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基于Sentinel-2的依连哈比尔尕冰川变化监测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7-04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高分时序遥感对于监测冰川变化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利用2016—2022年Sentinel-2多时相卫星影像和D-UNet语义分割模型提取依连哈比尔尕冰川变化信息,并与时相相近的Landsat遥感数据的提取结果对比,比较Sentinel-2和Landsat在冰川制图的精度差异,在此基础上选择75条典型冰川分析近期研究区冰川总面积和冰川末端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Sentinel-2冰川制图总体精度为95.0%,相同条件下比Landsat-8提高5%~10%。(2)2016—2022年研究区冰川年平均面积退缩率为0.75%±0.69%,其中,海拔4600 m以下的区域为冰川面积减少的区域,海拔越低面积退缩率越大。(3)近 6 a 75 条典型冰川末端的平均高度上升了 17.75 m,长度平均退缩了11.39±2.36 m·a-1,其中,偏西、东北和南的退缩最为显著,分别为15.49±2.36 m·a-1、13.95±2.36 m·a-1和13.14±2.36 m·a-1,冰川末端退缩速率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

  • 1970—2020 年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极端降水时空变化研究及驱动因素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5-20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作为中国北方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因其独特地形和气候条件,极端降雨事件对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更加突出。选取水蚀风蚀交错区28个气象站点,结合RClimDex模型计算11个极端降水指数,采用线性相关分析法、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和小波交叉法,分析了1970—2020年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极端降水事件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极端降水事件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1970—2020年水蚀风蚀交错区持续干燥日数(CDD)呈下降趋势,其余10个指数呈上升趋势,反映出近50 a研究区极端降水事件的频率、量级和强度不断增加。交错区年降水量增加和极端降水事件增加具有密切关系,且极端降水事件增加主要是由中雨日数(R10)和大雨日数(R20)引起。(2)1970—2020年极端降水事件在全区整体为增加趋势,交错区中部和西南部极端降水事件显著发生,陕西段极端降水量和强度呈显著增加趋势且极端化程度更显著。(3)湿日总降水量(PRCPTOT)、暴雨日数(R25)、5 d最大降水量(R5d)3个极端降水指数,与影响因子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东亚夏季风(EASM)和太阳黑子(SN)具有不同的功率,与SN的交叉小波变换功率最大,说明影响因子中SN和极端降水指数的相关性最高,SN对极端降水事件的影响最大。

  • 新疆能源消费碳排放及能源结构调整路径探讨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4-29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新疆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生产与供给基地,合理的协调经济发展与能源碳排放之间的关系,是实现其经济可持续发展与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前提。本文在整理新疆各类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利用空间自相关对新疆2000—2020年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时空特征进行了测算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新疆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但碳排放强度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2)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天山东坡碳排放强度较高,准噶尔北缘、天山北坡和昆仑山北坡则相对较低,并且具有明显的集聚特点;(3)在全球变暖与碳减排的大背景下,新疆需要从区域资源禀赋特点入手,建立差异化的能源结构调整策略,通过构建多能互补的绿色能源网络,促进区域实现“双碳”目标和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 陕西黄河流域植被碳利用率及对气候的敏感性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3-01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植被碳利用率(Carbon Use Efficiency,CUE)能够较客观地反映植被固定大气碳的效率以及植被对气候变化产生的反馈。利用MOD17、土地利用数据及气象数据,应用Hurst指数、相关分析及敏感性分析等方法,探讨了2001—2021年陕西黄河流域植被CUE时空变异及其对气候因子的敏感性。结果表明:(1)2001—2021年陕西黄河流域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及植被CUE呈上升趋势,植被CUE均值为0.51。(2)研究区仅有14.21%的区域植被CUE呈下降趋势,植被CUE高值区主要集中分布在陕北防风固沙区及退耕还林区,未来植被CUE呈现下降趋势的面积占59.96%,且大部分为上升转下降趋势。(3)气温、降水与植被CUE总体均呈负相关,但与降水的关系较气温更为显著,与气温、降水呈正相关关系的地区分布在陕北防风固沙区;对气温与降水的敏感系数分析表明,植被CUE与气温及降水的阈值分别为10 ℃及500mm,在气温<10 ℃、降水量<500 mm时植被CUE随气温及降水的增加而增加。植被CUE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在陕北退耕还林区及防风固沙区等干旱地区较为显著,且敏感性更强。

