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新疆空中水资源和地表水资源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3-01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大气降水是新疆一切水资源的根本来源,空中水资源是大气降水的物质基础,大气降水在当地形成地表水资源。水资源短缺是制约新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安全保障的最关键自然因素。本文分析新疆空中水资源和地表水资源的变化特征,对新疆水资源系统规划和高效利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结果显示:1961—2022年新疆年降水资源量为2717.12×108 m3,水汽输入量为21115×108 m3,水汽净收支量为347.5×108 m3,水汽降水效率为12.5%;2001—2021 年新疆平均水资源总量为912.3×108 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864.1×108 m3,产水系数为0.32。从变化趋势来看,1961—2022年新疆年降水量明显增加,新疆上空水汽总输入量和总输出量微弱减少,水汽净收支量微弱增加,水汽降水效率明显增加;2001—2021年新疆地表水资源处于丰水阶段,但产水系数有微弱的波动减小趋势。新疆水资源问题依然突出,在不同水资源精细化特征、不同相态水体转化关系等方面研究不足,未来需要加强研究以应对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新疆水资源安全风险。

  • 民勤西沙窝沙区不同演替阶段植被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3-01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通过对60 a来民勤西沙窝沙区生态植被观测研究,在地下水位持续下降过程中,植被演替主要经历了4个阶段:退化草甸、柽柳群系阶段;柽柳群系、白刺群系阶段;白刺群系、退化柽柳群系阶段及白刺群系阶段,是植物多样性持续降低、植被覆盖度显著下降、生态严重退化与沙漠化快速发展的过程;随着雨养面积不断扩大,降水量较大的年份,沙旱生草本植物增长,其物种多样性与植被覆盖度增加,降水量小的年份则反之;沙旱生灌木植被相对稳定,年降水量超过140 mm,促进灌木植物种群生长发育,100~140 mm维持生长,低于100 mm趋于退化;多数人工固沙造林树种已退化和衰亡,梭梭作为外来树种生态适应性强,已发展为民勤沙区最大的人工固沙林,造林密度大、干旱是梭梭林退化的主要原因,按植被承载量,低密度造林后可持续性增强;近年来,随着流域综合治理,统筹用水,民勤生态用水供给增加,局部区域地下水位有所上升,形成了一些微域性湿地,过去的草甸植被重现,生态正向发展,而多数沙区的地下水位下降也在减缓,荒漠化仍在发展。

  • 敦煌太阳总辐射多时间尺度及影响因素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3-01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采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以及M-K突变检验方法,基于敦煌市1971—2020年太阳总辐射、相对湿度、总云量和沙尘日数等气象资料,分析了敦煌市太阳总辐射演变的多时间尺度特征,探讨了影响敦煌市太阳辐射的关键气象因素。结果表明:(1)1971—2020年敦煌市年太阳总辐射上升趋势显著,线性气候倾向率为49.6 MJ·m-2·(10a)-1,多年平均年辐射量为6354.0 MJ·m-2,属于太阳能资源最丰富区。年辐射在1970年代最少,2010年代最大。敦煌市太阳辐射四季分明,辐射量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分别以32.5、13.4、2.9 MJ·m-2·(10a)-1和1.1 MJ·m-2∙(10a)-1的速率增加。近50 a敦煌市太阳总辐射以2.9 a和7.1 a的年际变化和16.7 a的年代际变化占主导地位。(2)月太阳辐射变化呈“单峰型”,从3月开始急剧增加,5月达峰值,6月开始逐渐下降,12月达全年最低值。太阳总辐射小时分布呈单峰型,一天中最大值出现在12:00—13:00。(3)年、春季和夏季太阳辐射变化的突变时间为1997年、2000年和1982年。(4)影响敦煌太阳辐射的气象要素可归结为三个因子:大气透明度因子、光照因子和湿度因子,不同季节各气象因子与太阳辐射的相关性有所差异。

