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黄河流域城市创新能力测度及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5-20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创新在全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占据核心地位,城市是创新活动开展的主体区域,科学测度城市创新能力对于提升城市竞争力及制定创新战略具有重要价值。以黄河流经区域中的48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从人才培养能力、科技研发能力、经济支撑能力和环境服务能力4个维度构建了城市创新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Jenks Natural Breaks分类法、基尼系数、Moran’s I 等数据分析方法,测度了黄河流域城市创新能力,分析了黄河流域城市创新水平的空间分异及主要障碍因素。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整体创新能力不高,少数高值城市与其余城市之间得分差距显著,创新能力呈现上、中、下游阶梯式递增趋势。(2)以朔州—陇南为线,城市创新能力呈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状态,且各维度的空间分布与总创新能力趋于一致。(3)黄河流域城市创新能力分布处于较不均衡状态,空间集聚特征表现为正向的空间关联,主要属于低值集聚的空间模式。(4)科技研发能力与人才培养能力对黄河流域城市创新能力的提高影响程度较大,其中有效发明数是各城市共同的障碍指标。

  • 国家沙漠(石漠)公园格局与影响因素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3-15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的125处国家沙漠(石漠)公园名录数据,综合采用空间分析、地理探测器和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探测国家沙漠(石漠)公园的空间分异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国家沙漠(石漠)公园在区域上“北多南少”,建设时序上“先北后南”。(2)国家沙漠(石漠)公园的最邻近指数为0.537,呈显著集聚分布特征,但集聚尺度和集聚规模差异显著。(3)国家沙漠(石漠)公园空间上呈现“南疏北密、双核一带”的格局,空间分异特征显著。(4)国家沙漠(石漠)公园空间分异的自然地理因素比人文因素的解释力更强,自然地理与人文交互作用效果显著强于各自内部交互作用。(5)6个最佳作用因子对国家沙漠(石漠)公园空间分异的作用强度自东南向西北呈现正效应不断提高、负效应持续下降的变化趋势,西北地区受自然地理和人文的作用力最强。

  • 中国省域旅游效率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1-07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中国旅游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明晰旅游效率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力对于提高旅游效率,推动区域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测评了20092019年31个省域(不含港澳台)的旅游业发展效率,采用空间自相关、冷热点分析和回归模型对中国省级单元旅游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开展了分析。结果表明:(1)20092019年中国旅游业效率整体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各项效率水平在空间分布上差异明显,空间集聚特征逐渐强化,旅游增长方式正由粗放型向集约化发展转型。(2)中国省域旅游业发展效率存在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旅游业发展效率的平均综合效率、平均纯技术效率与平均规模效率在局部空间上呈 现南热北冷的空间格局。(3)旅游业综合效率受旅游资源质量的正向驱动作用最强,纯技术效率主要受交通可达性的正向影响,而旅游业发展质量是规模效率的主要正向影响因素。(4)丰富旅游产品业态、健全区域旅游合作机制、优化旅游产业结构等是提升中国省域旅游业发展效率的重要途径。研究结果可为制定区域旅游协同发展战略和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范式。

  • 基于扩展生态位理论的居住研究——以兰州市为例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19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为了从生态位角度系统研究居住空间的分异状况,基于扩展生态位理论构建了居住生态位评价模型,实证分析了西北内陆中心城市兰州市主城区的居住空间分异。结果表明:(1) 居住空间生态位呈现出以中心繁华城区为核心的高生态位,向外围圈层或扇形逐次递减的分布趋势;居住势既反映了区位的集聚和扩散功能,也体现了区位的过滤和排斥功能;居住态的空间分异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居住空间的分异状况,也能体现不同社会经济属性群体在空间上形成的相对地位和空间格局。(2) 居住势、居住态和居住生态位较好的街道往往占据城市的优势区位且历史文化悠久、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健全、自然人文环境等都较好,特别是有高等学府、科研院所等单位坐落其中,居民的文化程度和收入水平都相对较高;而居住势、居住态和居住生态位较差的街道往往位于城区边缘,区位条件较差、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薄弱、地形起伏较大且交通不便、自然人文环境等相对较差,居民大都以农转非、棚改户、低保户等低收入群体为主且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最后,提出了调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政策建议。研究结果在丰富居住空间分异理论和研究案例的同时,对西北内陆中心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粮食单产视角下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粮食安全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6-28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粮食安全和粮食单产的重要性出发,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揭示带内粮食单产的空间分异及演化特征,作为划分农牧业发展地域的依据,进而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揭示控制单产分异的主导因子及其交互作用,藉此探讨提高带内粮食单产、保障粮食安全的对策。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带内粮食单产呈现相对稳定的集聚分布态势,自然环境分异大势是其基础性控制因素,社会生产条件及其耦合水平则强化了粮食单产的空间分异特征。(2)单产热点区主要集中在带内东北部平原地区和西南部河湟谷地,冷点区分布在中部水土流失区和丘陵地区,次热和次冷点区则围绕热、冷点形成圈层结构;依据该格局可将热点区划分为宜农区,将次热和次冷区划分为农牧耦合区,将冷点区划分为生态修复区,以因地制宜地促进带内农牧业协调发展。(3)20002020年带内粮食单产的增长模式从以劳动力为主导转变为以现代农业技术为主导,但出现了劳动力与耕地、现代农业技术之间过度解耦,以及各种现代农业技术之间的耦合性不足等问题,因而提出了以人-地-技耦合发展促进粮食单产健康增长、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建议。