  • 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测度及其协调性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1-29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任务。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测度20102020年中国30个省(市、区)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并分析其时空特征,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协调性并探索其空间相关性,通过判断相对滞后类型发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短板。结果显示:(1)20102020年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均为波动上升趋势;农业农村现代化中高和高水平等级小范围集聚在沿海地区,其余地区则均为中低和低水平等级;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和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空间分布差异较大。(2)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耦合协调度不断提高,但高值与低值集聚区对立趋势增强。(3)耦合协调等级优劣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等级高低呈同向相关。初级协调及以上类型中上海、天津、北京表现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山东、浙江、福建表现为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江苏、广东则较均衡发展;其他地区属于勉强协调及以下类型,表现为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或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和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双低且失调。

  • 1991—2021 年内蒙古降水酸碱度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 提交时间: 2023-05-30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为了解内蒙古降水酸碱度的演变特征,使用全区酸雨站历史观测资料和气象要素、大气污染物浓度数据,分析降水pH值和酸雨、碱雨频率等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其中碱雨阈值以酸雨为基准,定义为pH>8.4的降水。结果表明:(1)由于内蒙古土壤酸碱度大多呈碱性且风沙缓冲作用较强,大部分地区碱性降水占比高于酸性降水,仅东北部的满洲里酸性降水占比更高;酸雨和碱雨发生概率较小,分别占总观测次数的1.1%和3.6%。(2)降水pH值的空间分布表现为:中部>西部>东部的特征,近15 a(20072021年)年均降水pH值均值为6.2(满洲里)~7.2(锡林浩特),属于非酸雨区;近5 a内蒙古大部分地区酸雨、碱雨频率下降,仅乌拉特中旗的酸雨频率和阿拉善左旗的碱雨频率上升较明显。(3)降水pH低值多出现在夏季汛期69月,高值在春季45月和冬季12月,这与地表植被覆盖度、降水量、风速风向、沙尘和寒潮等因素密切相关;另外,由于采暖期燃煤释放SO2和NOx等酸性气体,在呼和浩特、通辽等大气污染物浓度较高的地区,冬春季也存在降水pH值偏低的情况。

  • 新疆陆路口岸与载体城镇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异特征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2-27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推动边境口岸与载体城镇协调发展是高质量发展口岸经济带的重要内容。运用熵权法和耦合协调模型对20092019年新疆陆路口岸与载体城镇耦合协调水平演进的时空特征进行度量。结果表明:(1)新疆主要陆路口岸与载体城镇综合发展水平总体稳步上升,2015年后两系统综合发展的动力由口岸先导逐渐切换到载体城镇先导,过度依赖进出口数量是口岸经济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2)新疆主要陆路口岸与载体城镇的耦合协调水平整体趋于优化,耦合协调水平可以分为3类:以阿拉山口口岸代表的良好协调型口岸、以巴克图口岸代表的初级协调型口岸、以塔克什肯口岸为代表的勉强协调型口岸。(3)从空间上来看,新疆陆路口岸经济发展格局正在朝阿拉山口口岸与霍尔果斯口岸并重、南北疆多口岸均衡发展的空间格局演进,但部分载体城镇社会经济发展比较落后,限制了与口岸协调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