  • 1956—2021年疏勒河上游山区洪水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19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基于19562021年疏勒河上游昌马河出山口昌马堡水文站的实测洪水数据及流域内或周边鱼儿红雨量站和托勒气象站的气温和降水数据,采用Sens slope估计法、Mann-Kendall检验法,抽样分析了年最大洪水(Annual maximum peak discharge,AMPD)系列、超定量阈值洪水(Peaks-over-threshold,POT3M)系列和基于广义极值(Generalized extreme value,GEV)分布不同级别洪水系列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 19562021年疏勒河上游昌马河昌马堡水文站洪水幅度和频次都为显著性增加的趋势,其中AMPD和POT3M系列的幅度变化趋势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0.01的检验,POT3M系列的频次变化趋势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检验,基于GEV分布不同级别洪水以小洪水为主,且总洪水频次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0.01的检验。(2) 1987年以后气温和降水呈现波动性增加趋势,强降雨和升温引起的冰川、高山积雪及冻土融水增加等原因是3种抽样洪水系列幅度和频次显著性增加的主要原因。

  • 黄河源区夏季地表温度变化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19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利用较高空间分辨率的Landsat卫星数据,以覃志豪单窗算法反演黄河源区19902018年(间隔3~5 a)的夏季(7月或8月)地表温度,并对反演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 黄河源区夏季地表温度平均值与MODIS地表温度产品的平均值相关系数不高,约为0.5,主要原因是Landsat数据与MODIS产品的空间分辨率不一致。(2) 水体的地表温度基本保持不变,其他地物的地表温度均呈现上升趋势,冰川的地表温度升高最快。(3) 黄河源区各年份地表温度与高程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平均值为-0.65。(4) 空间上,黄河源区地表温度值与土壤湿度值的空间分布存在负相关关系。(5) 在气候因素中,降水与地表温度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小于-0.5的区域约占整个源区面积的70%。

  • 新疆喀什河流域水化学时空及灌溉 适应性评价

    分类: 地球科学 >> 水文学 提交时间: 2023-05-17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喀什河是伊犁河的三大支流之一,了解流域水质状况对于伊犁地区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喀什河流域水化学组成及其成因,并以此为基础对河流进行灌溉适宜性评价。通过2018年7月2021年7月期间采集喀什河河水水样289组、泉水水样5组、井水水样30组,应用数理统计、Piper三线图、Gibbs图、离子比例关系等方法,探讨了喀什河流域水化学的时空变化特征和控制因素,并采用USSL图、Wilcox图对河水进行灌溉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1)喀什河流域各水体均呈现弱碱性,井水和泉水的溶解性总固体及电导率(EC)略大于河水,各水体水化学类型均为Ca2+-HCO3-型。(2)岩石风化是流域内各水体离子来源的主要控制因素,且各水体离子来源主要受碳酸盐岩风化作用的影响。(3)河水离子质量浓度短时间序列平缓变化表明,20182021年干流离子浓度因冰雪融水和降水的稀释作用强弱而变化,47月较低,8月次年3月较高;空间变化上离子质量浓度随海拔的增加而降低。(4)河水的水质为优秀,可直接用作灌溉用水,但2021年的EC略有上升的趋势。研究结果可为喀什河谷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科学开发治理提供依据。

  • 1961—2020 年青海高原日照时数时空

    分类: 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 提交时间: 2023-02-27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太阳辐射是地球系统的主要能源,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通过选取青海高原50个气象观测站点19612020年逐月日照时数数据,分析了青海高原整体、不同纬度地区、不同海拔高度地区日照时数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19612020年青海高原年日照时数呈显著降低趋势,且在2004年发生突变降低。从空间分布来看,除南部个别站点日照时数持平或略微增加外,其余地区年日照时数均呈显著降低趋势,其中柴达木地区和东部农业区降低趋势最显著。(2)青海高原高纬度地区年日照时数降低趋势显著大于低纬度地区。春季不同纬度地区日照时数变化趋势均较小,夏季和冬季纬度相对较高地区日照时数减少趋势显著大于纬度较低地区,秋季纬度较低和纬度较高地区日照时数减少趋势显著大于中纬度地区。(3)青海高原海拔相对较低地区年日照时数降低趋势显著大于海拔相对较高地区。春季不同海拔高度地区日照时数变化趋势均较小,基本持平或略微减少,夏季和冬季海拔相对较低地区日照时数减少趋势显著大于海拔较高地区,秋季不同海拔高度日照时数均呈减少趋势,但是减少趋势显著性状况差异较大。

