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耦合模型的研究进展与应用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5-07-14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随着全球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日益加剧,准确评估水资源承载力已成为实现区域可持续水资源管理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关键。鉴于水资源-生态-社会系统的复杂性,单一评价方法难以全面揭示其多维交互与动态变化过程。本文综述了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中耦合模型方法的应用现状与研究进展,通过系统分析法、综合评价法以及机器学习等主要评价方法,揭示其在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中的优势与局限性,并特别探讨了这些方法在干旱区应用时面临的挑战。本文从动态反馈机制、非线性建模能力、数据驱动性以及适用性等方面对不同方法进行了横向对比,分析了各方法在干旱区应用的适用性与局限性,并探讨了耦合模型的可行性,为解决干旱区水资源承载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未来研究应聚焦于多模型集成与数据驱动优化,以提升模型的泛化能力和适用性,推动水资源管理从静态评价向动态模拟和精准预测转变,为干旱区乃至全球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支持。

  • 西北近30 a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5-07-14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西北干旱区是我国典型的植被脆弱区,植被覆盖在维持该地区独特的陆地生态系统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本研究利用Landsat 数据和像元二分模型分析1990—2022年西北干旱区植被覆盖度(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FVC)的时空变化规律,综合应用土地利用数据,Sen斜率估计、Mann-Kendall检验以及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分析不同植被类型FVC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对气候变化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1)研究区FVC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上升速率每年为0.98×10-4,空间分异性特征显著,以极低植被覆盖为主,流域区域FVC较高。(2)土地利用转型驱动FVC格局演变,林地和耕地面积增加,对FVC极高覆盖区的贡献随之增加(分别增加了3.0%、18.8%);草地仍是各覆盖等级的优势载体(平均占比>47.7%)。(3)植被生长季平均降水量排序为灌木>林地>草地>耕地,气温变化趋势与之相反。蒸散发量依次为林地>耕地>草地>灌木。灌木覆盖区年均湿润面积占比达61.03%,耕地区不足5%。植被覆盖度与降水(52.0%)、气温(60.2%)、蒸散发及干燥度(63%)均呈负相关关系,植被对气候变化表现出显著敏感性。研究结果为西北干旱区的生态管理与恢复提供了重要依据。

  • 地下水埋深对土壤水盐运移影响的模拟与调控——以阿克苏河下游河岸带典型田块为例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5-07-14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干旱区流域下游灌区盐渍化的问题加剧了土壤退化、作物减产及河水咸化,制约着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 的稳定。其形成受地下水埋深及灌排管理不当的影响,科学制定土壤水盐调控措施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本文在阿克苏河下游河岸带典型田块开展试验,基于动态观测和野外调查数据,采用 HYDRUS-1D软件建立非饱和模型,模拟棉花生育期内土壤水盐运移规律,确定合理调控方案并探讨地下水稳定蒸发深度与河岸带土壤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含水率、TDS识别与验证精度分别为 0.862、0.752,均方根误差分别为 0.033、0.008,表明模型可靠性较高;灌溉入渗补给占土壤水总补给量的 85%,带入盐分 127.164 mg·cm-2,土壤水向潜水排泄占总排泄量的59.67%,排出盐分 267.78 mg·cm-2,水量均衡差为 9.2%,脱盐率为 33.89%;考虑作物需水规律和土壤盐分动态变化情况,将70 cm作为最佳的灌溉水量的同时控制地下水埋深在220 cm左右,可有效降低根系层土壤盐分;砂夹壤结构中壤土层位置对地下水的临界蒸发深度(150 cm)影响小,主要影响土壤稳定蒸发深度与实际蒸发量,壤土层越靠近地表,稳定蒸发深度越浅,实际蒸发量越小。研究结果可为干旱区盐渍化防治以及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参考。

