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测度及其协调性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1-29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任务。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测度20102020年中国30个省(市、区)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并分析其时空特征,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协调性并探索其空间相关性,通过判断相对滞后类型发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短板。结果显示:(1)20102020年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均为波动上升趋势;农业农村现代化中高和高水平等级小范围集聚在沿海地区,其余地区则均为中低和低水平等级;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和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空间分布差异较大。(2)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耦合协调度不断提高,但高值与低值集聚区对立趋势增强。(3)耦合协调等级优劣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等级高低呈同向相关。初级协调及以上类型中上海、天津、北京表现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山东、浙江、福建表现为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江苏、广东则较均衡发展;其他地区属于勉强协调及以下类型,表现为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或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和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双低且失调。

  • 基于STIRPAT模型的甘肃省农业碳排放特征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27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从种植业和畜牧业两方面入手,采用排放因子法对甘肃省20002020年农业碳排放进行了估算,分析了其时空变化特征,基于STIRPAT(Stochastic impacts by regression on PAT)模型探析了甘肃省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结果表明:(1) 甘肃省20002020年CO2-e排放量呈升高-降低-升高的趋势,2015年达到峰值,估算为2320.41104 t;从2018年开始又逐年增加,直至2020年增至2290.69104 t。(2) 甘肃省农业CO2-e排放结构中,种植业占35%,畜牧业占65%。主要碳排放源中,畜禽胃肠道发酵对农业碳排放总量的贡献最大,其次是化肥和畜禽粪便管理。主要畜禽中,肉牛养殖对碳排放的贡献最大,其次是绵羊、山羊、奶牛和猪,家禽养殖的贡献最小。(3) 农村人口、农村居民人均GDP、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农村住户固定资产投资额、农业科技成果应用数量、农业科技投入是影响甘肃省农业碳排放的主要因素,影响力指数分别为-0.017、0.026、0.020、0.038、-0.025、0.031、-0.017、0.016。为有效控制农业碳排放,建议在5个方面采取相应策略:努力提高种植业资源利用效率和土壤碳汇能力;强化畜牧业源头减量、过程控制和末端处理;努力降低农业机械对石油的依赖;有效推动农村清洁能源利用;加大农业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 新疆农业碳排放强度时空变化趋势与收敛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8-0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选择农用物资、水稻种植、畜牧养殖与秸秆燃烧4个方面对新疆农业碳排放进行综合测算,揭示新疆农业碳排放总量与强度的时空差异及动态变化,然后采用空间收敛分析方法,进一步考察了新疆13个地州市农业碳排放强度的收敛趋势。结果表明:(1) 20072019年新疆农业碳排放总量处于平稳上升态势,但农业碳排放强度持续降低。(2) 2019年农业碳排放总量位居首位的是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属县市(伊犁州直),吐鲁番市最末。新疆13个地州市仅有伊犁州直与和田地区农业碳排放总量处于下降态势,其余地区均处于增长态势。总体上,新疆各地州市农业碳排放强度呈现出了北低南高的特征。(3) 新疆各地州市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动态演进特征差异较大,核密度曲线随着时间的推移整体呈现小幅度左移趋势;农业碳排放强度的集中程度不断增强。(4) 新疆各地州市的农业碳排放强度表现出显著的收敛特征,进一步说明地州市间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差距在不断缩小。并且,还发现条件收敛速度明显高于绝对收敛,进一步地纳入空间因素后会加快收敛速度。研究结果对推动新疆低碳农业发展与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 新疆塔里木河流域县域农业低碳生产率时空格局及影响效应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7-19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提高农业低碳生产率是保证干旱区生态优先和粮食安全的有效路径。基于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考虑松弛变量的测度(Slacks-based measure,SBM)模型测度20002020年新疆塔里木河流域42个县(市)的农业低碳生产率,利用趋势面分析及空间自相关刻画县域尺度农业低碳生产率的时空特征,并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和地理探测器以揭示影响变量的溢出效应与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1)塔里木河流域县域农业低碳生产率呈现W型的阶段性特征,县域之间形成下游-上游-中游凹形递减的分异格局,且在空间上呈现出集聚性。(2)机械化使用强度和农民收入水平对县域农业低碳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人口城镇化水平对县域农业低碳生产率具有显著的负向溢出效应;工业化水平和财政支农力度对农业低碳生产率具有显著的负向直接效应;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生产规模的溢出效应并不显著。(3)县域农业低碳生产率影响变量的交互类型总体表现为增强型,意味着县域农业低碳生产率受多重变量作用的趋势日益显现。因此,探究县域农业低碳生产率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对实现塔里木河流域乃至新疆农业低碳化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基于混合损失超越曲线的省域气象灾害农业风险评估