  • 2000—2019 年新疆大型湖泊湖冰物候时空

    分类: 地球科学 >> 水文学 提交时间: 2022-10-2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湖冰物候变化特征是全球气候变化过程的重要指示器。通过长时间序列MODIS数据、 Landsat数据提取的湖泊数据集,综合分析了20002019年新疆大型湖泊湖冰物候的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1)近20 a新疆大型湖泊的开始冻结日呈现提前和推迟2种变化趋势,开始冻结日呈现推 迟趋势的湖泊分别为博斯腾湖、赛里木湖、艾比湖、吉力湖、乌伦古湖、萨利吉勒干南库勒湖和鲸鱼 湖,且大部分湖泊的开始冻结日推迟趋势在0.51~1.53 da-1之间;开始冻结日呈现提前趋势的湖泊有 3个,分别为阿牙克库木湖(变化趋势为-1.04 da-1)、阿克赛钦湖(变化趋势为-0.41 da-1)、阿其克库 勒湖(-0.31 da-1)。(2)湖冰完全覆盖期是重要的湖冰参数,湖冰覆盖期的延长或者缩短能够直接表 示区域气候变化过程,新疆大部分湖泊湖冰覆盖期表现为缩短趋势,其中分布在新疆中北部的艾比 湖、吉力湖和博斯腾湖等湖泊的湖冰覆盖期缩短较为明显,变化趋势分别为-1.76 da-1、-2.13 da-1 和-0.81 da-1;冰完全覆盖期延长的湖泊有3个,分别为阿牙克库木湖、阿其克库勒湖和鲸鱼湖,变 化趋势分别为3.51 da-1、1.54 da-1和1.37 da-1,这些湖泊均匀分布在昆仑山高原北翼。(3)新疆大 型湖泊湖冰物候变化特征是受其自身条件(湖泊形态因子、湖泊面积等)及气候变化(气温、降水量 等)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研究探讨了气候变化环境下的新疆大型湖泊湖冰物候的冻融 趋势及其变化模式,同时应用不同遥感数据和研究方法识别了湖冰,证实了MODIS数据反演湖冰 物候的可行性。

  • 黄河上游近60 a 径流量与降水量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水文学 提交时间: 2022-08-08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为探究黄河上游径流量与降水量变化特征,基于唐乃亥、下河沿、头道拐3个水文站近60 a的降水量、径流量资料,采用线性倾向趋势检验、Mann-Kendall检验法(M-K趋势检验)、Spearman秩次相关检验、M-K突变检验、Pettitt非参数检验、有序聚类分析、累积距平法、双累积曲线等分析方 法对比研究了黄河上游及上游不同子区域降水量和径流量的变化特征,并讨论了径流量对降水量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黄河上游降水量呈不显著增加趋势,在2003年发生突变,突变前后变化率为4.67%;径流量呈显著减少趋势,突变年份为1986年,突变前后变化率为35.34%。3个子区域年降水量变化趋势分别呈显著增加、不显著增加和显著减少趋势,径流量均呈减少趋势。以唐乃亥以上的Ⅰ区为基准区时,唐乃亥下河沿所在的Ⅱ区降水量因素对径流量的影响达到25.08%,非降水量因素为74.92%,而下河沿头道拐的Ⅲ区,降水量对径流量的影响为32.14%,非降水量因素为67.86%。研究结果对黄河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与科学配置具有参考意义。

  • 气象干旱及其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以甘肃武威市为例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3-28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干旱是甘肃武威市致灾最严重灾害天气。利用甘肃武威市19602019年降水资料和19702019年粮食产量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武威市气象干旱和粮食产量的变化特征以及干旱与粮食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春旱、春末夏初旱、伏旱频数的空间变化比较一致,均为北部荒漠区多于绿洲平原区,绿洲平原区多于南部山区。(2)春旱、夏初旱和伏旱年代频数变化不一致,春旱凉州、民勤呈增加趋势,古浪、天祝及全市呈减少趋势;夏初旱凉州、古浪无变化,民勤、天祝及全市呈减少趋势;伏旱凉州无变化,民勤、古浪呈减少趋势,天祝及全市呈增加趋势;随干旱等级的加重各类干旱频数总体上呈增加趋势。(3)粮食产量(小麦、玉米和总粮食)随年和年代呈显著增加趋势,气象产量的年变化没有明显的规律性,波动性较大;气象产量年代变化呈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趋势。气象产量与各类干旱年代频数基本表现为负相关,气象产量与夏初旱频数的相关性水平显著,与其他干旱相关性均不显著。