  • 基于自然气候解决方案的新疆陆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估算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5-07-06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自然气候解决方案是土地部门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战略,在增加碳储量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潜力巨大。利用简单经验模型量化了2000—2020年新疆实施的国家生态修复项目和积极管理措施的历史固碳贡献,基于14条自然气候解决方案路径估算了2020—2060年新疆森林、草地和农田生态系统的陆地碳汇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潜力。结果表明:2000—2020年,新疆自然气候解决方案的历史贡献平均速率为29.98 Tg CO2e·a-1,森林恢复是过去20 a间新疆重要的固碳路径。2020—2060年,在粮食和纤维安全得到保障的情况下,全疆的缓解潜力为49.53 Tg CO2e·a-1,其中,森林生态系统缓解潜力为10.91 Tg CO2e·a-1,草地生态系统的缓解潜力为10.13 Tg CO2e·a-1,农田生态系统的缓解潜力为28.31 Tg CO2e·a-1(占比最大,为57.35%)。14条未来自然气候解决方案路径中,保护性耕作路径的缓解潜力最大,为22.72 Tg CO2e·a-1,占所有路径的46.06%。因此,合理的农田管理措施在未来新疆固碳中具有较大潜力。

  • 主要农作物生产时空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新疆地区为例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5-03-14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干旱区农业由于独特的资源环境约束,在区域社会经济、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以新疆为例,在县域尺度运用重心迁移模型、区位基尼系数、比较优势指数、全局莫兰指数等方法,探析2000—2020年新疆6类主要农作物生产时空格局演变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新疆农业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主要农作物生产之间形成了棉蔬果“进”、粮油糖“退”的基本竞争态势。(2)6类主要农作物的生产重心聚集于区域内中西部,且棉花、蔬菜、瓜果生产集聚程度不断增强,生产规模向少数县域聚集。(3)在全国层面新疆主要农作物生产均具有效率比较优势,棉花、糖料、瓜果生产兼具规模比较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尤其是棉花生产的规模比较优势十分显著。在本地区层面新疆多数县域主要农作物生产不具有比较优势,且部分具有比较优势的县域也主要以规模主导优势为主。(4)政策引导、技术进步及农民收入的增加是影响区域主要农作物生产格局演变的重要因素。

  • 1961—2022年中国西北夏季降水变化特征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5-03-14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基于1961—2022年6—8月西北干旱区102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数据,分析了中国西北干旱区极端降水和非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和不同区域2种类型降水的变化差异。结果表明:(1)中国西北干旱区夏季降水量整体呈增多趋势,伊犁河谷和塔里木盆地西部尤其显著,对年总降水量贡献的平均值超过40%。(2)中国西北干旱区夏季极端降水量对总降水量的贡献约为45%,整体呈增加趋势,塔里木盆地西部、河西-阿拉善和新疆北部尤为显著。(3)中国西北干旱区大部分气象站的夏季极端降水量、极端降水天数和极端降水强度均呈增加增强趋势;大部分气象站的非极端降水天数显著减少,但非极端降水强度明显增强。塔里木盆地西部夏季降水量的增加由极端降水量和非极端降水量增加共同贡献,分别贡献了总降水量增加值的61%和39%,其余区域夏季降水量的增加主要由极端降水量增加贡献。研究成果加深了对中国西北干旱区夏季2种类型降水气候变化特征的认识。

  • 自然资源地表基质细化分类体系构建与调查深度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5-02-27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地表基质分类是开展地表基质调查监测的基础,同时也是揭示地表基质与地表覆盖层的协同耦合关系的关键,有助于从地表覆被和地下空间要素两个层次认识地表基质与生态环境间的作用机制。本研究以干旱区典型的内陆河流域——新疆三工河流域为靶区,依据干旱区山地-绿洲-荒漠景观异质性分布特征,在地表基质的分布区域、海拔范围及主要地表覆被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地表基质三级分类分区体系。整体划分为4个地表基质一级类、17个二级类及28个三级类。根据土壤理化性质及植被根系分布特征,地表基质调查深度在南部山区以50 cm;中部平原区以3 m;北部沙漠区小于10 m为宜。此外,基于垂直带生态系统NPP的分异性特征,验证了分类体系的合理性,体现了地表基质层孕育支撑土地覆被的作用关系。研究成果为未来干旱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和科学管理决策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 那棱格勒河流域氢氧同位素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12-16

