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您选择的条件: 2023-11
  • Contribution of groundwater to the formation of sand dunes in the Badain Jaran Desert, China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11-13 合作期刊: 《干旱区科学》

    摘要: The tallest sand dune worldwide is located in the Badain Jaran Desert (BJD), China, and has been standing for thousands of years. Previous studies have conducted limited physical exploration and excavation on the formation of sand dunes and have proposed three viewpoints, that is, bedrock control, wind dominance, and groundwater maintenance with no unified conclusion. Therefore,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underlying bedding structure of sand dunes in the BJD. Although the bedrock of sand dunes is uplifted and wind controls the shape of dunes, the main cause of dune formation is groundwater that maintains the deposition of calcareous sandstone and accumulation of aeolian sand. According to water transport model and vapor transports in the unsaturated zone of sand dunes, capillary water transport height is limited with film water constituting the main form of water in dunes. Chemical properties and temperature of groundwater showed that aquifers in different basins receive relatively independent recharge from deep sources in the crater. Result of dune formation mechanism is of considerable importance in understanding groundwater circulation and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on water management in arid desert areas.

  •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of surface albedo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in northern Xinjiang, China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11-13 合作期刊: 《干旱区科学》

    摘要: Surface albedo is a quantitative indicator for land surface processes and climate modeling,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urface radiation balance and climate change. In this study, by means of the MCD43A3 surface albedo product developed on the basis of 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 (MODIS), we analyzed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persistence status, land cover type differences, and annual and seasonal differences of surface albedo,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rface albedo and various influencing factors (including Normalized Difference Snow Index (NDSI), precipitation,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soil moisture, air temperature, and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EM)) in the north of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northern Xinjiang) of Northwest China from 2010 to 2020 based on the unary linear regression, Hurst index, and Pearson'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nalyses. Combined with the random forest (RF) model and geographical detector (Geodetector), the importance of the above-mentioned influencing factors as well as their interactions on surface albedo were quantitatively evalu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easonal average surface albedo in northern Xinjiang was the highest in winter and the lowest in summer. The annual average surface albedo from 2010 to 2020 was high in the west and north and low in the east and south, showing a weak decreasing trend and a small and stable overall variation. Land cover types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variation of surface albedo. The annual average surface albedo in most regions of northern Xinjiang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NDSI and precipitation, and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NDVI,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soil moisture, and air temperature. In addition,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surface albedo and various influencing factors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for different land cover types and in different seasons. To be specific, NDSI had the largest influence on surface albedo, followed by precipitation,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soil moisture; whereas NDVI, air temperature, and DEM showed relatively weak influences. However, the interactions of any two influencing factors on surface albedo were enhanced, especially the interaction of air temperature and DEM. NDVI showed a nonlinear enhancement of influence on surface albedo when interacted with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or precipitation, with an explanatory power greater than 92.00%. This study has a guiding significance in correctly understanding the land-atmosphere interactions in northern Xinjiang and improving the regional land-surface process simulation and climate prediction.

  • Combining RUSLE model and the vegetation health index to unrave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il erosion and droughts in southeastern Tunisia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11-13 合作期刊: 《干旱区科学》

    摘要: Droughts and soil erosion are among the most prominent climatic driven hazards in drylands, leading to detrimental environmental impacts, such as degraded lands, deteriorated ecosystem services and biodiversity, and increase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In response to the current lack of studies combining drought conditions and soil erosion processes, in this study, we developed a comprehensive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based approach to assess soil erosion and droughts, thereby reveal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il erosion and droughts under an arid climate. The vegetation condition index (VCI) and temperature condition index (TCI) derived respectively from the 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 (EVI) MOD13A2 and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LST) MOD11A2 products were combined to generate the vegetation health index (VHI). The VHI has been conceived as an efficient tool to monitor droughts in the Negueb watershed, southeastern Tunisia. The revised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 (RUSLE) model was applied to quantitatively estimate soil eros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il erosion and droughts was investigated through Pearson correlation. Results exhibited that the Negueb watershed experienced recurrent mild to extreme drought during 20002016. The average soil erosion rate was determined to be 1.8 t/(hm2a). The mountainous western part of the watershed was the most vulnerable not only to soil erosion but also to droughts. The slope length and steepness factor was shown to be the most significant controlling parameter driving soil eros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roughts and soil erosion ha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r=0.3); however, the correlation was highly varied spatially across the watershed. Drought was linked to soil erosion in the Negueb watershed. The current study provides insight for natural disaster risk assessment, land managers, and stake-holders to apply appropriate management measures to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in fragile environments.