    分类: 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 提交时间: 2023-06-28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近年来,全球减轻灾害风险战略对广布型灾害风险的认知以及地方尺度上持续优先管控密集型灾害风险的效能引发了学术界和应急管理利益相关者对灾害风险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争议。通过分析山西省19832019年历史气象灾害特征,提出运用混合损失超越曲线(HLEC)估算中国省域气象灾害年均农业经济损失(AAL)和典型重现期情景下的最大农业经济损失(OEP),全面准确地反映气象灾害农业风险水平。结果表明:(1)山西省气象灾害AAL达22.22108元,单次灾害OEP超过0.15108元,即全省全年和受损县区单次灾害防治及应急管理支出储备分别不低于22.22108元和0.15108元。(2)HLEC在省域尺度上的灾害风险评估有效,在地级市和县区尺度上的适用性和有效率接近60%。(3)山西省97%以上的历史气象灾害为广布型灾害,造成超过95%的农业受灾面积和农业经济损失,相应的AAL和OEP占比均超过85%,广布型灾害风险是省域减轻灾害风险和灾害风险管理的重点。籍此,本研究初步证实了地方或基层减轻广布型灾害风险的必要性(为什么管),讨论了传统应急管控广布型灾害风险不足的原因(不敢管、管不了和不想管),提出了及时应对广布型灾害风险和避免其累积带来社会经济影响的意义(如永久脱贫、高质量城市化、可持续发展),拟为各级政府和应急管理部门制定减轻灾害风险和灾害风险管理策略提供正确方向,为提高城市、社区和家庭的灾害韧性提供决策参考。

  • 中国农业技术创新的时空格局及其诱致性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5-17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利用20002018年农业专利申请数据刻画农业技术创新产出的时空格局特征,通过归纳总结的方法挖掘其诱致性规律。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中国农业技术创新的整体时空演化趋势与施莫克勒假说的路线较为吻合。农业专利申请量呈现出指数型增长;高高集聚区从东北地区向长三角地区转移,低低集聚区稳定在西部地区并有扩大趋势。(2)中国农业技术创新产出的时空演化,受到希克斯速水拉坦宾斯旺格假说和施莫克勒假说的复合影响,市场需求诱致性特征更加明显。因技术类型不同,农业技术创新产出的空间格局受差异化的诱致性影响。联合作业机械技术创新产出在空间上的集聚与要素价格诱致性相关性较强,而农作物防治、畜牧养殖、渔业生产等方面的技术创新产出则表现出较强的市场需求诱致性。研究结果为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合理配置农业科技创新资源提供了参考,对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 新疆水资源与农业种植系统耦合协调及时空差异研究 ——以粮食和棉花种植系统为例

    分类: 地球科学 >> 水文学 提交时间: 2023-04-07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摘要:为研究新疆水资源状况与农业种植发展的耦合协调性及时空差异性,以新疆粮食和棉花种植系统为例并基于20052019年14个地州的水资源、农业种植相关数据,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对水资源系统、农业种植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及水资源-农业种植复合系统(简称复合系统)的耦合协调度与时空演化规律进行测算研究。结果表明:(1)新疆复合系统综合发展指数在空间上表现出中轴高,两翼低的特征,其中水资源系统整体水平较高,农业种植系统增长趋势更快。(2)新疆复合系统耦合协调水平总体呈现出北高南低,但差距逐渐缩小的发展趋势,并且因区域差异致使农业种植系统逐渐成为阻碍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短板。(3)新疆复合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但其正相关性则表现出由强减弱的变化态势。研究结果对新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农业种植系统产业的良性协调发展具有理论实践意义。

