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土丘陵沟壑区农村居民点发展类型识别 ——以吴起县为例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4-07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利用最小累积阻力(Minimal cumulative resistance,MCR)模型,从生态和建设2个角度出发,确定居民点布局适宜性,辅以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居民点空间网络关系,从居民点整体适宜性和个体重要性出发,识别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的居民点发展类型。结果表明:(1)地形和交通条件为决定黄土丘陵沟壑区居民点空间布局的关键约束力,居民点集聚程度整体不高,以带状分布为主,散中有聚。(2)适宜性分区结果表现出整体集聚、部分分散的特征,位于适宜建设区内的农村居民点占62.83%,部分居民点分布影响区域生态稳定性。(3)现有居民点网络结构不均匀,需培育发展潜力较大的村庄节点,促进村镇地区均衡发展。(4)基于适宜性及网络分析结果,划分直接城镇类优先发展类有条件发展类限制扩张类4种类型并提出相应的发展重点。研究结果可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农村居民点合理规划和发展提供参考。

  • 基于景观生态安全的神木市生态廊道识别与优化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8-12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以优化生态格局为出发点,对神木市景观生态安全进行评价。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自然断点法、MCR(Mini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MCR)模型,获取神木市生态安全格局的分布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取生态源地,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生态廊道以优化生态景观格局。结果表明:神木市景观生态安全状况分为5级,1级区域多位于西北部,少部分分布在东南部及北部边缘地区,2级、3级区域在全域呈碎片化相间分布,4级、5级区域分别受人类活动和自然条件影响,在中部建设用地区成集中连片分布,东南部沟壑纵横区成碎片化分布;神木市生态廊道共121条,其中有19.08%的生态廊道独立存在,43.51%的生态廊道未与主要生态廊道群相连;设计新增生态廊道10条,总长76.69 km。通过新增生态廊道,完善生态廊道网络,加强独立生态廊道与生态源地的联系,对优化神木市景观生态环境,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