  • 基于GRACE数据的黄河流域地下水储量变化 与人口暴露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2-02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近年来黄河流域人与水资源矛盾愈发突出,尤其是地下水储量的过度消耗已成为限制该区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基于重力反演与气候实验卫星数据和全球陆面数据同化系数数据,根据流域水循环与水量平衡原理,测算20032016年黄河流域地下水储量的变化情况,在探究其时空变化特征的基础上,识别了地下水储量下降明显区域的人口暴露度。结果表明:(1)空间分布上,黄河流域地下水储量西多东少,由西向东下降程度不断加剧,且下降区域呈现由下游 向中上游扩散的态势。下降区域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地区,变化等级以较剧烈减少和剧烈减少为主。(2)时间变化上,20032016年黄河流域地下水储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年均降幅为5.93 mma-1。其中,20042016年为连续下降,20152016年的下降幅度最大;另外,地下水储量时间变化存在季节效应,地下水储量下降幅度春季最大、冬季次之、秋季再次之、夏季最小。(3)地下水暴露风险状态下的地级市人口密度在空间上呈东高西低、中部交错分布的状态,暴露风险人口密度最大地级市共16个;地下水储量下降人口累积百分比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在2016年达到最大值。研究 结果以期为黄河流域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参考。

  • 气候暖湿化背景下新疆极端气候事件 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 提交时间: 2023-01-17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基于19822020年逐日气象数据,采用趋势分析、相关分析、Hurst指数及相对重要性等方法,分析新疆极 端气候事件时空变化特征及规律。结果表明:新疆极端温度指数均表现出暖化趋势,不同极端温度指数呈增温趋 势的站点占比为50.98%~100%。冷指数增温高于暖指数,空间上南疆暖化趋势较北疆更加显著。除持续干旱指数 CDD外,极端降水指数整体均呈不显著上升趋势,占比为61.76%~85.29%。极端温度频率指数和雨日降水总量及 中、小雨日数的增加对新疆暖湿化趋势贡献相对较大。除冰冻日数ID和年均雨日降水强度SDII外,其他极端气候 指数变化均可持续,且极端降水的增加和多数极端温度尤其是冷指数暖化趋势在高海拔区域更明显。

  • 基于MSWEP降水产品的新疆干旱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水文学 提交时间: 2022-12-20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由于新疆降水站点稀少且分布不均,且现有站点干旱监测资料空间代表性不足,利用遥感降水产品具有 覆盖面广、空间分辨率高、时效性好等优点,对于新疆干旱监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Multi-Source Weighted-Ensemble Precipitation(MSWEP)多源遥感降水融合产品在世界各地得到广泛应用。气候变暖背景下,新疆降水变率增加,干 旱事件频发,以新疆106个气象站点资料为依据,在对MSWEP降水产品进行误差评估的基础上,结合标准化降水指 数SPI,应用MSWEP遥感降水产品,对新疆19802021年间干湿变化、干旱事件及其基本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 明:( 1)MSWEP与站点观测资料的相关性较高( >0.8),MSWEP精度基本满足干旱监测需求;( 2)近42 a新疆干湿变 化以变湿为主;( 3)1980年以来,干旱事件频发且特征各异。识别到13次较大干旱事件,19851987年发生的干旱 事件为近42 a来最严重干旱事件,2009年510月发生的干旱事件为强度最高的短时干旱事件;( 4)干旱事件的持 续时间、强度、严重度等特征各异,部分事件持续时间短但强度高,部分事件持续时间长但强度偏低。总之,MSWEP 遥感降水产品为缺资料地区的干旱监测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