  •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甘肃省农业干旱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 提交时间: 2023-02-27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干旱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主要环境胁迫因子,也是制约农业丰产丰收的关键自然要素。农业干旱监测通常基于气象站点观测数据,这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反映区域尺度的农业干旱状况。以甘肃省为研究区,基于MODIS、TRMM、ESA CCI等遥感数据产品和气象站点数据,利用随机森林回归模型构建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MDI),并对甘肃省20112019年农作物生长季(49月)旱情时空格局及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CMDI与实测值的决定系数(R2)在各月均高于0.634,且与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PEI)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表明该指数可反映农业干旱的发生发展过程。(2)甘肃省农业干旱呈现明显的地域分异规律,干旱程度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加重,其中河西地区多为特旱区和重旱区,陇中地区为重(中)旱区,陇南、陇东、甘南地区为干旱-无旱波动变化区。(3)20112019年甘肃省农业干旱在年、月尺度上均呈现较大的波动趋势,其中2012年干旱程度最轻,2017年则最为严重;甘肃省大部分地区在4月和6月,陇东、陇南地区分别在5月和9月以及甘南地区49月农业旱情有所减轻外,其余地区在农作物生长季的旱情呈加重趋势。

  • 缺测站干旱流域生态输水遥感监测与农业节水效益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水文学 提交时间: 2022-06-07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生态输水与农业节水是实现内陆干旱流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连续水文观测资料的缺乏制约了生态输水与农业节水效益评价。为此,以中国甘肃敦煌疏勒河流域下游为例,基于遥感水文站与谷歌地球引擎进行20162020年月尺度的生态输水遥感监测,在此基础上结合蒸散发和土地覆盖类型等多源遥感数据评价生态输水与农业节水效益,分析两者之间在水资源方面的平衡关系。结果表明:(1)遥感水文站与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 GEE)能够为生态输水遥感监测与农业节水效益评价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2)20172020年生态输水能够为下游湿地与河道平均每年提供2.50108 m3生态用水,其中30.06%的水量到达下游湿地,18.47%的水量被下游河道周边的植被所利用,且使下游河道周边植被面积增加112.25 km2。(3)农业节水在保持耕地面积维持上升趋势的前提下,20172020年平均每年降低耕地的蒸散发量0.395108 m3;耕地蒸散发减少量平均占生态输水量的14.22%,农业节水有效缓解了内陆干旱流域农业用水挤占生态用水的问题。本文将为内陆干旱缺测站流域的生态输水遥感监测与农业节水效益评价提供新的思路,以期为未来的生态输水与农业节水工程的实施提供理论支撑。

  • 乌兹别克斯坦灌溉农业发展及其对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12-14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乌兹别克斯坦作为中亚干旱区重要的农业大国,由于其独有的气候条件,灌溉是决定其农 业生产的主要控制因素,因此,研究其灌溉农业发展历程对于保障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安全具有 重要意义。通过查阅乌兹别克斯坦灌溉农业发展领域的相关文献,结合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联合国数据检索系统等官方网站提供的资料数据,总结灌溉农田面积、人口、主要作物产量及农业 产值等数据的变化规律,阐述了乌兹别克斯坦灌溉农业的发展历程,分析讨论由农业灌溉引起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1)由于气候干旱少雨,乌兹别克斯坦灌溉用水主要来自阿姆河及锡尔河,下游河道径流量及咸海蓄水量持续下降,暴露河床内大量松散沉积 物并导致频繁的沙尘天气。(2)乌兹别克斯坦整体农业灌溉技术较为落后,过度引水使得部分地表径流汇聚在灌区低洼地带,抬升地下水位,最终引发严重的区域土壤盐渍化,故全面推广先进灌排 技术,是该国未来灌溉农业与生态环境健康发展的主要方向。(3)农业生产是乌兹别克斯坦重要的经济来源,对国内生产总值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此研究可为干旱区农业发展及水资源管理提供借鉴。

