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山西北部极端降水时空演变规律及与 大气环流因子的响应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4-0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基于山西北部28个国家气象站点,1972—2020年逐日降水资料,选用8个极端降水指数,采用线性回归、Pearson相关分析、连续小波和交叉小波变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山西北部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及其与大气环流因子的相关性和周期特征。结果表明:(1)在时间上,山西北部8个极端降水指数都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和21世纪00年代后期到10年代,年总降水量(PRCPTOT)、中雨以上日数(R10mm)、强降水量(R95P)、极强降水量(R99P)、1 d最大降水量(Rx1day)、5 d最大降水量(Rx5day)均增多,日降水强度(SDII)显著增强,持续湿期日数(CWD)也略有增多。整个20世纪80年代降水异常偏少。(2)在空间上,极端降水指数呈从东北向西南地区逐步增加的态势。从站点趋势变化来分析,大多数站点的极端降水指数呈上升趋势,其中,上升趋势最显著的站点均位于忻州市境内西南部。朔州市境内和忻州市东南部站点PRCPTOT 和SDII 都呈增加趋势,但CWD则呈减少趋势,由此说明朔州市境内和忻州市东南部地区发生极端降水事件的概率较大。(3)通过小波变换分析发现,1990—2020年山西北部极端降水指数表现出约4 a左右的周期特征。在选取的大气环流指数中,北大西洋涛动指数(NAO)对山西北部极端降水影响最明显,NAO越大,PRCPTOT、R10mm、R95p、R99p、Rx1day、Rx5day、SDII则越小,同时CWD也越少,山西北部产生少雨干旱的几率较大,反之,易发生多雨、洪涝现象。研究结果可为山西北部气象灾害的防御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 县域尺度下关中地区农作物水足迹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3-01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探讨区域农作物水足迹和其时空分布规律及驱动因素,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水资源利用效益。本研究量化并分析关中地区54个县(区)2000-2020年冬小麦和夏玉米水足迹,并借助通径分析方法探究影响其绿水足迹、蓝水足迹及灰水足迹时空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 关中地区农作物总水足迹从2000年2.232×108 m3下降到2020年2.003×108 m3,其中蓝水是最主要的水资源使用形式,其次是灰水,绿水使用量最少,三者占比分别为37.261%、36.254%和26.485%;(2) 农作物总水足迹空间上差异显著,呈现出东高西低和相似地区(高-高、低-低)集聚分布的特征;(3) 单位面积产量、平均风速和化肥施用量分别为影响绿水足迹、蓝水足迹和灰水足迹最显著的因素。本研究的结果有利于帮助关中地区节约水资源和提高用水效率,拓展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思路。

  • 中国西北地区A 级旅游景区格局及影响因素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1-07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区域旅游景区合理布局是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与根本保障,探究其空间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对促进区域旅游协作、经济共享及文化融合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国西北地区20102020年A级旅游景区数据,采用GIS空间技术分析景区时空分布特征,从社会、经济、环境3个方面构建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并运用地理探测器厘清景区空间格局演变与影响因素的内在机理。结果表明:(1)西北地区A级旅游景区数量变化不均衡特征显著,空间上集聚分布且集聚程度逐渐增强,呈现西北东南的空间分布态势,中轴线处在吐鲁番市酒泉市海北藏族自治州兰州市宝鸡市西安市一线,景区空间结构经历了分散式点状组团式斑块状倒L型条带状的演变过程。(2)常住人口、人均GDP、旅游收入、通车里程和政策力度5个因子对A级旅游景区空间格局演变的影响程度较强。(3)社会因素的影响能力上升,表现为先下降、后稳步上升2个阶段;经济因素的影响能力上升,表现为周期性的上升-下降波动;环境因素的影响能力趋向于上升,但变化幅度相对稳定。