    摘要: 本文基于那棱格勒河流域63组样品测试结果,分析流域内大气降水、河水、地下水、湖表卤水和晶间卤水的氢氧同位素和氘盈余参数分布特征及主控因素,结果表明:(1)受到蒸发和水汽再循环的双重影响,研究区大气降水δD、δ18O均大于我国平均值,且研究区大气降水线斜率小于全球大气降水线但大于西北干旱区其他流域大气降水线,东亚季风远距离输送是导致研究区8月份大气降水氘盈余偏低的主要因素。(2)研究区河水线斜率小于全球大气降水线,河水氘盈余与δ18O、TDS呈负相关关系,均为河水经历强蒸发作用导致同位素分馏所致,研究区南部山区降雨是河水主要补给来源,高程效应导致不同区段河水δD、δ18O产生差异。(3)不同区段地下水与地表水补给、排泄关系存在差异,加之地下水主要接受山区多源补给,导致地下水线斜率、截距均大于全球大气降水线和当地大气降水线。(4)湖表卤水和晶间卤水均出现“氧漂移”现象,且二者氘盈余参数均小于0,这与蒸发导致氢氧同位素过度分馏密切相关,盐类矿物溶滤作用是致使晶间卤水氘盈余值小于湖表卤水的主要原因。

  • 流域绿洲土壤盐分多模型反演效果评估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球科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4-08-02

    摘要: 为更好地实现区域土壤盐分的监测和治理,促进绿洲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气候、地形、植被等相关数据,结合三工河流域平原绿洲土壤表层盐分调查,对比评估不同模型(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决策树;普通克里金)土壤盐分反演效果。结果表明:绿洲土壤盐分含量0.29~30.18 g·kg-1,平均值为4.06 g·kg-1,变异系数为149.73%,属于强变异;随机森林模型相较于其他模型具有更高的反演精度,决定系数、均方根误差和绝对平均误差分别为0.73 g·kg-1、1.89 g·kg-1和1.49 g·kg-1;随机森林模型反演显示,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和中部区域,并且在9种环境协变量中,高程和地下水矿化度对土壤盐分反演精度影响较大。总的来说,以随机森林模型为手段的机器学习方法,不仅能够避免数据的平滑效应和图斑边界两侧的突变,还能有助于识别绿洲局部空间盐分状况,研究结果可为干旱区绿洲土壤盐渍化的长期监测提供技术和方法的参考。

  • 内蒙古半气溶胶散射特性及影响因素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6-12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利用2020年7月9日至2023年7月8日锡林浩特市散射系数、黑碳(BC)、PM2.5、PM10、SO2、NO2质量浓度以 及气象要素观测资料,从气溶胶散射特性的时间变化、概率密度分布、与不同类型气溶胶和气象因子的相关程度等 方面展开分析,并针对该地区开展散射系数等级划分。结果表明:(1)该地区气溶胶散射能力整体水平较低,但是 春季沙尘输送、冬季及夜晚逆温出现频率较高会造成该地区气溶胶散射能力的明显增强。(2)粒径越小的气溶胶与 散射系数的相关程度越高,与散射系数的相关系数大小依次为BC>PM2.5>PM10,但同时具有季节差异性,此外秋、冬 季硝酸盐颗粒是造成该地区散射能力增强的重要因素,夏、秋、冬季硫酸盐颗粒对该地区的散射能力也具有一定贡 献。(3)以相关系数的增幅作为当前气象因素对散射系数的贡献率,得到当前气象因素对散射系数的贡献率在1%~ 2%之间。

