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土高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N2O通量的影响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5-07-14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氧化亚氮(N2O)是大气中重要的温室气体之一,对全球气候变暖具有显著影响。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是影响N2O排放的关键因素,尤其是在生态系统脆弱的半干旱地区,其影响机制更为复杂。然而,针对我国半干旱区 复杂多样的土地利用方式如何影响土壤N2O排放,其中影响N2O排放的关键驱动因子,目前尚缺乏系统研究。为此,本文以陇中黄土高原四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云杉林地(Piceaasperata)、苜蓿草地(Medicago sativa)、撂荒地 (Abandoned land)、小麦地(Wheat field)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监测土壤N2O通量,结合土壤理化性质 数据,揭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调控土壤N2O排放的关键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与撂荒地相比,云杉林地和苜蓿草地显著提高了土壤含水量,而小麦地则增加了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的含量。(2)与撂荒地相比,苜蓿草地和小麦地显著提升了硝酸还原酶(NR)和亚硝酸还原酶(NIR)活性,且各处理的NR和NIR活性均随土层加深而降低。(3)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N2O通量随植被生长阶段呈先增后降的趋势。相较于撂荒地,云杉林 地和苜蓿草地的土壤N2O总排放量分别减少了34.2%、23.3%,而小麦地则显著增加32.47%。(4)随机森林结果表明,土壤温度对土壤N2O排放通量的影响最大。相较于撂荒地和小麦地,人工林地和草地表现出更好的减排效应。 在未来的植被恢复和生态修复过程中,应注重“农林草”土地利用方式的分配比例,适当提高人工林地和草地的占比,以实现生态效益与减排效应的双重目标。

  • 民勤县公益林植物多样性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5-02-27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以民勤县荒漠区生态公益林中五种典型植物群落沙丘芦苇+芨芨草(Phragmites communis + Achnatherum splendens)、碱蓬+白刺(Suaeda glauca+Nitraria tangutorum)、霸王+白刺(Sarcozygium xanthoxylon+Nitraria tangutorum)、珍珠猪毛菜+梭梭(Salsola passerine+Haloxylon ammodendron)、红砂+梭梭(Reaumuria songarica+Haloxylon ammodendron)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植物群落调查和土壤采样,研究了植物群落结构、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其与土壤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民勤县荒漠区生态公益林植物物种组成相对简单,仅有10科19属22种,红砂+梭梭群落物种组成相对丰富。红砂+梭梭群落Margalef 丰富度指数(R)、Simpson优势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为5种植物群落中最大,5种群落Pielou均匀度指数(Jsw)范围为0.55~0.99且五种群落之间无显著差异。(2)从5种群落土壤理化性质来看,红砂+梭梭群落土壤容重最小、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3)α多样性指数和土壤因子的关系通过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发现,土壤容重(SBD)、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对α多样性的解释率较高,分别为56%、14.3%。因此,红砂+梭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相对较高,土壤理化性质相对较好,能够改善民勤县荒漠区植被生态,对民勤县荒漠区生态公益林植物群落多样性保护和提高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