  • 基于SPEIbase v.2.6 数据集的内蒙古旱灾危险性评价

    分类: 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 提交时间: 2022-06-07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为明确内蒙古地区不同时间尺度旱灾危险性分布特征,选取内蒙古地区19492018年SPEIbase v.2.6数据集,利用Theil-Sen趋势分析和Mann-Kendall检验法分析气象干旱时空演变特征,并基于干旱多年平均强度与加权综合评价模型,对研究区年、季节尺度的旱灾危险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无论是年际变化还是在空间上,内蒙古年尺度和春、夏、秋3个季节尺度的气候整体呈显著干旱趋势;研究区以中等及以上等级的年尺度旱灾危险性为主,占总面积的71%。其中,高、极高危险性区域主要位于呼伦贝尔市和锡林郭勒盟东部;在春、夏两季,内蒙古干旱灾害危险性空间分布呈北高南低,高等级的危险性主要位于锡林郭勒草原和地处干旱区的阿拉善盟;秋、冬两季的高等级危险性区域显著减少,尤其是冬季,以东北地区的低、极低危险性为主要特征,与其干旱趋势变化特征较为一致。研究结果可为内蒙古地区干旱灾害风险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 近53 a 新疆水分盈亏量时空变化特征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12-12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采用新疆58个气象站1965—2017年逐日气象资料,通过Penman-Monteith (P-M)模型计算潜在蒸散,并结合降水量求得水分盈亏量;应用Mann-Kendall (M-K)突变检验、小波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新疆水分盈亏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近53 a来新疆地区水分盈亏量年际变化总体呈增加趋势,天山以南水分盈亏量增加速率最大,其次是天山以北,天山区最小,全疆平均增加速率为72.28 mm·(10a)-1;季节上水分盈亏量的变化: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夏季线性变化速率最大,冬季最小。(2)空间上各季节水分亏损最大值主要出现在吐鲁番盆地及周边、哈密地区以及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北部地区,最小值主要位于伊犁河谷及阿勒泰地区。变化趋势上大部分地区年水分盈亏量都处于增加趋势,减小趋势主要位于天山以北及塔里木盆地部分地区。(3)新疆平均水分盈亏量时序数据1985年发生了一次突变,除天山以北地区外,其余地区2000年以来水分盈亏量下降趋势明显,并且以28 a的时间周期为第一主周期发生变化。

  • 贺兰山东麓暴雨气候特征及灾害防御对策

    分类: 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 提交时间: 2021-10-10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利用贺兰山东麓 9 个常规站及 287 个自动气象站汛期(5—9 月)逐小时降水量资料,应用线 性趋势系数、克里金插值及 Morlet 小波变换等方法,分析了该地区的暴雨时空特征和振荡周期。结 果表明:(1)贺兰山东麓暴雨日数 20 世纪 60 年代最多,暴雨强度 20 世纪 70 年代最强,暴雨贡献率 2011—2019 年 最 大 。(2)1961—2019 年 年 平 均 暴 雨 日 数 为 2.1 d,暴 雨 强 度 为 46.6 mm · d- 1。(3) 1961—2019 年暴雨日数有 2.1 d·(10a)-1 的下降趋势,暴雨强度变化不大,暴雨贡献率有 1%·(10a)-1 的 弱上升趋势。(4)暴雨主要出现在 7 月和 8 月,集中出现在 7 月中旬至 8 月中旬。(5)贺兰山东麓各 站不同时间段共出现短时强降水 810 次,主要出现在夜间 21:00—22:00 和白天 16:00,其中夜间暴雨 占 57.8%。(6)暴雨日数存在 2~6 a、7~15 a 的周期性变化,变化的第一主周期为 3 a,暴雨强度存在 2~4 a、5~16 a 的周期变化,变化的第一主周期为 9 a。(7)暴雨出现日数最多、强度最强、量级最大的 区域主要分布在贺兰山银川至石嘴山段的沿山区域。(8)洪涝灾害具有发生频率高、涉及范围广, 季节性明显、区域集中,破坏性强、造成损失大等特点。

  • 基于地区线性矩法的陕西省极端降水

    分类: 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 提交时间: 2021-09-14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基于1971—2015年陕西省无缺测情况、分布较均匀的58个气象站点的逐日降水数据,采用最大1日、3日、5日和7日的降水量代表极端降水,应用地区线性矩法研究区域极端降水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陕西省可划分为6个水文气象一致区,其中广义极值分布(GEV)在各一致区的模拟效果最好,各一致区最优频率估计值与同频率的实测值较为吻合。(2)地区分析法计算的极端降水频率估计值较单站分析法具有更好的稳健性和准确性,尤其是在计算较长时段的极端降水情况下更显著。(3)重现期为2 a一遇时,陕南的地区增长因子大于陕北;重现期达到5 a一遇时则相反,且随着重现期的增长,地区增长因子及其在陕南、陕北的差异也在增大。(4)在100 a和50 a一遇重现期下,极端降水在陕西省南部较大,东部居中,中部的咸阳至商洛地区、西部的延安西北和榆林西部较小;极端降水的分布特征与陕西省独特的地理特征有关,尤其是东西向分布的秦岭阻挡了水汽向北输送,造成了极端降水的南北差异。