  • 西北藓类结皮覆盖下土壤多功能性特征及影响因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6-12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生物土壤结皮是由干旱区重要的活性地被物组成,可显著影响地表土壤的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改善表层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从而影响土壤多功能性(Soil Multifunctionality,SMF)。藓类结皮是生物土壤结皮的重要类型之一,本研究旨在探究西北干旱区荒漠藓类结皮覆盖下土壤与裸沙的SMF差异性,探究两者SMF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通过分析土壤的8个干旱区关键生态系统功能指标,运用平均值法和因子分析法计算SMF,运用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SEM)等探究SMF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藓类结皮覆盖下土壤的单一和多功能性显著高于裸沙。(2)裸沙和藓类结皮覆盖下SMF变化的驱动要素具有差异性,裸沙SMF的主要驱动因素为干旱(Aridity)和土壤含水量(SWC),而藓类结皮覆盖下SMF驱动要素为土壤砂粒含量。(3)年均温(MAT)对裸沙和藓结皮覆盖土壤SMF的变化均呈现最大的间接效应。因此,藓类结皮发育显著增加了荒漠土壤SMF,同时也调节SMF的相关驱动因素。以上研究结果对深入理解荒漠裸沙和结皮覆盖下SMF的差异性及驱动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 多源遥感降水产品在西北的气象干旱性能评估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5-20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多源遥感降水产品在气象站点稀少或分布不均地区的干旱监测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地处中国西北的干旱区。选择5套典型遥感降水产品(PERSIANN、CHIRPS、CMORPH、TMPA和MSWEP),基于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评估了降水产品在3种时间尺度的气象干旱性能;通过游程理论识别干旱事件,阐释了遥感降水产品捕获干旱事件的能力。研究表明:(1)在西北干旱区,5套遥感降水产品均能较好地捕捉多年平均降水量的空间分布格局,但却难以准确地捕捉降水的变化趋势。(2)在捕获SPEI 性能方面,MSWEP 最优,其次为TMPA、PERSIANN 和CHIRPS,CMORPH 表现最差。1个月尺度(SPEI1)是遥感降水产品识别气象干旱的最佳时间尺度。(3)在刻画干旱事件的特性方面,CHIRPS对干旱事件数量的识别能力最佳,PERSIANN最差;MSWEP和TMPA表征干旱严重性最好,CHIRPS较差;除CMORPH外,其余4套产品均能较好地捕获干旱事件的强度和极值。综上所述,虽然5套遥感降水产品整体上可较好地捕获西北干旱区的干旱特征,但由于受降水产品反演算法、地形复杂性以及地面验证站点疏密程度的影响,较难以找到一种降水产品在捕获干旱特性所有方面均表现最优。研究成果可为区域气象干旱监测最佳降水产品的选择,以及遥感降水产品在极端干旱环境反演算法的改进方面提供参考。

  • 气候变化及其对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和 水文过程影响研究进展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3-15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在干旱区,水是形成绿洲的根本要素。干旱区高寒山地是维系西北干旱区绿洲存在、是当地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稳定的水源地,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涵养水源功能,有“绿色水库”之称。气候变化将改变山地生态系统结构、组成和水循环,加剧水资源短缺,威胁干旱区绿洲安全。回顾并综述了干旱区气候变化及其对干旱区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水文过程的影响研究进展,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未来在干旱区山地仍需要评估优于1 km空间分辨率的气候变化趋势,从多尺度、多界面、多学科、多方法开展气候变化对干旱区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水文过程影响的综合研究,以促进干旱区山地生态学的发展,为干旱区管理部门提供适应和缓解气候变化、科学的制定气候变化条件下水资源管理方案、实现水资源的有效管理奠定理论基础,促进干旱区气候变化条件下的环境和社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 裸露与沙埋对极端凋落物分解和养分释放的影响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3-01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为了评估沙漠公路防护林林带裸露与沙埋处理下的凋落物分解和养分动态特征,以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和乔木状沙拐枣(Calligonum arborescens)同化枝、多枝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叶凋落物为研究对象,用凋落物分解袋法进行分解试验。结果表明:(1)3种凋落物的质量损失在2种处理下均存在显著差异,沙埋处理下凋落物质量损失大于裸露处理,至分解试验结束,裸露处理下梭梭、乔木状沙拐枣和多枝柽柳的失重率分别为7%、6.8%、18.1%;沙埋处理下梭梭、乔木状沙拐枣和多枝柽柳的失重率分别为23.7%、9.7%、21.9%;(2)分解过程中,2种处理下凋落物C、N、P含量变化不太一致,梭梭与乔木状沙拐枣同化枝的N与P含量均呈净富集状态,而C含量则呈现净释放状态;多枝柽柳叶的N和P含量分别呈净富集、净释放状态,C含量为富集-释放状态;(3)分解速率k值与相关因素分析表明,凋落物初始N、P、C:N与C:P含量对分解速率影响显著(P<0.01)。这些结果说明,在极端干旱区,沙埋对凋落物的分解过程有显著的积极影响。

