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区域空间格局形成机制与发展战略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27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区域空间格局及其形成机制对制定空间发展战略具有理论意义。以甘肃省为例,根据2000、2010年和2020年甘肃省统计资料,运用引力模型和断裂点模型识别区域空间格局,基于地理探测器分析形成机制,进而提出空间发展战略。结果表明:甘肃省空间格局分别为河西走廊一体化发展区、陇中同城化发展区和陇东南协同发展区三大分区。区域空间格局形成的演化机制因地理尺度的差异而不同,20002020年人口发展和经济水平对区域空间格局的形成一直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政策调控则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因子间的共同交互作用推动甘肃省空间格局的形成。从三大分区层面提出河西走廊一体化发展区形成一轴、四圈、陇中同城化发展区形成一核牵引、五极并进、陇东南协同发展区形成四极平行发展的新发展空间思路;省域层面提出手指形高质量空间发展战略,促使甘肃省由增长极模式和点-轴模式的发展阶段转向区域网络极核模式。

  • 1986—2020年六盘山片区贫困演变及启示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27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明晰长时间尺度上贫困时空动态特征和驱动因素,能为接续推进相对贫困治理和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益借鉴。基于19862020年经济社会面板数据,以农民人均纯收入为表征,考察甘肃省六盘山片区近35 a贫困的时空演变,运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解析驱动因素的长短期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差异。结果表明:(1) 甘肃省六盘山片区大部分县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有提高趋势,这一趋势未来仍会持续。(2) 28个县区收入增速在1994年或2007年存在结构性突变点,这与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农村税费改革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快速城镇化等宏观因素有关。(3) 时间上低收入县区很难跨入高收入县区,空间上热点和冷点区域分布相对稳定,农民人均纯收入存在显著的时空依赖,但程度因空间溢出效应而减轻。(4) 长期和短期来看,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和城镇化对本地和相邻县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显著影响,是空间溢出效应的主要来源;仅短期来说,人力资本、种植结构、交通设施对本地和更大空间范围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具有显著影响;降雨量具有长期正向影响,意味着西北地区暖湿化趋势是一个重要利好。鉴于时空上贫困的强稳定性和驱动因素作用的差异性,原连片特困地区相对贫困治理需要系统考虑政策措施的时空协调性。

  • 基于STIRPAT模型的农业碳排放特征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27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从种植业和畜牧业两方面入手,采用排放因子法对甘肃省20002020年农业碳排放进行了估算,分析了其时空变化特征,基于STIRPAT(Stochastic impacts by regression on PAT)模型探析了甘肃省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结果表明:(1) 甘肃省20002020年CO2-e排放量呈升高-降低-升高的趋势,2015年达到峰值,估算为2320.41104 t;从2018年开始又逐年增加,直至2020年增至2290.69104 t。(2) 甘肃省农业CO2-e排放结构中,种植业占35%,畜牧业占65%。主要碳排放源中,畜禽胃肠道发酵对农业碳排放总量的贡献最大,其次是化肥和畜禽粪便管理。主要畜禽中,肉牛养殖对碳排放的贡献最大,其次是绵羊、山羊、奶牛和猪,家禽养殖的贡献最小。(3) 农村人口、农村居民人均GDP、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农村住户固定资产投资额、农业科技成果应用数量、农业科技投入是影响甘肃省农业碳排放的主要因素,影响力指数分别为-0.017、0.026、0.020、0.038、-0.025、0.031、-0.017、0.016。为有效控制农业碳排放,建议在5个方面采取相应策略:努力提高种植业资源利用效率和土壤碳汇能力;强化畜牧业源头减量、过程控制和末端处理;努力降低农业机械对石油的依赖;有效推动农村清洁能源利用;加大农业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 主要地质灾害精细化气象风险预警预报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27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甘肃省是我国地质灾害多发的省份之一,降水型地质灾害占比重。利用甘肃省20132021年410月地质灾情数据、加密降水观测资料和地面-雷达-卫星三源融合降水分析产品(CMPAS),选取有效雨量代表降水致灾因子,建立黄土高原和陇南山地有效雨量致灾概率方程,以有效雨量致灾概率、地质灾害潜在危险度、易损度为因子构建甘肃省地质灾害气象风险精细化网格预警模型,并应用实况降水资料和兰州中心气象台精细化网格定量降水预报产品,建立地质灾害气象风险精细化网格预报试验,检验模型的预警效果。结果表明:(1) 基于有效雨量致灾概率分别给出了黄土高原和陇南山地地质灾害气象风险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预警的临界雨量阈值,其中,陇南山地蓝色和红色预警临界雨量阈值分别为40.6 mm和113.5 mm,远高于黄土高原的18.0 mm和73.6 mm。(2) 确定了甘肃省地质灾害气象风险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预警的风险度判别指标,数值介于0.004~1.000,其中0.336~1.000表示红色预警。(3) 甘肃省地质灾害气象风险精细化网格预警模型能够较好预警地质灾害事件,各等级预警的比例合理,且能有效降低高等级预警率和空报率,该模型具有较强的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能力。