  • 近 30 a 浑善达克沙地沙漠化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8-0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浑善达克沙地作为中国北方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已被列入全国重点生态环境建设 地区,其沙漠化发展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利用 1985—2017 年浑善达克沙地 5 期 遥感影像数据,通过 eCognition 9.0 软件,采用面向对象计算机自动分类法,获取沙漠化指数,进行 浑善达克沙地沙漠化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了沙漠化驱动机制研究。结 果表明:近 30 a,浑善达克沙地沙漠化土地面积以 2002 年为转折点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其中 轻度沙漠化土地面积先减少后增加,由 42.1%减少到 20.9%后又增加到 32.1%,主要分布于东部地 区;中度沙漠化有逐渐增加的趋势,由 20.6%增加到 39.0%,分布于中部地区;重度沙漠化土地由 30.3%减少到 22.6%,而极度沙漠化先增加后减少,由 7.0%增加到 16.0%后又减少到 6.3%,分布于 西部及以南逐渐往西北方向移动。沙漠化程度空间上形成由西向东逐渐减轻的趋势。浑善达克 沙地沙漠化发展过程受年末总人口、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载畜量、耕地面积等人为因素影响 较大,自然因素起到辅助作用。因此,沙漠化治理过程中,有效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和禁牧、休牧等 政策,合理开展治沙防沙工程,进一步改善浑善达克沙地沙漠化,推动区域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 近59 a 锡林郭勒草原旱灾驱动气候因子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6-13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锡林郭勒草原是我国北方典型的干旱半干旱牧区,利用1959—2017年研究区不同地理位置逐日气温和降水数据,通过计算潜在蒸散量和水分盈亏量,结合趋势分析和R/S极差分析等方法,研究干旱半干旱牧区气候因子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为北方牧区干旱的监测和预测提供科学支撑。研究表明:过去59 a,锡林郭勒草原气温呈显著增加趋势[0.39 ℃·(10a)-1],降水呈缓慢减小趋势[-5.40 mm·(10a)-1],气候逐渐趋于暖干化。研究区东南部的降雨量明显高于西北部,水分亏缺量由西向东逐渐递减,气温和潜在蒸散量则呈西南高、东北低的空间分布;不同地理位置关键致灾气候因子的年际变化差异显著,年内呈单峰型周期性变化,于7月份达到水热条件良好状态。锡林郭勒草原暖干化趋势的正持续性强烈,西部二连浩特地区荒漠化风险严重,东部西乌珠穆沁旗和中北部那仁宝力格地区降雨和水分盈亏量下降趋势显著,会对植被生长和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 甘肃省水资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

    分类: 地球科学 >> 水文学 提交时间: 2021-02-13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基于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核算了甘肃全省及 14 个市(州)2003—2017 年的水资源生态足 迹和生态承载力,在此基础上计算出其生态盈亏和生态足迹强度,并对其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 析。结果表明:(1)2003—2017 年甘肃省水资源生态足迹远大于生态承载力,导致水资源处于生态 赤字状态,但水资源生态足迹总体上呈缓慢下降趋势,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呈波动上升态势,生态赤 字的变化趋势与生态承载力基本一致,而水资源生态足迹强度呈逐年下降趋势,说明甘肃省水资 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供需矛盾有所缓解;(2)生产用水尤其是农业用水是最大的足迹账户,且呈 下降趋势;生态用水足迹虽然占比很低,但呈快速增长态势,用水结构趋向合理;(3)水资源生态足 迹的区域差异明显,整体上呈现从西北向东南递减的分布趋势。水资源生态足迹强度的区域差异 也较大,但呈缩小的态势;(4)水资源生态承载力的区域差异也十分显著,其高水平区和较高水平 区空间分布相对稳定,呈现出向低值区发展的趋势;(5)水土资源匹配不合理,土地资源少而分散 的甘南高原和陇南山地水资源生态盈余较大,而土地资源丰富的河西地区水资源生态赤字严重。