  • 西北干旱半NDVI季节性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3-01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研究植被的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不仅能够揭示植被覆盖动态变化特征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响应机制,同时对区域的植被恢复以及生态可持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MODIS遥感卫星数据,借助变异系数、趋势分析、相关分析与Hurst指数探究了2000—2020年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植被覆盖逐季变化特征、影响因素及未来趋势。结果表明:(1)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空间变异程度在冬季偏高,且高波动主要分布在新疆与内蒙古大兴安岭的草地与未利用地区域。(2)NDVI随季节波动较大,在林地与耕地最为明显。(3)NDVI主要为改善趋势,其中,春季改善面积最大(84.63%),冬季最小(72.52%),且林地改善最为显著。(4)各季度NDVI均受地表温度与降水量影响(Significance=0.05),且夏季地表温度与冬季降水量逐年递增对植被生长具有抑制作用。(5)未来NDVI主要呈改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退化区域零星分布于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等地区。本研究旨在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生态修复与治理,以及局部气候暖湿化的应对提供理论参考。

  • 基于Priestley-Taylor方法的中亚实际蒸散特征及归因

    分类: 地球科学 >> 水文学 提交时间: 2023-08-25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蒸散是水能碳循环之间的纽带,了解蒸散的动态过程及其驱动因素对中亚干旱区水资源稳定、生态环境安全及农业水资源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Priestley-Taylor方法,估算并分析了20002019年中亚干旱区蒸散的时空变化,采用Lindeman-Merenda-Gold方法定量评估了不同驱动因素对蒸散各组分的绝对贡献,并以各组分对蒸散变化的贡献加权,评估了各驱动因素对蒸散的贡献。结果表明:中亚干旱区蒸散整体以1.45mma-1的速度波动上升,其变化趋势呈东升西降的空间分布;植被蒸腾、蒸发、冠层截留蒸发的变化趋势分别是2.46 mma-1、-1.03 mma-1、0.02 mma-1,三者对蒸散变化的贡献分别是70.09%、29.34%、0.57%;植被蒸腾和冠层截留蒸发的主导因素是NDVI,蒸发的主导因素是气温;总体上,NDVI是中亚干旱区蒸散变化的主导因素,其绝对贡献为28.16%。

  • 人居环境系统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及作用机制研究——以新疆为例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7-20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干旱区人居环境受到干旱自然条件的制约呈现出系统失衡的态势,如何促进系统耦合协调对干旱区人居环境建设至关重要。为探索系统耦合协调视野下干旱区人居环境的时空演化机制,以新疆14地州市人居环境为研究对象,构建干旱区人居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价体系,基于5个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模型,综合运用熵值法、GIS空间分析与结构方程模型,探索20032019年新疆人居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规律与耦合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在时间维度上,20032019年新疆人居环境系统的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均呈现波动上升趋势,14地州市之间增速不均匀。(2)在空间维度上,形成中间高、两侧低、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在东西方向由一字型向倒U型演变,在南北方向由一字型向U型再到斜线型演变。(3)在作用机制方面,主要形成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支撑系统,以及社会系统自然系统的作用路径,其作用效应依次为0.570、0.972、0.953、-1.189。其中,人类系统是干旱区人居环境协调发展的根本动力,通过社会系统正向或负向地间接作用于其他系统。