  • “三生”空间视角下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分异 机制的地理探测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5-17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基于土地三生功能视角,采用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测度20002020年西北地区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并且综合运用热点分析工具、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讨生态环境质量的演变特征与分异机制。结果表明:(1)西北地区三生空间地域分异显著;三生空间结构演化呈生产、生活空间增加,生态空间缩减的变化趋势。(2)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从2000年的0.22720升至2010年的0.22724后降至2020年的0.22699,生态环境质量整体保持相对稳定。(3)生态环境质量空间上呈东南较高、西北次之,中部较低的格局特征,生态环境质量格局演化的冷、热点区主要聚集于东南和西北部,与区域内人口、产业的空间分布具有趋同性。(4)生态用地结构、归一化植被指数和人类活动是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自然因子内部以及自然因子与社会经济因子的交互协同作用共同影响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异效果。

  • 高质量发展阶段旅游业发展水平成因探测 ——基于因素分解的黄河流域实证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4-07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立足旅游业发展影响因素的阶段性变化,构建了高质量发展阶段旅游业发展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并采用地理探测器、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探讨了2019年黄河流域旅游业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成因。结果表明:(1)新发展阶段,区域旅游业发展既受到传统因素的影响,又受到新发展理念等新因素的影响,二者共同组成了高质量发展阶段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体系。(2)黄河流域旅游业发展水平呈现由下游向上游逐级递减的空间分异格局,上中游地区内部差异较大,下游地区较小,上中下游之间存在比较显著的供需不匹配现象。(3)在单一维度和综合维度上,各因素对旅游业发展均有显著的影响,但新因素强于传统因素,各因子的影响力排序具有一致性,旅游业发展受因子间协同作用影响更大。(4)传统因素中消费水平、交通条件和旅游资源禀赋,新因素中创新能力和绿色生产对旅游业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影响,但其异质性空间效应各不相同。

  • 西北内陆中心城市物流企业及区位选择 ——以兰州市为例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2-10-2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城市物流企业的空间分布决定物流空间格局、影响城市综合资源和生产空间的合理配置。 以西北内陆中心城市兰州市为案例区,基于微观物流企业数据并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刻画了兰 州市物流企业的空间分布及类型分异特征,进一步通过负二项回归模型探究了其区位选择的影响 因素。结果表明:(1)兰州市物流企业空间分布不均衡特征显著,总体呈现出中心为主、远郊和近 郊为辅,且沿城市交通主干道呈寄生状分布的分异格局,具体可归纳为多中心极化、中心极 化、多中心外扩、中心外扩、整体极化与局部外扩并存5种空间组织形态。(2)物流企业 呈现出两心两翼四组团的空间集聚特征,就不同类型而言,运输型和综合型物流企业呈现出地 域均衡化,类型多元化集聚特征,货代型、快递型及仓储型物流企业则呈现出片区集聚化,类型 集群化集聚特征。(3)物流企业空间分异格局与类型分异特征受交通条件、集聚因素、政府政策、 土地价格和城乡差异等多元因素影响,其中交通条件、集聚因素以及政府政策对行业整体在区位 选择中的影响最为显著。(4)从企业类型来看,货代型、综合型物流企业的区位选择受集聚因素影 响最为显著;快递型、运输型物流企业则较为关注交通条件;仓储型物流企业对政府政策更为敏 感。研究结果在丰富城市物流企业区位理论和研究案例的同时,对我国西北内陆中心城市物流企 业空间布局优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陕西省五级流域降水致洪特征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水文学 提交时间: 2021-12-14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全球变暖引发的极端气候事件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一直备受瞩目。以纬向地带性较明 显的陕西省为研究对象,利用水文、气象、人口(POP)、国民生产总值(GDP)空间分布数据以及基础 地理信息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法、三参数幂函数法、K-S 检验及空间分析等方法,结合《陕西省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分析系统》探究了该地区五级流域的降水致洪的空间分异及承载体暴露特征,并研 究分析不同降水情景下各五级流域致洪重现期分布情况。结果表明:(1)陕西省在大雨情景时,洪 水的分布特征呈现出南少北多的状态;在暴雨情景下洪水的分布呈现出中部与西南部较轻。(2)重 现期临界面雨量的等值区域分布趋近于等高线分布,且等值线极值呈现上升趋势。(3)不同重现期 承载体暴露度在中低风险区呈下降趋势,在高风险和极高风险区呈上升趋势,10 a 一遇重现期暴露 量呈现先快后慢的上升特征,100 a 一遇重现期呈现先慢后快的上升趋势。本文基于陕西省五级流域,依据地理空间分析并结合灾害系统的结构体系,为分析降水致洪的空间分异规律提供了新的探索,对陕西省防灾减灾及流域治理工作提供决策支撑。