  • 河西走廊中东部春季沙尘暴及其典型个例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10-10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河西走廊中东部是我国春季沙尘暴的高发区和重灾区,近 40 a 来共造成经济损失超 15×108 元,近百人死亡。该区春季沙尘暴具有明显的日变化,为了深入分析其时间变化规律,提高预报预 警能力,利用该区 3 个代表站 1961—2019 年沙尘暴地面观测资料及 2019 年 5 月 2 次沙尘暴过程的 气象资料,采用天气学、动力学和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得出该区春季沙尘暴的昼夜时间变化特征 和预报着眼点。结果表明(: 1)河西走廊中东部春季沙尘暴日数近 60 a 呈减少趋势,20 世纪 80 年代 显著减少;各站不同强度沙尘暴昼夜变化明显:白天多且风速较大,20 世纪 80 年代后一般沙尘暴多 于强沙尘暴,高发区均在民勤。(2)沙尘暴过境时各站盛行风向昼夜一致,集中在西北风到偏北风 之间;强沙尘暴最强出现在 00:00—01:00、18:00—19:00,一般沙尘暴最强出现在 08:00—09:00。(3) 进一步对 2019 年 5 月午后和夜间发生的 2 次沙尘暴过程进行对比分析:午后过程风力大、有灾情; 夜间过程强度强、持续时间长。2 次过程虽然中低层形势基本相同,沙尘暴出现在水平螺旋度负值 中心下游及地气温差大值时,但高空 500 hPa 形势不同:午后过程为横槽转竖,气温日较差、风速日 变化大,层结不稳定,有高空风动量下传,且近地面层最大风速出现高度低;夜间过程主要是不稳 定低槽发展和蒙古气旋底部冷锋影响,配合强的垂直上升运动,但垂直风切变小。(4)河西走廊中 东部春季沙尘暴不仅与大型的环流形势有关,还与垂直速度、水平螺旋度、全风速等物理量,以及 地面温湿风日变化、不稳定参数和边界层要素有关。

  • 和田地区沙尘暴时间分布及

    分类: 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 提交时间: 2021-09-14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采用4个气象站1961—2018年的沙尘暴监测资料,分析了和田地区沙尘暴频次和持续时间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并探讨了沙尘暴长时间变化原因。结果表明:(1)和田地区年平均沙尘暴日数20.4 d,是我国沙尘暴最多的地区之一。(2)和田地区在春夏季沙尘暴频次最多,峰值在5月;冬季12月的沙尘暴过程持续时间最长,夏季6月的持续时间最短;持续时间在1~30 min的沙尘暴频率最多。(3)和田地区24 h都有可能出现沙尘暴,在18:00—23:00出现沙尘暴频次最多,后半夜至上午开始的沙尘暴持续时间最长。(4)和田地区在16个风向方位都会出现沙尘暴,来自西方路径沙尘暴的风速和频率大(多)于其余路径沙尘暴。(5)在和田地区,最大风速达3.0 m·s-1就可能会引发沙尘暴,有87.5%的沙尘暴发生时极大风速未达到大风标准。(6)近58 a来,和田地区的年沙尘暴日数显著减少,年大风日数和最大风速也显著减少;沙尘暴频次20世纪60年代最多,从90年代开始明显减少,沙尘暴过程持续时间20世纪70—80年代最长,从21世纪00年代开始明显缩短。

  • 黄土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砂质壤土地表CO2通量——以清凉寺沟流域为例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8-12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利用LI-8100A土壤碳通量自动测量系统对晋西北黄土丘陵沟壑区清凉寺沟流域地表土壤CO2通量进行测量,探讨了CO2通量时空变化特征、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CO2通量特征以及环境因子对CO2通量的影响,对于晋西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地区地表土壤CO2通量的研究进行补充。结果表明:(1)CO2通量在生长季呈现单峰变化,于日出前后达单日最低值,在16:00—22:00达到单日最高值;在非生长季则呈现不规律变化。(2)农耕地的CO2通量相较于荒草地以及枣林地的CO2通量要低;不同季节的CO2通量关系为8月CO2通量最大,5月CO2通量次之,11月CO2通量最低。(3)地表土壤CO2通量与光合有效辐射、大气温度、土壤温度、土壤含水率、土壤有机质、土壤质地等因素密切相关,通过科学的土地利用方式可有效提高土壤的固碳能力。