  • 绿洲膜下滴灌棉田蒸散发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13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蒸散发是干旱区农田水循环过程中水分消耗的主要途径,对研究气候变化下干旱区农田耗水规律和制定 科学的灌溉制度有重要作用。连续3 a利用大型称重式蒸渗仪监测滴灌棉田蒸散发,设置覆膜与不覆膜对比试验, 研究蒸散发过程,分析覆膜和气象因素对蒸散发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棉花整个生育期内,覆膜与不覆膜滴灌 棉田的平均蒸散量分别为292.15 mm和429.22 mm,膜下滴灌的种植方式可以降低31.93%的蒸散量。(2)蒸散量和 蒸散强度在不同生育阶段的大小关系:花铃期>蕾期>吐絮期>苗期。(3)滴灌棉田在00:0008:00进行凝结,在 08:0023:00进行蒸散发,蒸散量在午后达到最大值,苗期最大值出现最早,花铃期最大值出现最晚。(4)蒸散发与 风速、辐射、气温呈正相关;与湿度和气压呈负相关。(5)降雨会促进滴灌棉田蒸散发。总体而言,覆膜可以减少水 分蒸散发,有助于提升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水分利用效率。

  • 塔里木盆地西南缘表土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2-02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土壤碳同位素可以反映生长植被的同位素组成,从而进一步反映当时的植被类型以及气候环境状况。已有的研究显示,不同地区碳同位素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在不同区域开展土壤碳同位素与气候因子之间相关性关系分析对古气候的重建至关重要。通过采集塔里木盆地西缘帕米尔地区和盆地南缘和田地区策勒县的表土沉积物,分析测定后获得其有机碳同位素,并将该表土有机碳同位素数据与气候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探明研究区有机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其潜在的气候意义。结果表明:帕米尔地区和策勒地区的表土碳同位素变化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存在明显差异。气温方面,帕米尔地区与气温呈正相关,其中与冷季气温相关性最好(r=0.598,P 碳同位素来重建古气候时应充分考虑区域差异的影响。

  • 气候变化背景下中亚大气水分循环 要素时空演变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2-12-14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基于再分析资料,系统分析了19792018年中亚干旱区大气水汽含量、水汽收支、降水量、实际蒸发量等 水分循环要素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中亚水分循环要素空间差异明显,降水量和实际蒸发量在天山和帕 米尔等山区及周边绿洲区为高值区,荒漠平原地区为低值区,而大气水汽含量相反。(2)19792018年中亚水汽含 量呈微弱的减少趋势,变化速率区域差异明显,咸海周边区域明显减少,而新疆大部和天山山区明显增加;中亚地 区水汽输送以纬向输送为主,经向输送相对较弱,不同区域水汽收支和变化有较大差异,其中西边界和北边界水汽 输送减少,东边界和南边界水汽输送增加;水汽收支在中亚西北部、中亚南部、帕米尔高原和天山山区呈增加趋势, 而中亚北部和新疆大部有减少趋势。(3)与水汽输送变化的表现不同,19792018年中亚降水量有增加趋势,为 4.14 mm(10a)- 1,且年际波动较大,显著增加趋势分布在中亚北部、新疆大部和天山山区,而在中亚西北部和南部 有明显减少趋势。(4)中亚实际蒸发量有微弱的增加趋势,在中亚北部、天山山区和帕米尔高原有明显增加,而在里 咸海、中亚南部和新疆南部干旱地区明显减少。从季节来看,各水分循环要素季节变化与年变化时空分布特征基 本一致。研究成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中亚干旱区大气水分循环演变及机理。 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