  • 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10-10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水资源承载力的定量评估是确保干旱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前提。选取我国最大 的内陆干旱区流域——塔里木河流域为研究区域,结合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供水与需水特征,构 建系统动力学模型,基于实地调研、统计年鉴与水资源公报数据,以水资源红线为约束,对塔里木 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的历史状况与未来趋势进行了定量评估和预测。结果显示:塔里木河流域及 其所属各地(州)历史期内(2008—2016 年)水资源均呈现轻度超载状态,且在未来(2017—2030 年) 将进一步加剧。在当前的政策背景下,如使该区水资源于 2030 年达到可承载的状态,则需在该地 区扩大农业节水设施建设规模并着力发展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并力争在 2030 年实现灌溉用水定额 达到 5.70×103 m3·hm-2 以下,农业灌溉面积降低至 2.60×106 hm2 以下。同时,农业节水与产业转型应 是该地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 2 个需要重点考虑的方向。

  • 县域尺度下的宝鸡市农业洪水灾害脆弱性评价及区划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0-11-24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为探究农业洪水灾害发生机理和降低洪水灾害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以宝鸡市为例,利用辖区内2014年降水数据与2015年社会经济统计资料,依据自然灾害脆弱性理论,从易损性和适应性2个因子着手,选取了年降水量等12个分指标,构建了宝鸡市农业洪水灾害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均方差赋权法确定权重,利用ArcGIS 10.2技术以县域尺度视角对研究区农业洪水灾害脆弱性进行了综合评价与区划。结果表明:(1) 高易损性区主要集中在岐山县、金台区等年降水量较高且耕地比重较大的区县。(2) 高适应性区主要包括渭滨区、金台区等经济发达地区。(3) 高脆弱性区为太白县、千阳县;较高脆弱性区为陇县、麟游县、岐山县、扶风县;中等脆弱性区为陈仓区、凤翔县;低脆弱性区为金台区、渭滨区、眉县、凤县。整体来看,宝鸡市农业水灾高脆弱区集中分布在辖区东北部,宝鸡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加强水灾风险研究,根据各区县的地理环境特征和经济发展水平来因地制宜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农业种植结构,重视防洪工程建设,降低农业水灾脆弱性以减轻农业洪水灾损。

  • 关中平原典型村落农业转型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0-06-12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全球化和城市化驱动农产品市场需求的日益增长正在推动农村和农业的转变与重构,深刻影响着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关中平原典型村落—余家营和马家村为例,研究城市化影响下农业转型对农业生态系统服务产生了何种影响,对探索城乡互动机制、乡村特色农业发展以及生态景观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半结构式访谈、野外填图等对余家营村和马家村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农业生态系统服务进行测评,分析了关中平原农业转型变化及其对农业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与机制。结果表明:(1)“粮—粮”和“粮—果”转型使农业景观、种植结构、农户行为等都发生较大变化,在由传统粮食生产向水果、蔬菜、苗木花卉等现代型农业转变过程中,作物品种由低产量、低品质转为高产量、高品质,并更趋多样化;出现少许耕地转变为草地和林地的现象;农户积极性提高,科技水平有所提升。(2)“粮—粮”和“粮—果”转型使经济生产功能、净化服务、调节服务增加,固碳释氧减少;水资源消耗、农业塑料污染、化肥农药污染等负服务明显增加;两种转型均以生态系统的正供给服务为主,其中“粮—果”经济生产功能增长较大,增长了523.9%。(3)农业转型主要受到城市化、国家政策的驱动,并通过影响农田的农业景观、农业结构、农户行为进而影响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反之,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变化也会影响到国家政策以及农户行为。