  • 基于手机定位数据的西宁市老年人公园绿地可达性预测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11-13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预测并分析老年人公园绿地资源可获取性对提高老年人生活品质、有效应对我国老龄化社会带来的有关挑战具有重要意义。为使城市公园绿地的分布更具适老性,基于西宁市带有年龄标识信息的手机位置数据,识别并预测老年人口的空间分布,运用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对老年人公园绿地可达性进行研究及预测。结果表明:(1) 20182028年老年人数显著增加,且老年人数变化量呈现中心城区及远郊区较低、近郊区高的环状分布特征。(2) 10 a间,老年人公园绿地可达性的空间分布总体格局未发生显著变化,但可达性水平总体下降。(3) 20182028年老年人公园绿地可达性相对变化量较大,步行和公交30 min条件下,约87%的空间单元的公园绿地可达性降低超过70%。研究结果补充了高空间精度下城市老年人公园绿地可达性研究的不足,提供了面向老龄化发展需求的城市未来公园绿地规划建议。

  • 与中国涉贸的“一带一路”主要国家原油出口力评估及障碍因素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11-13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以一带一路倡议下与中国涉贸的20个主要原油出口国为研究对象,基于2010、2015、2020年截面数据,从原油供应能力、国内政治经济环境、国际关系、与中国的关系和运输可达性5个维度构建原油出口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TOPSIS模型评估样本国家原油出口力,并运用障碍度模型进行主要障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 20102020年20个样本国家的原油出口力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2) 样本国原油出口力时空格局演变整体相对稳定,但仍存在差异。从地区层面看,独联体地区原油出口力整体水平较高,非洲地区较低,美洲、中东和东南亚地区处于中间水平。从国家层面看,原油出口力排序变幅较小,马来西亚、文莱等10个国家排名未变化,印尼、伊拉克等4国排名上升,伊朗、阿联酋等6国排名下降。(3) 不同国家在各维度中各具优劣势。委内瑞拉、沙特原油供应能力得分较高,俄罗斯、阿联酋国内政治经济环境得分较高,沙特、阿联酋国际关系得分较高,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与中国的关系及运输可达性得分较高。(4) 影响原油出口力水平的主要障碍因素是地理区位关系、运输方式多样化、贸易开放程度等,各国原油出口力障碍因素存在一定差异,应针对各自的主要障碍因素,因地制宜采取措施降低障碍影响,提升原油出口力。

  •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空间联通水平差异与成因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11-13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交通基础设施联通是一带一路五通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虑到中国与周边国家复杂的地理特征,铁路和公路的建设成本高、周期长,在搭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空间联通时,应率先提高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航空运输的联通水平。通过对2019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航空运输联通水平的现状梳理,结合其内涵特点构建了航空运输联通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从中国民航局、飞常准和《从统计看民航》收集所需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计算中国与一带一路各国的航空运输联通度综合得分,并采用K-均值聚类算法,将一带一路国家航空联通水平综合指数按自然断裂法分为高联通、较高联通、基本联通、较低联通和几乎无联通5个等级。结果表明:(1) 中国与一带一路不同国家间航空运输联通水平差异显著,呈现金字塔型非均衡发展特征。(2) 航空政策、航空网络、区域地理特征、区域经济水平是导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航空运输联通水平发展不均衡的主要原因。本文为提高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空间联通水平提供了理论依据,以期通过发展一带一路国际航空运输市场,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区域经济建设,助力空中丝绸之路的搭建、畅通与繁荣。

  • “一带一路”沿线中国省份旅游信息流时空分布格局及驱动因素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11-13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采用空间场强、二次指派程序(QAP)、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一带一路沿线中国省份旅游信息流空间分布格局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 20122022年一带一路沿线中国省份旅游信息流总场强发展分为高速增长、减速增长与急速下降3个阶段。(2) 20122022年一带一路沿线中国省份旅游信息流集聚场强呈现东北、东南地区高集聚,西北、西南地区较低集聚的空间分布;扩散场强呈现以云南、西藏为中心,两地向外辐射,形成由西南向东北梯次下降的空间分布格局;总场强呈现多核心、多层级分布格局,新疆、云南、黑龙江、广东扮演西北、西南、东北、东南地区旅游信息流总场强引领角色。(3) 20122019年一带一路沿线中国省份旅游信息流受到推力-拉力-阻力3方面影响,电信业务总量、互联网宽带用户数、旅游业从业人数、住宿企业数量、企业法人单位数、政府对旅游业投资总额、旅游资源禀赋、空间距离是影响旅游信息流的重要因素。