  • 黄土高原地区极端气候指数时空变化

    分类: 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 提交时间: 2021-02-13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极端气候频发,越来越多的影响到人类的生产生活。通过基于 138 个气象站点观测资料,利用一元线性方程和 Mann-Kendall 法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 27 个极端气 候指数的时空变化,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极端气温指数中霜冻日数、冰冻日数、日最低气温的极 高值和冷持续日数在逐渐减少,生长季长度、夏季日数,热夜日数、日最高气温的极高值、暖持续日 数在逐渐增加。(2)极端气温指数中冷昼日数、冷夜日数、日最低气温极低值、日最高气温极高值、 气温日较差在子区域与全区变化趋势存在不同,主要表现在黄土塬区、黄土峁状丘陵区和石质山 地区。(3)极端降水指数变化趋势平缓,与多年均值接近。在空间分布上,除极强降水量、强降水量 和年均雨日降水强度在各子区域上与全区变化趋势一致外,其余指数在各子区域上与全区变化趋 势存在不同,主要表现在黄土塬和黄土梁状丘陵区。(4)多数极端气温指数的突变主要发生在 1980—1985 年和 2010—2015 年;多数极端降水指数的突变主要发生在 1985—1990 年和 2010— 2015 年。

  • 1971—2018 年陕西省人体舒适度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2-13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根据陕西省 94 个气象观测站 1971—2018 年逐日气象资料,对人体舒适度指数(ICHB)时空分 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权重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陕西近 48 a 省 ICHB 呈现显著上升趋势, 线性趋势达到 0.07·a-1,陕北、关中和陕南地区年际变化与全省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四季 ICHB 变化均 呈上升趋势,其中春季上升趋势最为显著,冬季次之,秋季最低,四季 ICHB 在 2000 年以来增幅减缓。 各区四季 ICHB 年际变化与全省趋势一致,各区 ICHB 夏季差异最小,冬季最大。ICHB 月变化呈单峰型,1 月最低,7 月最高。(2)陕西各地 ICHB 介于 26~52 之间,体感属于冷、凉和凉爽等级。ICHB 空间分布差 异显著,陕南地区最高,其次是关中,陕北地区最低。四季 ICHB 分布特征与全年分布特征相似,均呈 现自北向南逐步升高的趋势。(3)R/S 分析预测未来气温将升高,风速则呈减少趋势,ICHB 将继续升 高,四季气候舒适性将发生改变。(4)温度(湿度、风速)与 ICHB 存在显著的正(负)相关关系,温度和 风速是影响陕西省 ICHB 的最主要因子,且二者影响程度基本相当,湿度主要通过温度影响 ICHB。3 个 地区温度的正影响和风速的负影响均较大,关中地区 3 个要素之间互相影响较大;陕北和陕南地区 各要素之间互相影响较小,对 ICHB 的直接影响较大。

  • 基于SPI的黑龙江省干旱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球科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19-09-1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利用黑龙江省10个气象站点1953—2015年逐日降水数据,计算不同尺度下的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并结合游程理论分析黑龙江省干旱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降水仍是黑龙江省干旱的主要影响因素;黑龙江省干旱夏季和秋季呈增强趋势,[WTBX]SPI[WTBZ]变化速率分别为每10 a下降0.029、0.135,春旱和冬旱呈缓解趋势,速率为每10 a上升0.061、0.074,年[WTBX]SPI[WTBZ]变化速率为每10 a下降0.044;黑龙江省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70年代末,干旱较为频繁,且干旱的持续时间长、干旱程度大、干旱强度大,出现了1974—1980年的连续干旱期,80年代~90年代中期较为正常,90年代末及之后,干旱频率及其持续时间、程度、强度呈增加趋势;干旱事件的持续时间从西北向东南呈增加—减少趋势,黑龙江省中部的干旱事件持续时间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