  •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关中地区农业粮食生产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0-06-02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针对陕西省关中区域1978-2017年的农业生产数据,在分析关中40 a农业粮食生产的趋势变化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影响关中农业生产中的地理环境和生产投入等主要因素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关中农业粮食生产的趋势变化呈现周期为3 }7 a的循环增长方式,平均每周期峰值增长率为4.5% o (2)主成分分析研究后得出,第一主成分全是地理因素指标,方差贡献率达到0.554,对关中地区农业粮食生产起着非常显著的决定影响作用,包括受灾农田面积(不含病虫害)、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成灾农田面积(不含病虫害),有效灌溉耕地面积、耕地面积;第二主成分方差贡献率为0. 25,是影响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和农业生产的生命补给。包括农业用电量、化肥、农用机械等生产资料投入和主要粮食作物稳产面积、劳动力投入因素指标;第三主成分为农药应用量,方差贡献率为0. 068,影响较小。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为0. 872。通过对关中地区农业粮食生产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可以为政府部门提出数据支撑和相关性的建议。

  • 基于[WTHX]NDVI[WTBZ]时间序列影像的天山北坡经济带农业种植结构提取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球科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19-09-1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水资源匮乏是干旱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干旱区农业灌溉耗费大量的水资源,不同农作物在生长期所需的灌溉水量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快速准确地了解干旱区的农业种植结构可以为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优化提供重要依据。以天山北坡经济带为研究区,以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平台为支撑,以Sentinel 2以及Landsat 7-8的数据为遥感数据源,采取以下步骤进行研究区的农业种植结构提取:首先,为了简化农业种植结构提取的过程,利用一年最大NDVI值以及坡度信息构建耕地掩膜图层;然后,根据研究区内主要农作物的物候历,获取不同时间段内的最大NDVI值的时间序列数据以及农作物在一年中出现NDVI最大值的日期,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包含10波段的特征波段影像;最后,结合野外实地考察获得的有效样本点以及经耕地掩膜图层掩膜后的10波段特征波段影像,利用随机森林分类器进行研究区的农业种植结构提取。分类结果表明:2018年研究区内棉花、玉米、小麦的总体分类精度为92.19%,Kappa系数为0.883。为了进一步将分类结果与统计数据进行对比,我们将训练得到的分类器应用于2017年的遥感影像,提取了研究区内2017年的农业种植结构信息,其分类结果表明2017年研究区内棉花、玉米、小麦的种植面积分别为5 270 km2、2 000 km2、2 340 km2,其相对精度分别为86.53%、77.54%、86.19%。

  • 亚洲中部干旱区绿洲水热匹配与生物、农业技术适应性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球科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19-09-09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亚洲中部干旱区“中亚天山北坡—新疆天山北坡—甘肃祁连山北坡”山前平原,在古丝绸之路和现代丝绸之路经济带时期均为社会、经济、文化最繁荣的重要地区。而一个地区某生物的生长发育除与降水、气温有关外,还与当地的水热匹配特征密切相关。中亚天山北坡区段水热不同步—新疆天山北坡区段水热较同步—甘肃祁连山北坡河西走廊区段水热同步的生态环境,深刻地影响着当地的天然动植物种类及其生长发育,使某些生物在研究区内各区段间形成了发生中心区、扩散区及无发生区的规律性分布;不同区段多项绿洲农业技术的差异性也反映出其对当地水热匹配特征的适应性。

  • 农地“三权分置”下新疆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18-11-14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研究新疆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同发展现状,选取新疆12个地市为研究对象,从新型城镇生和农业现代化两个方面构建了新疆两化协同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2016年新疆统计年鉴整理相关数据,运用协同理论构建协同度的评价模型,对新疆12个地市的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协同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昌吉回族自治州、阿克苏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协同度在12个地市中排名分别为第1名、第2名、第3名;吐鲁番市、哈密地区、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等地居中;喀什地区、和田地区、乌鲁木齐市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协同度在新疆排名分别为第10名、第11名、第12名。 本文从新疆各地的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情况和两者的协调性进行分析,并针对各地提出相关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