  • 基于改进遥感生态指数的古浪县生态质量评价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5-17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干旱、半干旱地区约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47%,该地区多以荒漠为背景,其生态结构简单,生态系统脆弱。为了更加客观准确的评价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质量,对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RSEI)进行改进,提出一种适用于干旱地区的干旱遥感生态指数(Drought 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DRSEI),该指数由绿度、湿度、干度、荒漠化指数和热度5个生态因子耦合而成。相较于RSEI,DRSEI对植被更加敏感,对不透水面、土地以及沙地的分辨能力更强,适合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质量评价。利用DRSEI对古浪县19942020年生态质量进行长时序的动态监测与评价。结果表明:古浪县19942020年生态质量整体变好,中西部和东南部植被覆盖度明显增加,对生态环境有很强的改善作用;生态质量较差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北部腾格里沙漠,生态质量为优、良、中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南部祁连山东端支脉。基于DRSEI定量化评价干旱半干旱区域生态质量,对指导我国干旱半干旱区域的生态环境整治以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绿色发展效率时空演化与驱动因素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15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提升绿色发展效率对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采用Super-SBM模型、热点分析和地理探测器分析20052019年甘肃省14个市州绿色发展效率时空演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时序上,绿色发展效率总体呈M型波动趋势,区域相对差异亦表现出相应的波动趋势。(2)空间上,绿色发展效率空间分异性显著,南北方向梯度差明显大于东西方向。空间集聚程度弱,以低热点区、中热点区和低冷点区为主,存在俱乐部收敛特征。(3)市场化水平、创新能力、政府调控、城镇化水平是绿色发展效率空间分异的主导因子。甘肃省绿色发展效率是多因子交互作用的结果。研究结果在丰富城市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和研究案例的同时,对甘肃省及其他欠发达地区绿色转型发展提供借鉴。

  • 行业碳排放影响因素及脱钩努力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15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利用LMDI模型解构了20102019年甘肃省13个细分行业碳排放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效应,运用Tapio脱钩模型分析了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关系,在此基础上,检验了各因素对脱钩做出的努力程度。结果表明:(1)20102019年甘肃省细分行业碳排放总量增加3843.13104 t,主要集中在石油制造业、化工制造业、钢铁制造业以及电力行业等高能耗行业;能源消费结构的高碳化特征显著,能源消费强度呈下降趋势。改善高能耗产业能源消费结构、推动高能耗产业转型升级是未来甘肃省碳减排的重点。(2)经济增长和人口规模对碳排放产生增量效应,而能源强度、能源结构对碳排放产生减排效应,产业结构对部分行业产生减排效应。(3)各行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情况趋于向好,除电力行业仍为弱脱钩外,其他行业均由20102016年的负脱钩或弱脱钩转变为20162019年的强脱钩或衰退脱钩。(4)能源强度效应的脱钩努力最高,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效应的脱钩努力尽管较小但逐渐增强,人口规模效应的脱钩努力不明显。

  •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农业干旱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 提交时间: 2023-02-27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干旱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主要环境胁迫因子,也是制约农业丰产丰收的关键自然要素。农业干旱监测通常基于气象站点观测数据,这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反映区域尺度的农业干旱状况。以甘肃省为研究区,基于MODIS、TRMM、ESA CCI等遥感数据产品和气象站点数据,利用随机森林回归模型构建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MDI),并对甘肃省20112019年农作物生长季(49月)旱情时空格局及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CMDI与实测值的决定系数(R2)在各月均高于0.634,且与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PEI)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表明该指数可反映农业干旱的发生发展过程。(2)甘肃省农业干旱呈现明显的地域分异规律,干旱程度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加重,其中河西地区多为特旱区和重旱区,陇中地区为重(中)旱区,陇南、陇东、甘南地区为干旱-无旱波动变化区。(3)20112019年甘肃省农业干旱在年、月尺度上均呈现较大的波动趋势,其中2012年干旱程度最轻,2017年则最为严重;甘肃省大部分地区在4月和6月,陇东、陇南地区分别在5月和9月以及甘南地区49月农业旱情有所减轻外,其余地区在农作物生长季的旱情呈加重趋势。

  • 灰水足迹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1-17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利用STIRPAT模型分析了灰水足迹的驱动因素,研究了甘肃省20112020年的灰水足迹变化。结果表 明:在这10 a间灰水足迹整体下降,下降了378.53 108 m3 ;最大降幅为81%。其中生活灰水足迹、农业灰水足迹、工 业灰水足迹占比为43%、38%、19%。种植业灰水足迹大于畜牧业灰水足迹。灰水足迹强度整体出现下降趋势,说 明水资源利用率逐年提高。从水污染程度和剩余灰水足迹来看,20112016年甘肃省水污染水平均大于1,水资源 污染比较严重。剩余灰水足迹从20172020年呈现为负值,说明水质呈现上升的趋势,水环境问题得到改善,水资 源持续性增加。从甘肃省灰水足迹的驱动因素来看,城镇化水平、人均GDP、第一、二、三产业产值、灰水足迹强度、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会促进灰水足迹的增加,影响系数分别为0.142、0.126、0.052、0.382、0.132、0.916、0.1。根据 影响系数的大小,可以去制定相关的政策,减少甘肃省的灰水足迹,从而减轻水环境压力。