  • 1957—2019 年山西省暴雨特征与暴雨 灾害风险评估

    分类: 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 提交时间: 2023-06-28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利用19572019年山西省27个气象站点逐日降水数据,使用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山西省暴雨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基于自然灾害理论使用决策分析法(AHP)进行暴雨灾害风险评估。结果表明:(1)从时间尺度上看,山西省暴雨发生时间呈现周期性和季节性;暴雨年际变化存在4 a、9 a、14~15 a和27~28 a 4个时间尺度震荡,且震荡周期在缩短,暴雨发生的频次呈增加趋势;暴雨季节分配不均匀,多集中在夏季且形成暴雨灾害的几率较大,每年68月期间累积暴雨日数占全年比重高达85.23%,其中7月占比最大,达到45.18%。(2)从空间尺度上看,暴雨多发生在山西省中南部和海拔较高的山区,整体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规律,地区差异明显;以恒山为界,以南区域强降水发生的概率以及暴雨量普遍要高于北部区域,其中垣曲、五台山、阳城年平均暴雨量在65 mm以上,累积暴雨日数超过60 d。(3)通过对山西省暴雨灾害风险进行评估,发现山西省暴雨灾害综合风险等级空间上呈现出由南向北逐渐递减的趋势,运城盆地东北部属于高风险区,而山西省东北、西北地区则属于低风险区,其余大部分地区属于中风险区和次高风险区。

  • 中天山北坡冬季降雪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 提交时间: 2023-03-13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利用中天山北坡17个国家级气象站19782020年冬季逐日降水、气温要素等观测资料,采用多种统计方 法,分析冬季降雪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降雪日数和降雪量区域分布相似,均呈城区 多,山区少分布特征;小雪日减少是导致总雪日减小的直接原因,中雪和暴雪显著增多是造成总降雪量增多的主 要原因;持续1 d降水过程是冬季主要降雪过程,随着持续时间的增长,降水过程显著减少,5 d降水过程仅占 2.8%;近43 a中天山北坡气候呈现较明显的暖湿化趋势,1987年、1994年分别发生降雪量由少变多和平均气温由低 变高的突变;降雪量与年降水量、冬季平均最低气温、降雪日数呈显著正相关,年降水量越大、冬季最低气温越低、 出现降雪日数越多,冬季降雪量就越大,反之越小。

  • 近20 a 塔城地区暖区暴雪环流分型及成因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 提交时间: 2023-02-02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选用20002019年11月次年3月塔城地区7个国家气象观测站逐日降水、温度、常规地面和高空观测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再分析资料,确定近20 a塔城地区暖区暴雪天气过程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塔城地区暖区暴雪发生于塔额盆地的塔城站、裕民站和额敏站,塔城站出现频次最多;时间分布上,11月和12月出现暖区暴雪的频次最高,且主要集中在11月中旬12月上旬,1月次之,2月最少。(2)塔城地区暖区暴雪分为3类:低槽前部型、横槽底部型和西北急流型,地面低压为西方和西北路径。低槽前部型是最典型的暖区暴雪形势,主要出现在11月12月上旬,发生在西西伯利亚低槽前部锋区与南支中纬度短波槽汇合区,地面低压为西北路径;横槽底部型主要出现在11月次年1月,发生在极锋锋区底部偏西气流和中纬度暖湿西南气流汇合的强锋区中,地面低压为西方路径;西北急流型主要出现在1112月,发生在极锋锋区西北气流中,地面低压为西北路径。(3)500~300 hPa强西北或偏西急流、700 hPa偏西低空急流、850 hPa暖式切变的叠置区与暖区暴雪落区一致,低槽前部型和西北急流型为锋前暖区产生暴雪,横槽底部型为低压右前部暖锋锋生产生暴雪。(4)低槽前部型和横槽底部型的水汽均为偏西路径,来自地中海、阿拉伯海的水汽经里海、咸海增强后向暴雪区输送;西北急流型有偏西和西北2条水汽输送路径,来自高纬度巴伦支海的水汽与来自中低纬度里海、咸海、地中海、阿拉伯海的水汽在巴尔喀什湖附近汇合后向暴雪区输送,较强的水汽输送伴随低层明显的水汽辐合,强辐合中心位于850~700 hPa之间。

  • 阿克苏地区植被生态质量时空变化及其驱动机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1-17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植被生态质量是评价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指标,如何使用遥感技术研究植被质量状况时空演变规律对生 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阿克苏地区作为我国典型的气候变化敏感区与生态环境脆弱区,研究其植被生 态状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多源遥感数据与气象观测资料,探究了阿克苏地区20002021年生长季 59月植被生态质量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响应。结果表明:(1)20002021年,阿克苏地区植 被覆盖度、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呈上升趋势,植被绿度显著提升(; 2)20002021年,阿克苏地区植被生态质量呈稳 步上升趋势,且绿洲边缘荒漠、裸地区域植被生态质量上升区域面积显著扩张;(3)阿克苏绝大部分地区的植被生 态质量指数(VEQI)变化的主导因素为人类活动,而仅在温宿县北部等小部分区域,气候变化主导了VEQI的变化。 本文利用多个植被生态参数分析了阿克苏地区近22 a植被生态质量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可为地区生态文明建 设提供数据基础和技术支撑。