  • 数字经济能否促进黄河流域旅游经济韧性提升?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11-13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数字经济赋能旅游业智慧化转型,产业整体危机抵抗和创新转型能力得以提升,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契机。在系统阐述数字经济影响旅游经济韧性的理论基础后,基于黄河流域81个地级市20082020年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了数字经济对黄河流域旅游经济韧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 数字经济发展可以直接促进旅游经济韧性提升,以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设立作为准自然实验等一系列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后结论依旧成立。(2) 数字经济通过促进要素流动、提高创新水平,间接提升了黄河流域旅游经济韧性。(3) 异质性分析表明,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对旅游经济韧性的作用受地理区位和旅游业发展程度的影响,其效应呈现为中游>上游>下游的状态;数字经济在旅游发展程度高的地区促进效果更好。研究结果为黄河流域深度推进数字+旅游的发展策略,加强旅游产业防范风险和应对外部冲击提供了政策依据。

  • 近30 a黄河流域人地系统研究:脉络、热点及展望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11-13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其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以CNKI数据库为基础数据,运用CiteSpace和Origin软件计量统计核心期刊、核心学者的基础上,总结近30 a黄河流域人地系统研究的基本现状、演进脉络、研究热点与前沿动态。结果表明:(1) 黄河流域人地关系评价遵循初识-衍生-深化-耦合递进评价的轨迹,应用研究聚焦流域三生空间评估城市生态系统与经济发展人地系统与国土空间开发以及人地协调与高质量发展评价。(2) 以系统结构-系统评价-实际应用逻辑梳理研究热点,研究热点由可持续性现状评估向前向的驱动因子与作用机制,以及后向的高质量发展路径选择研究转变,研究方法从传统的耦合协调分析向立体式可视化的空间分析转变,研究数据趋于集传统数据、遥感数据及大数据为一体的综合应用。(3) 未来研究应在延伸研究领域重视开发工具构建综合集成性研究体系强化区域发展等方向进行优化与深入,以推动人地系统理论纵深发展,为黄河流域人地系统研究体系提供新视角。

  • 尉犁-且末沙漠公路沿线风沙环境特征及沙害防治对策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11-13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尉犁-且末沙漠公路(简称尉-且沙漠公路)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对于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提供有力交通保障。风沙危害是尉-且沙漠公路建设和通车的主要危害,亟需采取防治措施对该公路进行保护。基于ERA5风况数据,全方位分析了尉-且沙漠公路沿线的风能环境,并结合遥感影像分析沿线的沙丘移动特征,系统阐述了沿线遭受的风沙危害,在此基础上对该沙漠公路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风沙防治措施。结果表明:(1) 沿线年均起沙风速介于6.03~6.64 ms-1之间,年起沙风频率介于14.73%~30.44%之间。(2) 起沙风主要发生在春夏两季中。起沙风主方向以ENE、E为主。(3) 沿线年输沙势介于106.48~293.70 VU之间,存在低、中两种风能环境,年方向变率指数介于0.49~0.74之间,属中比率,年合成输沙方向介于213.48~255.94之间,各方向季输沙势与季起沙风频率变化特征一致,方向变率指数呈现明显季节变化特征。风能环境的时空变化特征造成了沙丘移动速率的空间差异性,在起沙风作用下,沿线遭受不同程度的风沙危害,沿线按照阻-固原则,有针对性地设置工程、生物并存的防治措施。研究结果全面概述了尉-且沙漠公路沿线的风沙环境特征及危害,为该公路沿线防治措施的设置及后续改进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沉积记录的全新世环境演变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11-13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处在风、水两相营力作用的交汇区域,沉积环境独特,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是研究中国西北沙区全新世环境演变的理想区域。选取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荒漠-绿洲过渡带3个风积-冲积交互地层剖面,在实地观察岩性特征、沉积序列的基础上,通过光释光(OSL)测年建立年代标尺,结合粒度参数、磁化率和石英颗粒表面微形态特征的对比分析,综合判别研究区全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化过程。结果表明:研究区地层序列主要反映了河流过程和风沙过程的消长,并且表现出同期异相特征。约11.8~10.2 ka,天山北麓冲积作用活跃,辫状河深入沙漠,局部发育河流沉积;约10.2~6.0 ka,研究区进入全新世适宜期,沙漠北退,河湖、湿地广泛发育;约6 ka至今,研究区冲积作用减弱,风沙活动频繁,沙漠环境与河流环境交替出现。近千年以来,研究区沉积环境表现出风沙活动增强、河流冲积萎缩的特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总体上有南侵扩张趋势。本区全新世湿润环境的出现主要受制于西风环流的强弱变化和位置变动,此外,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与天山冰川的耦合作用及北大西洋冷事件引发的气候波动可能也是影响本区全新世沉积环境变迁的重要因素。

