越小。(3) 典型相关分析结果好于单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积沙带的形态主要是由其宽度、宽高比和断面形状决定的,而影响积沙带形态特征的环境因子主要是上风向是否对准风沙口以及沙源的距离,亦即当上风向未对准风沙口时积沙带较宽且断面积较大,积沙带与上风向沙源距离越小则积沙带越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