  • 新疆塔城地区极端气温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 提交时间: 2021-04-13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利用塔城地区 7 个国家气象观测站 1961—2018 年逐日气温资料,选用国际通用的 10 个极 端气温指数,分析塔城地区极端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塔城地区极端 气温指数暖化趋势明显,最低气温极低值以 0.97 ℃·(10a)-1 的倾向率显著升高,最高气温极高值以 0.09 ℃·(10a)-1 的倾向率不显著升高;冷昼、冷夜、霜冻、冰冻日数分别以 1.75、5.24、4.07、1.84 d· (10a)-1 的趋势减少,暖昼、暖夜、夏季、热夜日数分别以 1.79、5.89、2.18、2.08 d·(10a)-1 的趋势显著增 加;选取的 10 个极端气温指数未来变化趋势均与过去 58 a 趋势相同,且持续性较强。(2)冷指数与 暖指数变幅表现出明显的不对称性,最低气温极低值变幅大于最高气温极高值,夜指数的变幅大 于昼指数;大部分极端气温指数表现为地区北部的变暖幅度大于地区南部。(3)最低气温极低值、 冷昼、冷夜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发生暖突变;暖昼、暖夜、夏季、热夜、霜冻在 90 年代中期发生暖突 变。(4)整体上来看,大气环流变化对冷指数的影响高于暖指数,其中冷昼、冷夜、霜冻、冰冻日数与 冬季北半球、亚洲极涡面积指数正相关,与太平洋、北美、大西洋欧洲区极涡面积及欧亚、亚洲经向 环流指数正相关,与欧亚、亚洲纬向环流、西藏高原指数负相关;暖昼、暖夜、夏季、热夜日数与夏季 北半球、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及西藏高原指数正相关。(5)冷、暖指数受大西洋、热带太平洋地 区海表温度变化的影响存在差异;夜指数比昼指数对海表温度的响应更明显。

  • 基于径流还现的洮河流域径流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3-03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河川径流还现计算是准确反映区域水资源状况的基础,同时也是水资源规划和决策的重 要依据。选取甘肃省洮河流域李家村、红旗 2 个代表水文站长系列径流资料作为基础数据,在还原 计算的础上,对洮河流域径流进行还现计算,同时对径流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56— 2016 年洮河流域李家村、红旗多年平均实测径流量分别为 39.52×108 m3、44.66×108 m3,还原后多年 平均天然径流量分别为 39.69×108 m3、46.11×108 m3,多年平均还原水量分别为 0.17×108 m3、1.45×108 m3,2 站消耗水量主要用于农业灌溉;2 站天然径流突变趋势基本一致,突变点均为 1990 年;李家 村、红旗站径流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修正还现后分别为 31.76×108 m3、38.77×108 m3,减少径流量分 别为 7.93×108 m3、7.04×108 m3,分别减少 20%、15%;还现后李家村站年径流呈现略微增加趋势,而红 旗站年径流量呈现略微减小趋势;径流量呈现 20 世纪 50 年代和 70 年代—21 世纪 00 年代低于多年 平均值,21 世纪 10 年代高于平均值和不同丰、平、枯状态的年代际特证。研究结果为流域水资源调 查评价提供基础支撑,对促进流域水资源高效利用和优化配置,指导区域水资源综合管理与社会 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 疏勒河干流径流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水文学 提交时间: 2020-06-12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通过对流域径流变化特征研究,为水资源高效管理、科学调配和综合利用提供参考依据。选取疏勒河干流昌马堡、潘家庄和双塔堡水库站多年实测月、年天然径流作为数据资料,利用线性倾向、Mann-Kendall等方法,研究了干流径流量年、年内、年际、季节变化和突变特征。结果表明:1956—2016年干流年径流呈现昌马堡站(1.075×108 m3•(10a)-1)>双塔堡水库站(0.253×108 m3•(10a)-1)>潘家庄站(0.126×108 m3•(10a)-1)的线性倾向率,且呈现增加变化趋势;径流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径流主要集中于5~9月份,占年径流量的50%以上;径流年际变化均低于和高于多年平均值分别在70—90年代和21世纪00—01年代;径流不同站点和不同年代平均径流距平呈现差异性季节变化特征,夏季径流量增加对各站点年径流量影响最大;径流突变时间和特征因不同站点呈现不同变化特征,3个水文站突变点分别为1998年、2012年和2006年。研究结果对促进区域水资源综合管理与科学调配,指导区域中长期水资源综合规划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实际参考借鉴意义。