  • 2000—2020年黄河流域土地生态质量及其变化趋势预测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11-13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对我国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从生态本底、生态结构、生态效益、生态胁迫4方面构建土地生态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理想点法对2000、2005、2010、2015、2020年黄河流域土地生态质量进行评价,结合Slope趋势预测及F显著性检验模型对2025年黄河流域土地生态质量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并对预测结果进行冷热点分析,以探究2025年流域土地生态质量发展趋势集聚区。结果表明:(1) 20002020年黄河流域土地生态质量呈东南部、西南部整体高于东北部、西北部的分布特征。(2) 20002020年黄河流域土地生态质量整体较低,但呈自东南部向西北部逐渐好转的态势。(3) 2000年黄河流域土地生态本底质量较差的中上游区域质量上升空间大,好转现象明显。(4) 2025年黄河流域土地生态质量呈上升趋势的区域主要集聚在流域甘肃段东部和中部、宁夏段南部,位于黄土高原生态功能保护区;土地生态质量可能会下降的区域,部分集聚于流域青海段西南部的黄河源生态功能保护区,部分集聚于流域内蒙古段西北部。黄河流域西北部要持续推进生态治理,为区域高质量发展奠定生态基础,流域东南部在加强生态保护和监测的同时继续推进经济发展,实现经济与生态互相促进的良性发展。

  • 基于XGBoost模型的湟水流域耕地土壤养分遥感反演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11-13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湟水流域是河湟谷地重要的组成部分,协同环境因素预测土壤养分空间分布对农业土壤养分管理尤为重要。土壤养分反演研究中对于参数对模型结果的影响和模型适用性的研究较少。选取研究区地形因子、土壤pH及光谱反射率共28个因子,结合贝叶斯优化算法构建人工神经网络(ANN)、支持向量机(SVM)和极端梯度提升(XGBoost)3种机器学习模型预测耕地土壤养分空间分布,计算决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RMSE)和相对分析误差(RPD)评价3种模型的精度。结果表明:(1) 基于贝叶斯优化超参数的XGBoost模型对全氮(TN)含量预测精度优于其他模型(R2=0.893,RMSE=0.359,RPD=2.470),预测土壤有机质(SOM)、速效磷(AP)和速效钾(AK)含量时,XGBoost模型验证集R2分别为0.801、0.509、0.442。(2) 对比3种模型的寻优次数和误差发现,BOA-XGBoost模型参数优化次数少、效率高,具有更好的鲁棒性。对于不同的养分,ANN和SVM模型预测精度存在差异,SVM模型预测SOM含量时精度更高(RPD=1.580),而ANN模型预测TN时精度最佳(RPD=2.460)。基于贝叶斯算法进行超参数优化构建的XGBoost模型预测精度高,可以达到良好的预测效果,可为湟水流域精准农业施肥提供参考。

  • 基于GEE平台渭库绿洲棉花水分生产率遥感估算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11-13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作物水分生产率的准确和定量化评价是提高干旱区作物产量的基础,对缓解水资源短缺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塔里木盆地北岸的渭干河-库车河绿洲(渭库绿洲)为典型区域,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平台,通过建立20092020年流域SEBAL遥感蒸散发模型、棉花分布识别模型及估产模型,对流域棉花水分生产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 渭库绿洲棉花产量从2009年的1610.10 kghm-2增长到2020年的1855.05 kghm-2,增长率为13.20%,棉花种植面积逐年向绿洲边缘延伸,棉花产量重心整体自西向东移动2485 m。(2) 棉花生长期2009年蒸散发均值为686.80 mm,2020年为738.66 mm,整体呈上升趋势,其增长率为7.02%,棉花生长期蒸散发最大值为花铃期和吐絮期,蒸散发较高值主要分布在绿洲内部与塔里木河北岸边缘。(3) 2009年水分生产率均值为0.21 kgm-3,2020年均值为0.25 kgm-3,12 a间水分生产率均值增长率为16%。在空间上,渭库绿洲水分生产率重心在红旗镇自东北向西南移动1832 m,年均移动速度为152.67 ma-1。绿洲棉花水分生产率呈现东西方向大于南北方向扩张趋势,空间分布方向趋势增强,空间格局趋向集聚化。(4) 12 a间产量的增长速度超过了蒸散发的上升速度,促使水分生产率提高。其次,水分生产率与棉花种植面积和合理的水量灌溉技术密切相关,水分生产率高值主要分布于沙雅县新垦农场和新和县桑塔木农场,由于农场规模化种植和集约化管理,促进了棉花增产、农业水资源的稳定分配和高效利用。

