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雅鲁藏布江山南宽谷流域构建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27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山南宽谷流域是雅鲁藏布江主要宽谷之一,特殊的地理环境致使该流域既是严重的土地沙化生态脆弱区,也是重要的沿江经济发展带,构建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可为未来生态功能提升与经济发展提供依据参考。以山南宽谷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敏感性评价,识别出生态源地,利用最小累积阻力值确定了生态安全区并识别生态廊道,构建山南宽谷流域2020年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1) 山南宽谷流域生态源地面积为1089.68 km2,主要分布于贡嘎县、扎囊县和乃东区内的草场和林区。(2) 在山南宽谷流域内建立了高、较高、中等、较低、低水平生态安全区,分别占流域总面积的24.74%、51.24%、10.31%、5.43%、8.28%,不同生态安全区应采取不同的措施以保证生态环境的安全。(3) 识别出总长4720.08 km的105条生态廊道,与生态源地、生源点和生态安全区共同构成山南宽谷流域生态安全格局。(4) 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建议山南宽谷流域南岸进行适度产业开发,北岸以生态保护为主,并提出构建一地一场两区四园的发展格局。

  • 六盘山区国土空间构建与分区优化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8-26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是保障人类福祉和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具体举措,选取具有重要生态地位和屏障作用的宁夏六盘山区,将InVEST模型生态服务评价优势和Circuitscape电路理论景观模型廊道识别优势充分结合,采用源地廊道节点的研究范式开展六盘山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和生态修复分区。结果表明:六盘山区共有生态源地75个,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1.8%,呈现山系格局、县域拓展特征;关键生态廊道47处,总长度211.6 km,需要优先保护修复的夹点和障碍点分别为547处和217处,面积分别为626.9km2和893.9 km2;生态屏障带面积占比17.4%,需要实施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保育区、修复提升区和控制调节区的面积占比分别为6.5%、38.2%和37.9%,需要加强生态监测和实施差异化修复措施,科学划定三区三线和全面协调发展保护关系。研究结果可为六盘山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政策制定及工程布局提供参考。

  • 基于多时相遥感数据的乌鲁木齐市构建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8-0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可促进区域生态发展,对于生态脆弱区的环境改善显得尤为重要。以乌鲁木齐市2000、2010年和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通过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评价识别了生态源地,借助最小累积阻力(MCR)模型提取了生态廊道,利用电路理论确定了生态夹点,最终采用阻力阈值法构建了生态安全空间并明确了高警戒修复区。结果表明:(1) 近20 a,生态源地面积呈增加趋势,共计445.63 km2,占比增加3.19%,新增生态源地主要分布于研究区西南和东部的乌鲁木齐县和达坂城区。(2) 识别3期生态廊道总数分别为27条、30条和40条,总长度分别为870.42 km、1115.83 km和1277.12 km。(3) 近20 a,研究区5个等级生态安全空间分布具有不均衡性。高生态安全空间集中分布于研究区东北部和西南部,较高生态安全空间集中分布于高生态安全空间外围,且相对集中于中部,二者空间分布呈持续扩张趋势。中等生态安全的空间分布呈西北东南走向条带状,较低态安全空间集中分布于研究区西北部及东南部,低生态安全空间则主要集中分布于北部,且在南部有较少分布,三者空间分布皆呈不断减少趋势。(4) 研究区生态夹点7个,高警戒修复区188.17 km2,修复后最大累积电流由值4.75 A降至3.82 A。

  • 银川市景观生态风险评价与优化构建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2-10-2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银川市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已成为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亟需优化区域 生态安全格局。以银川市为研究区,综合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分析了银川市 景观生态风险的时空分异特征,构建了生态安全格局并提出了生态安全保护策略。结果表明:(1) 银川市景观生态风险整体呈中北部高、南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2000、2010年和2020年的景观生态 风险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2155、0.2145和0.2130,生态风险整体呈下降趋势,生态风险等级总体由 高等级向低等级转移。(2)共识别优化银川市生态廊道22条,生态节点52个,生态廊道累计长度约 511.23 km,大致呈北西东南方向网状分布,北部稀疏、南部密集。6条关键廊道贯穿南北,沿贺 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河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带分布,形成了三纵的空间格局分 布特征。(3)银川市优化后的生态安全格局由819.56 km2的生态源地、22条生态廊道和52个生态节 点构成,并提出了针对生态源地、廊道和节点的生态安全保护策略,以期为银川市景观生态风险评 价和生态安全水平的提升提供理论参考和依据。