  • 2005—2020 年新疆雷电灾害特征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 提交时间: 2022-10-2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利用20052020年新疆雷电灾害统计数据及20132020年新疆闪电定位监测数据,从雷 电灾害发生的行业分布、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等角度,对新疆20052020年雷电灾害特征进行了分 析。结果表明:(1)20052020年新疆共发生雷电灾害事件154次,导致82人伤亡,近16 a雷电灾 害事件呈逐年递减趋势,其中月分布高发期在48月,这与新疆的雷电月活动规律一致。(2)雷电 灾害空间分布特征和地域有很大的相关性,雷电灾害主要集中在北疆阿勒泰地区、塔城东南部地 区以及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属县市一线,而南疆的雷电灾害数量基本上很少。(3)雷电灾害事件主 要发生在农村,占雷电灾害事件总数的62.3%。雷电灾害事件造成的行业受损比例由多到少依次 是民用电子设备、工厂设备、电力设备和建筑物。本研究结果可为新疆防雷减灾工作提供重要的 理论依据。

  • CMADS在玉龙喀什河径流模拟中的适用性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球科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2-09-26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以玉龙喀什河流域为研究区,使用中国气象同化驱动数据集(the China Meteorological Assimilation Driving Datasets for the SWAT Model,CMADS)驱动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水文模型进行径流模拟,评估了 CMADS在该流域的精度以及对SWAT模型的适用性。结果表明:( 1)CMADS的降水、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与地面 水文测站获取的相应参数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了0.650、 0.998和0.995,对气温的模拟结果明显优于降水;并利用协 同克里金插值分析了CMADS在研究区的降水、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时空分布特征,表明该数据集能够很好地反 映下垫面地形特征,具有较高的质量。( 2)SWAT模型在模拟月尺度径流方面,除极值模拟较差以外,率定期和验证 期的纳什效率系数(Nash-Sutcliffe Efficiency Coefficient,NSE)分别达到了0.845和0.836,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模拟结 果。本文证明了CMADS+SWAT模式对高寒山区的水文模拟有很好的适用性,提供了在地面站点稀缺地区构建水 文模型的替代方案,对寒旱区的水文模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 2007—2020 年西藏草面温度特征

    分类: 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 提交时间: 2022-08-08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利用20072020年西藏38个气象站点平均草面温度(简称草温)、平均气温、平均地表温度、云量、降水量等观测资料,采用气候统计诊断方法分析了西藏草面温度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期科学研究当地草地生态系统和开展专业气象服务。结果表明:西藏年平均草温呈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的分布。草温与海拔高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海拔高度每升高100 m,季平均草温降低0.44~0.70 ℃,年平均草温降低0.58 ℃;与纬度有着显著的曲线关系,29.3N以南(北)地区,随着纬度增加,草温随之升高(降低)。各站草温呈一峰一谷的日变化特征,日最低值出现在07:00 08:00(北京时间),日最高值均出现在14:00;草温月平均最低值都出现在1月,月平均最高值出现在6月或7月;76%的站点草温的变化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的气候特征。西藏草温年较差为21.4 ℃,较气温年较差偏大3.1 ℃;草温日较差达35.7 ℃,远高于气温日较差,偏大21.6 ℃。草温与 气温之差以夏季最大,其次是春季、冬季两者比较接近;草温与地表温度之差以春季最大,夏季次之,冬季最小。在空间分布上,月平均草温与气温、地表温度均呈显著的正相关,与平均风速、积雪日呈显著的负相关;积雪深度对草温的影响,除冬季外二者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大部分月份平均草温与总云量、低云量、降水量的关系不显著。86.8%的站点59月平均逐小时草温与降水量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 2000—2019 年新疆积雪终日时空变化特征