  • 基于地理探测器分析青藏高原降水δ18O特征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9-14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地理探测器是研究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异性,并且定量分析其驱动因子的一种统计方法。利用地理探测器方法对青藏高原24个站点的降水δ18O年均值进行了分析,该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青藏高原降水δ18O年均值的空间分异性,得出纬度、海拔、经度和降水量对青藏高原降水δ18O年均值空间分异的解释力分别为0.82、0.71、0.57和0.49,温度对青藏高原降水δ18O年均值空间分异的解释力不显著;因子之间的共同作用增强了降水δ18O年均值在空间上的分异性。讨论了青藏高原站点降水δ18O年均值与纬度、经度、海拔、年降水量和年均温之间的关系,并对降水δ18O主控因子的季节变化进行分析,得出纬度对青藏高原降水δ18O年均值、夏季均值和冬季均值空间分异的解释力均为最强。

  • 喀什地区生态脆弱性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3-03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生态脆弱性评价对认识、保护和改造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具有重要意义。为了 合理利用生态资源,在开发建设中保护环境,故研究喀什地区生态脆弱性时空动态变化,为社会经 济与生态保护和谐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基于“暴露度-敏感性-恢复力”的评价框架,从自然条件和 人为活动方面选取 13 个指标构建 2000—2016 年喀什地区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空间主 成分方法分析喀什地区生态脆弱性等级的时空变化,并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其驱动因素。结果 表明:喀什地区北部区域生态脆弱性高于南部地区,高度脆弱区面积增多且集中在叶尔羌河中下 游和喀什噶尔河下游,脆弱性呈现整体增加并向东北方向转移。2000—2016 年喀什地区各县市生 态脆弱性最低值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其次为喀什市和泽普县,均属于微度脆弱;最高的是 莎车县、伽师县和巴楚县,属于高度脆弱地区。气温、地形和植被覆盖度因素造成喀什地区南北地 带生态脆弱性空间分异;耕地面积、牲畜头数的增长引起景观破碎度变大,与区域恶劣的自然环境 相互耦合加重了喀什地区的生态脆弱性,导致了喀什地区整体生态环境脆弱性向东北方向扩大。

  • 黄河上游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球科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19-09-10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采用2000—2015年MODIS1M NDVI数据计算黄河上游年最大植被覆盖度 (FVC),了解空间分布状况及变化特征;同时,采用了一种基于统计学原理的地理探测器模型,考虑非气候类环境因素、气候类环境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使用相应的代理变量对黄河上游FVC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做定量研究。研究表明:① 黄河上游FVC总体上以改善为主,空间分布特征变化不大;② 单因子方面,降水量(q值0.669)是该地区FVC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他因子的影响作用存在区域差异;③ 降水分别和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的交互作用(q值0.777、0.775)对研究区FVC空间分布起主导作用,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的影响作用在一定高程、降水条件下才得以体现;④ 总体上,气候类环境因素>非气候类环境因素>人类活动因素,人类活动在与降水等环境因子的共同作用能够更充分地解释FVC空间分布;⑤ 对研究区的生态恢复应重点放在降水的充分利用和土地利用方式改进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