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手机定位数据的西宁市老年人公园绿地预测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11-13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预测并分析老年人公园绿地资源可获取性对提高老年人生活品质、有效应对我国老龄化社会带来的有关挑战具有重要意义。为使城市公园绿地的分布更具适老性,基于西宁市带有年龄标识信息的手机位置数据,识别并预测老年人口的空间分布,运用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对老年人公园绿地可达性进行研究及预测。结果表明:(1) 20182028年老年人数显著增加,且老年人数变化量呈现中心城区及远郊区较低、近郊区高的环状分布特征。(2) 10 a间,老年人公园绿地可达性的空间分布总体格局未发生显著变化,但可达性水平总体下降。(3) 20182028年老年人公园绿地可达性相对变化量较大,步行和公交30 min条件下,约87%的空间单元的公园绿地可达性降低超过70%。研究结果补充了高空间精度下城市老年人公园绿地可达性研究的不足,提供了面向老龄化发展需求的城市未来公园绿地规划建议。

  • 中国西北五省乡村旅游重点村时空分布格局与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8-0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乡村旅游重点村是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厘清其空间分布格局和可达性,对优化乡村旅游供给、乡村旅游业态布局以及促进全面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以中国西北五省2019、2020年和2021年对应的55个、179个和212个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对象,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法探究了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格局特征,采用栅格成本加权距离法对综合交通网络、地形因子影响的空间可达性差异进行可视化呈现。结果表明:(1) 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异质性突出,各省(自治区)、市均衡性呈现好转趋势,空间集聚范围不断扩大。(2) 乡村旅游重点村形成了以各省会城市为中心的点状-环状演变趋势。(3) 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热点区由石嘴山市-陇南市南北贯穿带向东西方向辐射扩散。(4) 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可达性整体水平不高,整体看东部高、西部低,局部看北疆强、南疆弱,并且受交通网络及地形影响较大,具有显著的交通指向性。(5) 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可达性耦合性高。

  • 内蒙古红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及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6-28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厘清红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明晰其空间可达性是旅游规划制定精品红色旅游线路的前提基础。利用核密度、地理集中指数等方法揭示了内蒙古红色旅游景点空间分布特征,基于高德地图路径规划功能实时获取道路交通状况,构建了红色景点空间可达性测度模型,采用地理探测器阐明了可达性差异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内蒙古红色旅游景点空间分布呈大分散、小集聚现象,以呼和浩特市和兴安盟为核心区域核密度值较高,尤以呼和浩特市周边显著。各盟市红色旅游资源类型特色鲜明,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类型较为齐全,但分布均衡性较差。(2)内蒙古红色旅游景点间通行时间成本较高,平均通行时间256.229 min,可达性较差,且内部差异较大,极差值约274.1 min。可达性系数值域范围为0.752~1.816,其空间格局呈中心-外围圈层状逐渐递减特征,呼伦贝尔市和阿拉善盟地区成为可达性边缘洼地。(3)景点区域位置、景点核密度因子对可达性差异解释力最强,且两因子交互作用解释力最大。任意两因子对可达性分异的交互作用均 为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关系,不存在独立或减弱关系。

  • 高速铁路背景下西北地区铁路与空间相互作用格 局变化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8-02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西北地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境内外重要结合点。通过考虑各城市铁路交通流的异 质性,以西北各市(州)主要城市为研究单元,重要高铁线路开通时间为断面,以 2011、2015 年和 2019 年为时间节点,利用列车频次可达性测度方法与标准引力模型,采用列车频次加权平均旅行时间以及经济联系总量和经济联系强度等指标,对其铁路可达性及城市空间相互作用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1)铁路可达性及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整体上提升明显,高铁沿线更为显著,受列车频 次的影响较大。(2)全区铁路可达性总体上东西梯度差异显著,向西北方向逐渐递减。各省(自治 区)局部表现为以省会城市为中心,以铁路枢纽城市为次中心的圈层结构。(3)全区空间相互作用由传统的“极核式”转变为以枢纽城市为节点,以陇海线、宝兰线、兰新线等主干铁路为轴线纵向延伸的“点轴式”,进而初步形成一定的“网络式”格局。各省(自治区)内部“区域中心城市—外围城 市—边缘城市”经济联系总量梯度结构明显。深入剖析地区可达性及经济联系分布格局,建议应 该进一步加强铁路建设,尤其是扩大边缘地区铁路网覆盖面,统筹东西梯度发展,非高铁沿线城市 需要加强与沿线城市的交通接驳建设,积极主动融入高铁网络。

  • 基于最优供需分配的公共设施空间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1-19

    摘要: 空间可达性是衡量公共服务设施公平性的重要指标,在医疗、教育、休闲等公共服务的布局规划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现有可达性模型难以充分反映服务供需关系,计算指标也缺乏物理意义。本文提出新的可达性计算方法取代现有方法。该方法基于最优供需分配模型,将设施服务分配给需求者,根据分配结果计算空间可达性指标。给定服务设施与需求的空间分布,以最小化旅行成本为目标,顾及设施服务能力,采用经典的运输问题模型确定最优的服务供需分配方案,进而度量服务的空间可达性。以郑州市某区社区卫生服务为例,求解 25个中心与1333个居住小区的最优服务配置。使用最优配置结果确定每个设施的服务范围、每个居住小区使用服务的旅行时间,以及特定时间阈值的服务覆盖比率。与流行的两步移动搜索法相比,新方法的计算指标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本文提出的可达性评价方法无需参数,计算高效,结果易于解释,在公共服务评价及设施布局规划方面具有应用潜力。

  • 兰新高铁沿线县域时空收敛 效应与经济潜力特征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0-06-12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运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等时圈、经济潜力和空间变差函数等方法和模型,综合分析了兰新高铁运营前后沿线县域可达性时空收敛效应和经济潜力特征变化。结果表明:兰新高铁开通运营后,(1)沿线91个县域单元加权平均旅行时间缩短33.46%,呈现“核心-边缘”结构,中小县域的可达性优化作用总体上强于核心城市。(2)高铁站点城市及中心城市可达性提升存在明显的“节点效应”和“廊道效应”。高铁站点及其附近地区的可达性收益最多,时空收敛在一定程度上服从地理距离衰减规律。(3)区域经济潜力整体呈均衡化发展,激发沿线城镇经济发展潜能,经济潜力演变等级性和层次性特征愈加显著。

  • 30a青海省公路及县域经济联系格局演化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18-11-14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采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引力模型与克里金插值、XY to line、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分级符号等GIS分析方法,以1986年、1995年、2004年、2016年为时间断面,分析了青海省公路网络中43个主要节点城镇的可达性及县域经济联系格局的演化规律,结论为:1986—2016年,青海省公路网络等可达性线呈现不规则的半环状分布,影响因素主要有位置、交通、经济及其时间距离等,可达性插值表现为交通主干道指向性;青海省公路网络可达性水平均有提升,可达性值的变化呈现相似性与差异性并存的特点;1986—2016年,青海省经济联系强度与对外经济联系总量均呈现增长态势,尤其经济联系总量增长愈来愈快;前五等级的经济联系强度与前三经济联系总量的县域基本集中于西宁、海东地区,体现出青海省典型的“单核”城市空间结构,省会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经济联系强度、经济联系总量与可达性均呈现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