    分类: 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 提交时间: 2022-08-08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遥感云平台,利用20002019年MODIS积雪产品资料提取和计算新疆积雪终日信息,利用趋势分析,变异系数等方法分析了新疆积雪终日时空变化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新疆积雪终日以天山为界,天山以北长于南部,山区为积雪终日的高值区,盆地为积雪终日的低值区。北疆准噶尔盆地和伊犁河谷积雪终日在75~114 d之间,南疆塔里木盆地在0~31 d之间属于低值区。阿尔泰山脉、天山山脉和昆仑山脉区域在224~365 d之间属于高值区。(2)南疆和北疆积雪终日有明显的时空差异,20002019年北疆准噶尔盆地和高海拔山脉地区积雪终日有明显的推迟趋势,推迟幅度达到14 d,占新疆总面积的8%。南疆塔里木盆地和东疆区域有明显的提前趋势,提前幅度达到16 d约占新疆总面积的44%。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具有相反的变化趋势。(3)新疆积雪终日年际变化差异显著,天山中段和北疆积雪终日出现不稳定状况,天山中段20022009年总体上呈现M型的特点,即多年积雪消融日年均值中出现明显的波峰和波谷,北疆20092019年积雪终日有较大的年际变化呈现出不稳定状况,出现明显的波峰和波谷,年际变化较大。

  • 新疆北部小时降雪特征及大暴雪天气影响系统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 提交时间: 2022-06-07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新疆北部是我国降雪高频区之一,随着全球变暖降雪量呈显著增加趋势,对新疆气候产生重要影响,由于观测资料限制对该区域小时降雪研究还未开展,影响降雪精细化预报和服务能力提升。因此,利用新疆天山山区及其以北(以下称新疆北部)2012年11月2021年2月50个国家气象站小时降雪观测资料,分析了冷季(11月翌年2月)小时降雪特征,并按日降雪量从高到低挑选30个大暴雪过程分析其小时降雪特征、影响系统及典型环流配置。结果表明:(1)阿勒泰北部、塔城盆地、伊犁河谷为降雪小时数(SHN)高频区,可达200 ha-1以上;天山山区SHN高频区为海拔1800~2000 m的中山带,达127.3 ha-1,2000 m以上降雪很少。(2)北疆和天山山区小时降雪量(R)1.0 mmh-1量级SHN占比分别为91.7%和91.9%,对降雪量贡献分别为70.7%和68.9%,R>1.0mmh-1为小时极端降雪事件,对北疆和天山山区降雪量贡献分别为29.3%和31.1%。(3)极端暴雪过程平均SHN为25.5 h,平均降雪量为30.7 mm,雪强约为1.2 mmh-1,大暴雪过程由长时间降雪导致,降雪持续时间是开展大暴雪研究和进行预报服务的关键点,造成大暴雪过程的影响系统主要 有中亚长波槽、中亚低涡、乌拉尔山长波槽和西西伯利亚低涡(槽),占比分别为30.0%、6.7%、13.3%和50.0%,中纬度长波槽(涡)和北方西西伯利亚低涡(槽)系统各为50.0%。

  •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耕地时空分异及驱动因素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2-1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耕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载体。以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为例,基于 2000、2010、2020年3期遥感影像数据,综合运用转移矩阵、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系统分析了 20002020 年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耕地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2000 2020年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耕地面积由268959.49 km2 增加到269471.62 km2,耕地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与林地、草地之间的相互转化。在垂直方向上,耕地变化主要发生于海拔1000~2000 m以及坡度0~5的地区。(2)20002020年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耕地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整体呈现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耕地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东北部的河谷平原及中西部的黄河谷地,地形较为复杂的高原边缘山区、丘陵沟壑区耕地分布较少。(3)20002020年气候、地形等自然环境因素是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耕地空间分布的基础条件,社会经济因素和区域政策因素是耕地时空分异的重要推动因素。其中,年均气温、道路密度以及生态退耕政策、土地利用管控政策等对耕地时空分异的影响为正,坡度、经济密度对耕地时空分异的影响为负。

  • 新疆南疆地区太阳能资源特征及区划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12-14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研究基于 1980—2015 年中国区域高时空分辨率地面气象要素驱动数据集(ITPCAS)和 30 个气象观测站点逐月日照资料,运用趋势分析、重标极差分析、小波分析及光热资源评价指标评估方法,对 1980—2015 年新疆南疆地区太阳总辐射时空分布变化规律与太阳能资源做出分析评价;并结合风沙天气频次、人口丰富度、陆路交通可达性等因素构建区域太阳能资源区划分级指标体系,探索南疆地区太阳能资源利用区划。结果表明:新疆南疆地区太阳总辐射有明显的年际变化 特征,总体呈现增长趋势,且每 10~15 a 出现一次波动。太阳能资源南多北少,同纬度相比山区多、 平原少;其中,昆仑山系一带太阳能资源最丰富且较稳定。将全区太阳能资源分为 3 个区:阿克苏、 喀什、和田等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利用价值较高且沙尘天气相对较少,为Ⅰ级可利用区,是光电与光生物质能综合利用的最佳区域;塔里木盆地及边缘地带,沙尘天气多且陆路交通可达性一般, 为Ⅱ级可利用区,可在该区域推广应用农业温室、太阳能采暖等;若羌地区为Ⅲ级可利用区,该区受沙尘天气影响较大且人口、基础交通设施条件较差,可大力推进分布式光伏电站和独立微网建设。