  • 生态重要性视角下东北林区县域研究 ——以呼伦贝尔市阿荣旗为例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2-10-2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县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对于保障我国生态安全、优化县域生态空间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基 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结果,利用景观形态空间格局分析 (MSPA)模型识别生态核心区作为生态源地,基于生态阻力因子与生态威胁因子构建阻力栅格,运 用电路理论识别生态廊道、夹点以及改善区,构建阿荣旗综合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1)阿荣 旗生态极重要区面积4181.66 km2,占全旗面积的37.80%,生态重要区面积2174.50 km2,占全旗面 积的19.80%,阿荣旗整体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较高。(2)生态源地共有33 块,占地面积 1141.00 km2,主要分布于旗域北部区域,其中乔木林地是生态源地主要用地类型。(3)构建生态廊 道共73条,其中关键廊道62条,潜在廊道11条,总面积为1884.80 km2,生态廊道网络化结构完整, 呈北密南疏分布状态。(4)共识别夹点区面积71.25 km2,提取重要夹点38个,一级改善区面积 176.65 km2,主要分布于旗域南部;二级改善区面积887.12 km2,主要分布于旗域南部与西北部。对 各景观生态要素进行总体规划,宏观上形成一屏两区,一网多点的生态安全格局,为国土空间格 局优化提供了现实路径和科学指引。

  • 吉林省西部构建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12-14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构建生态安全格局能有效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尤其是对生态脆弱区环境改善极为重要。以 吉林省西部为研究区,通过生物多样性服务价值、水资源安全、土壤保持、生态需求等 4 项指标识别 生态源地;利用电路理论,结合 Linkage Mapper 工具和 Circuitscape 软件识别生态廊道、夹点区、改善 区,构建吉林省西部的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1)识别 18 块生态源地,占研究区面积 8.57%,主 要分布在现有保护区周边的湿地。(2)构建 38 条关键廊道和 7 条潜在廊道,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部 地区,夹点区相对集中于西南部和东部,改善区中建筑用地和盐碱地相对较多。(3)在构建生态源地、廊道、夹点、改善区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基础上,提出了“一带、两轴、五区、五组团”生态安全格局保护策略。对保障吉林省西部区域安全及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 新疆阿克苏河流域生态承载力监测及安全格局构建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10-10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阿克苏河流域作为西北干旱区内陆河,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研究其生态安全格局对优化区 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推动生产生活方式向绿色转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战略 意义。基于研究区本底特征,运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法(SPCA)对阿克苏河流域 1980—2018 年生态 承载力时空演变进行评估监测,利用最小累积阻力(MCR)模型提取生态廊道及生态节点,构建生 态安全格局。研究表明:(1)阿克苏河流域生态承载力空间差异明显,以中等承载为主,生态承载 优势区呈现由中东部向西部转移趋势。(2)阿克苏河流域生态承载力呈增长趋势。近 40 a 阿克苏 河流域整体生态承载力呈上升趋势,强承载区面积不断增加,弱承载区面积呈现波动下降趋势,表 明流域环境有所改善。(3)生态源地占整体面积较少,分布较为集中。根据生态承载力评估结果, 提取生态源地 23465.21 km2,约占研究区面积的 35.61%。生态源地集中分布于流域中部地区,北部 高山地区与西南部盆地、沙漠地区分布较少。(4)利用 MCR 模型及遥感影像,将阿克苏河流域划分 为 16 个生态安全格局分区,提取生态廊道 67 条,识别生态节点 71 处,并结合生态承载力评估结果, 对流域生态空间结构提出优化建议。

  • 基于 MCR 模型的卡拉麦里地区变化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10-10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在开发活动中导致的植被破坏、水源污染、土壤污染等生态环境问 题日益突出,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和保障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急需解决的 问题。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对 1990—2019 年卡拉麦里地区的生态安全格局变化规律进 行分析,并结合元胞自动机-马尔可夫模型(CA-Markov)对 2025 年本地区的生态安全格局进行预 测。结果表明:(1)将卡拉麦里地区的生态安全格局分为安全区、低安全区及不安全区,安全区的 面积在 2010—2015 年萎缩至 3237.31 km2,主要转化为低安全区及不安全区,这一时期的人类活动 严重影响到了本区的生态环境。(2)2019 年,安全区面积为 6265.91 km2,低安全区及不安全区基本 恢复为自然状态,生态治理工作取得良好效果。(3)预测可知,2025 年卡拉麦里地区景观格局变化 不大,仍以草地、未利用地为主。生态安全区面积 6421.88 km2,低安全区及不安全区面积有继续下 降趋势。(4)在卡山保护区中部的交通路线附近形成了一条带状低安全区,将成为今后保护区生态 监测与保护的重点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