  • 全域旅游视角下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球化学 提交时间: 2021-04-14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基于 2008、2018 年 A 级景点数据,采用 GIS 空间分析方法,从景点时空分布集中性、移动性、 可达性三方面对甘肃省旅游空间结构变化进行探究,并以“点—轴”理论为基础提出优化建议。结 果表明:(1)甘肃省 A 级景点空间结构类型为聚集-随机型,景点分布高密度区主要集中在酒—嘉、 兰州、天水等地,在旅游板块上呈现出“点强、面弱”的特点。(2)景点可达性时间成本变化明显,1 h 等时圈增率为 134%,2 h 等时圈增率为 41%,交通情况改善明显,路网“线分散”的特点趋于弱化。(3)以“点—轴”理论为基础,因地制宜,联系实际,提出三大旅游板块各自的增长级和发展轴线,以 期推进甘肃省由“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发展转变。

  • 水资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时空特征

    分类: 地球科学 >> 水文学 提交时间: 2021-02-13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基于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核算了甘肃全省及 14 个市(州)2003—2017 年的水资源生态足 迹和生态承载力,在此基础上计算出其生态盈亏和生态足迹强度,并对其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 析。结果表明:(1)2003—2017 年甘肃省水资源生态足迹远大于生态承载力,导致水资源处于生态 赤字状态,但水资源生态足迹总体上呈缓慢下降趋势,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呈波动上升态势,生态赤 字的变化趋势与生态承载力基本一致,而水资源生态足迹强度呈逐年下降趋势,说明甘肃省水资 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供需矛盾有所缓解;(2)生产用水尤其是农业用水是最大的足迹账户,且呈 下降趋势;生态用水足迹虽然占比很低,但呈快速增长态势,用水结构趋向合理;(3)水资源生态足 迹的区域差异明显,整体上呈现从西北向东南递减的分布趋势。水资源生态足迹强度的区域差异 也较大,但呈缩小的态势;(4)水资源生态承载力的区域差异也十分显著,其高水平区和较高水平 区空间分布相对稳定,呈现出向低值区发展的趋势;(5)水土资源匹配不合理,土地资源少而分散 的甘南高原和陇南山地水资源生态盈余较大,而土地资源丰富的河西地区水资源生态赤字严重。

  • 土地利用空间协调度时空分异及态势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0-01-06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以甘肃省土地开发强度与土地供给能力的协调关系为研究对象,运用指数计算模型、协调度模型和R/S分析方法研究了2001—2016年甘肃省土地利用空间协调度时空格局分异及态势,以期对国土开发利用、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推进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 甘肃省土地开发强度呈现上升趋势,土地供给能力变化幅度较小,基本保持在0.4左右。(2) 土地利用空间协调度时间上呈现上升—下降趋势,空间上呈现从河西走廊地区向陇东、陇南地区递增的空间格局,且河西地区土地利用空间协调状态不稳定,协调等级较低。(3) 各地区土地利用空间协调度的Hurst指数均大于0.5,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土地利用空间协调度仍然会以延续过去变化态势为主,其中张掖市具有较强持续性,而其余地区持续性相对较弱。整体上,甘肃省土地利用空间协调度时空分异特征仍十分明显。为了满足将来土地开发利用的需求,各市州要明确发展定位,在资源环境约束下合理调控土地开发利用强度。

  • 1967—2017年小麦需水量和缺水量时空特征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球科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19-09-1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基于甘肃省28个气象站点1967—2017年的逐日气象数据,采用Penman-Monteith 公式和作物系数计算了小麦的需水量,结合美国农业部土壤保持局推荐的方法计算了有效降水量,进一步得出小麦缺水量,并分析了小麦需水量与缺水量的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特征,探讨了小麦需水量影响因子重要程度。结果表明:1967—2017年甘肃省春、冬小麦全生育期的年平均需水量分别为517.03 mm和436.70 mm,年平均缺水量分别为468.24 mm和301.54 mm;在时间上,51 a来春小麦种植区内的需水量与缺水量整体上无明显的趋势变化,而冬小麦种植区内的需水量与缺水量整体上呈明显上升趋势;在空间上,春小麦种植区内需水量和缺水量大致由西北向东南递减,冬小麦种植区内的需水量和缺水量大致由西向东递减。甘肃省小麦生育期内日照时数和日平均气温是影响小麦需水量的主要因素。

  • 基于改进当量的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关系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球科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18-10-23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为量化分析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关系,采用改进的耕地当量因子,对甘肃省2014年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定量化研究,并采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探讨其与区域经济发展在空间上的关联关系。结果表明:(1)在GPP修正的基础上估算得到的甘肃省2014年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4.96×1011元,其中水资源供给功能的价值为负,食物生产功能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相对较高,美学景观功能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低。(2)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显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Moran’s I指数为-0.252 3。局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LISA图也显示低-高聚集区主要分布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具有明显生态优势的东南部地区;而高-低聚集区则主要分布在经济高速发展,生态环境相对恶劣的西北部地区。本研究可为甘肃省生态环境管护与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为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统筹协调发展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