  • 近年来的黄土高原耕地时空变化与口粮安全耕地数量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0-01-06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基于遥感调查数据集定量分析了1990—2015年中国黄土高原地区耕地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口粮绝对安全最小耕地保障面积的数量变化。结果表明:黄土高原耕地面积从1990年的192 529.65 km2至2015年的182 688.50 km2,净减少了9 841.14 km2,幅度达5.11%,其中2000—2010年的减幅最大,净减少8 483.00 km2;较大的耕地动态变化图斑主要分布于中部和西部区域,细碎的变化图斑广泛分布;耕地地类转出面积(31 875.82 km2)大于转入面积(21 815.25 km2),耕地面积的增加主要由草地和林地转化而来,主要分布在灌溉农业区和东南部平原区,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草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中部沟壑区的雨养农业区。此外,该时期耕地转化为建筑用地和交通用地等人工表面的面积逐渐增加,主要分布在东南部低海拔平原地区;黄土高原口粮绝对安全所需最小耕地保障面积呈明显减少特征(从1990年的70 913.37 km2下降到2015年的33 981.64 km2),占该区耕地总面积比例呈明显缩减态势(从1990年的36.83%缩减到2015年的18.60%),目前耕地总量的净减少未对口粮绝对安全的耕地保障数量造成大的影响。

  • 基于ITPCAS再分析资料中国近地面风速时空

    分类: 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 提交时间: 2020-01-02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准确分析中国近地面风速时空变化规律对区域气候变化、蒸散发的估算、雾霾预报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1979-2015年ITPCAS再分析资料的近地面风速(10 m)与中国110个气象站点的风速资料,分析该数据集在中国区域的适用性,并对2011-2012年风速数据进行修正,分析该区域近地面风速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ITPCAS再分析数据集风速资料基本满足应用要求,但部分数据需修正。修正后的风速数据模拟精度得到较大提高,具有较好地应用前景,特别是在西北高寒、干旱地区;(2)1979-2015年中国62.12%的区域风速为下降趋势,全国平均风速每10a变化速率为-0.073 m s-1,其中东南诸河流域每10a变化速率最大(-0.202 m s-1);(3)除珠江流域外,其他各流域风速均呈下降趋势;中国各月平均风速呈单峰型,最大值出现在4月,最小值出现在12月;(4)年平均风速变化主要表现在3~6月份下降速率最大,风速变化趋势在各个流域、各月份将保持趋势不变。

  • 1981—2011年川南山区地温和气温的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19-11-15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利用气象站点1981—2011年逐日0 cm土壤温度和气温数据,运用基本统计、线性回归、累积距平和信噪比分析了川南山区6个分区地温和气温的空间分布、变化趋势以及突变特征,分析并对比了地温和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川南山区年均地、气温变化范围分别在15.6~20.5 ℃和12.2~17.2 ℃之间,呈现出北低南高、高山低河谷高的空间分布格局。31 a来6个分区的年均地、气温均有显著上升趋势,但季节变化差异明显,冬季地、气温的增温率高于夏季。从不同区域来看,高山地带(Ⅵ区)的年、季增温趋势最为显著,是其他区域的2~6倍,且地、气温在1990年左右发生突变;河谷地带(Ⅱ区)的年、季温度变化最小且未发生突变。各区地温和气温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但也存在非对称增温现象。山地(Ⅲ、Ⅴ、Ⅵ区)的年均、季均地温和河谷(Ⅰ区)的春季地温增温比气温更加强烈,故地气温差出现显著上升趋势,甚至发生突变。

  • 荒漠-绿洲过渡带土壤温度变化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球科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19-09-10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根据中国科学院临泽内陆河流域站2004—2014年的土壤温度与气象要素数据,分析了河西走廊中部荒漠-绿洲过渡带土壤温度年内和年际变化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土壤温度日变化与月变化大致呈正弦曲线,各层土壤最高、最低温度出现的时间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逐渐推迟;年均土壤温度总体上随着土壤深度的加深先减小后增加;气温是与土壤温度变化相关性最强的气象要素;同时,明确了该区3个特征差异明显的土壤温度层次:0~20 cm土壤温度活跃层,40 cm土壤温度过渡层和60~100 cm土壤温度稳定层,与其他地区结果有所差异。最后,利用相关性分析、多元逐步线性回归方法建立了气象指标与各层土壤温度之间经验预报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