  • 塔里木盆地风沙灾害强度和频次的特征

    分类: 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 提交时间: 2021-12-14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风沙灾害是造成塔里木盆地农牧业生产严重损害的一种气象灾害。利用 1990—2019 年塔 里木盆地 42 个县(市)出现的 1028 次风沙灾害事件,以死亡人数、倒塌房屋数、倒塌棚圈数、损坏大 棚数、牲畜死亡数量、农作物受灾面积作为 6 大灾情要素,采用比值权重和无量纲化线性组合方法,构建能综合表达灾害事件强度的灾损指数,进而利用百分位数法将灾害事件的强度定量划分为一 般(1 级)、较重(2 级)、严重(3 级)和特重(4 级)4 个等级,基于灾害出现次数和灾损指数,分析盆地 风沙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盆地风沙灾害春季出现最多、强度最重,且集中在 4—5 月, 盆地北部 1~4 级出现次数和强度明显大于盆地其他区域,盆地北部是风沙灾害的多发区和重灾 区。1990—2019 年盆地风沙灾害年出现次数呈显著的线性增加趋势,但年灾害强度围绕气候平均 值上下震荡。1 级年出现次数和年灾害强度均呈显著的线性增加趋势,而 2~4 级年出现次数和年灾害强度围绕气候平均值上下震荡。通过创建楼兰指数可从动力气候学角度解释盆地风沙灾害年出现次数长期变化的动力机制。随着盆地东部与西部气压差(楼兰指数)的不断加大,引发盆地 4 月和 5 月逐小时 10 min 平均风速≥6.0 m•s-1 出现次数逐年增多,加之盆地绿洲规模的逐渐扩大,导致盆地风沙灾害年出现次数不断增加。研究结果可为塔里木盆地风沙灾害预报预警和防范提供科学依据。

  • 1961—2018 年内蒙古 6 级及以上大风日数时空变化特征

    分类: 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 提交时间: 2021-10-10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研究大风日数变化对区域气候变化、防灾减灾和风能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基于 1961— 2018 年内蒙古及周边地区 85 个气象观测站的大风资料,采用统计方法对内蒙古地区大风日数时空 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58 a 来,内蒙古大风日数总体呈显著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 为-16.52 d·(10a)-1。各季节中春季大风日数最多,占全年大风日数的 44.30%,且减少最显著[-6.24 d·(10a)-1];各级大风中 6 级大风日数最多,占总大风日数的 80.93%,且减少最显著[-11.99 d·(10a)-1]。(2)内蒙古地区大风日数空间分布呈中部多、东北西南少的格局。大风日数发生较多的地区分布 在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与赤峰市,较少的地区分布在鄂尔多斯市和呼和浩特市。(3)6 级和 7 级 大风日数多集中在中部市/盟,8 级及以上大风日数分布在西部与东部市/盟,各市/盟均表现为减少 趋势,乌兰察布市气候倾向率最大,为-5.49 d·(10a)-1,呼和浩特市最小,仅-0.01 d·(10a)-1。

  • 新疆风灾特征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 提交时间: 2021-10-10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风灾是新疆危害较重的气象灾害,其灾害的时空分布对风灾防御意义重大。利用 1980— 2019 年新疆 86 县(市)死亡人数、倒塌房屋数、倒塌棚圈数、牲畜死亡数、农作物受灾面积以及风灾 的出现次数 6 种风灾要素数据,通过构建风灾灾损指数,统计检验各类指数的概率密度服从伽玛分 布,并进行灾损等级划分,分析风灾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 40 a 来新疆风灾灾损呈波动性上 升趋势,尤其是 1998 年以后风灾损失呈偏重发生;春季是新疆风灾的高发季节,风灾各要素灾损在 4、5 月占全年的 67%~90%;夏季风灾损失相对春季较小,秋、冬两季风灾损失最小。全疆各县风灾 各要素灾损空间分布表明,南疆风灾发生频次明显多于北疆,农作物受灾面积主要多发、重发在天 山两侧各县,死亡人数特重等级出现在南疆;风灾综合灾损特重、严重 2 个等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天 山南麓哈密市至阿克苏地区一带以及喀什地区、和田地区等地,其中阿克苏地区风灾灾损最严重。

  • 中国北方地区尘卷风的数值模拟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8-0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尘卷风是沙尘气溶胶的重要来源,它可能对全球和区域环境、气候有重要的影响。为了获 得尘卷风起沙量的时空特征,通过利用尘卷风起沙参数化方案并将其耦合到 WRF(Weather re⁃ 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模式中,模拟了中国北方尘卷风的日月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 在 10:00—14:00(北京时),每日空间分布从东往西尘卷风逐渐出现且强度逐渐增强,然后在 14:00— 20:00,尘卷风区域从东逐渐向西收缩且强度逐渐减弱。月空间分布从 3 月起逐渐在塔克拉玛干沙 漠、库姆塔格沙漠和柴达木盆地出现了尘卷风中心,然后逐渐扩展到所有沙漠并在 6 月达到峰值。 7 月以后尘卷风出现区域与强度急剧下降,到 10 月已经没有尘卷风出现。(2)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巴 丹吉林沙漠的尘卷风日变化均呈单峰分布,从早晨 09:00 开始出现,到 14:00—15:00 达到峰值,之后 快速下降。其月变化趋势大体均呈单峰分布,从 3 月开始尘卷风出现并且强度增加,到 6 月达到峰 值,然后快速下降,9 月底尘卷风消失,巴丹吉林沙漠尘卷风波动幅度大于塔克拉玛干沙漠。(3)模 拟与观测的尘卷风日、月时间变化特征在细节上略有不同,但二者的趋势是大体一样,表明尘卷风 起沙参数化方案具有较高的适用性。这一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我们对沙尘气溶胶的来源、环境和气 候变化的深入理解。

  • 新疆塔城地区大-暴雪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和海温的关系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4-23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利用1961—2018年新疆塔城地区气象观测站逐日观测数据、海表温度和环流指数数据,分析塔城地区大-暴雪时空分布及其与大气环流、海温之间的相互联系,结果表明:(1)塔城地区大-暴雪事件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分散性和局地性特征,塔额盆地发生频数最高,北部山地最少;近58 a平均频数为1.44次·a-1,年均降雪量为17.9mm,且分别以0.16 次·(10a)-1、2.35 mm·(10a)-1的速率不显著增加,其中42.9%的站点表现为显著增加趋势;大-暴雪事件主要出现在11月、12月和3月,占总数的65.2%。(2)塔城地区大-暴雪年频数与同期NAO/AO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35/-0.46),与AAO、SOI相关不明显。(3)塔城地区大-暴雪年频数与同期海表温度指数(AMO、NTA、TSA、TNA、Niño3.4、Niño4)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在0.27~0.45;不同区域的月尺度海表温度对大-暴雪月频数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前期SST的异常信号对大-暴雪事件的发生具有预示意义。(4)近58 a大西洋海表温度呈显著升高趋势,有利于沿西风带向东输送的水汽含量增加,同时海温变化通过海气耦合作用影响和驱动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发生改变或异变,对其下游塔城地区大-暴雪事件产生重要影响。

  • 近20 a 新疆升温融雪(冰)型洪水频次时空变化及大气环流型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4-23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利用2000—2019年新疆升温融雪(冰)型洪水灾情资料,分析了近20 a融雪(冰)型洪水频次的时空分布和地域差异性,结果表明:北疆融雪型洪水频次占全疆的75%,主汛期在春季,集中出现在北疆西部北部区域,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最多(新源县最多);南疆主汛期在夏季,融雪(冰)型洪水主要出现于昆仑山北坡,3月和7月是北疆融雪和南疆融雪(冰)型洪水的高发月份。20 a来南北疆春季融雪型洪水频次均呈增多趋势,后10 a融雪(冰)型洪水频次较前10 a均增多,增幅30%左右。阐明了新疆融雪(冰)型洪水的天气学分型,分析了伊朗副高东扩型、西太副高西伸型和新疆脊发展型三类大气环流形势,给出新疆升温融雪(冰)型洪水的高低空环流形势及天气系统配置。得出融雪(冰)型洪水发生前,100 hPa南亚高压呈单体型,100~700 hPa新疆受深厚高压脊控制,高空0 ℃层高度明显偏高,前期山区降水明显偏多。北疆需重点防范春季伊犁州的中低山体季节融雪型洪水,南疆则应密切关注夏季高山冰湖溃决型和积雪、冰川融水型两类融雪(冰)型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