  • 基于多端元解混模型的博斯腾湖区域植被和水域时空变化特征及趋势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11-13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湿地高精度动态变化遥感监测,对于湿地保护和恢复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以新疆博斯腾湖湿地为研究对象,运用多端元混合像元分解(Multiple endmember spectral mixture analysis,MESMA)模型提取Landsat影像中植被、水体和裸地面积,通过无人机影像验证精度后,结合趋势分析法探明20002022年博斯腾湖湿地时空变化特征及趋势。结果表明:(1) 通过无人机影像重采样精度验证的MESMA分类结果中植被像元拟合优度(R2)为0.75,水体像元R2为0.84,表明分类结果符合实际地物情况。(2) 20002022年博斯腾湖湿地植被面积共增加536.65 km2,增加了183.14%;水域面积则减少595.76 km2,减少了37.07%;裸地面积共增加99.12 km2,增加了25.42%。(3)博斯腾湖湿地植被面积呈增加趋势的区域占总面积的30.6%,位于大湖区西北部和小湖区北部;反之水域面积呈减少趋势的区域占总面积的34.6%,位于大湖北岸、东岸及小湖湿地。准确掌握博斯腾湖湿地时空变化情况及其趋势,可对干旱区内陆湿地监测与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 宁夏苦水河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关系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11-13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在淡水资源短缺的苦咸水地区查明地表水与地下水转换关系,对于揭示区域水文循环机制,促进苦咸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宁夏苦水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氢氧稳定同位素技术,结合野外调查、统计分析与水化学分析法,分析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化学与氢氧稳定同位素时空分布特征,系统揭示了流域内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关系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 苦水河流域地表水与上游、中游地下水的水化学类型均以SO4Cl-NaMg为主,地表水的水化学形成作用为蒸发浓缩。下游地下水的水化学类型转变为混合型,水化学形成作用转变为受岩石风化控制。(2) 大气降水对丰水期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补给作用显著,对枯水期补给作用有限。流域上游、中游受气候、地形、水文地质条件控制,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关系在不同时期不同河段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与复杂性。下游区域受引黄灌溉的影响作用明显。(3) 枯水期地表水与地下水水力联系密切的区域分布于中游、下游,水循环模式均为地下水补给地表水,补给比例分别为51.8%、57.8%。丰水期干流地表水与上、中游地下水水力联系微弱,下游地表水补给地下水,补给比例为38.8%,同时下游渠水对地表水有一定的补给作用,补给比例为29.8%。

  • 中国天山西部区域云降水物理野外观测科学试验研究若干进展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11-13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天山西部区域是中亚地区降水量最多的区域,其向西开口独特河谷地形与西风环流构成了中亚区域独有的云降水物理过程,降水形成积雪、冰川和径流对中亚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形成重要影响。随着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推进,对中亚水资源、气象防灾减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严峻的科技挑战,而该区域云降水物理过程的观测和研究是科技基础,仍处于起步阶段,不能满足国家战略和中国气象事业发展需求,为此于2019年建设了天山西部区域云降水物理野外观测科学试验基地,并对云宏微物理、层状云/对流云雨滴谱、中/西天山雨滴谱特征异同、冷锋暴雪微物理等开展了相关研究并取得了前沿成果,本文对此进行提炼总结,以期推动中亚地区云降水物理学科发展。

  •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珠峰自然保护区冰川监测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11-13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冰川物质平衡是反映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对于区域生态环境评估和灾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采用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运用比值阈值法和目视解译法,获取19902020年珠峰自然保护区内的冰川边界,研究冰川面积分布与变化特征,同时基于差分干涉测量短基线时序分析(SBAS-InSAR)技术监测区域冰川形变特征,并分析冰川物质平衡过程。结果表明:(1) 19902020年珠峰自然保护区冰川持续退缩,且近10 a退缩趋势更为显著。保护区内冰川总面积退缩247.16 km²,变化率为-18.92%。(2) 保护区冰川主要分布在海拔5400~6200 m和坡度10~15范围内,其中5400~5600 m和10~15范围内冰川退缩最为显著。(3) 2020年珠峰自然保护区冰川形变速率介于-129.069~140.252 mma-1之间,冰川表面形变在海拔4200~4400 m和40~45处沉降最为严重。(4) 气温上升、降水减少可能是导致珠峰自然保护区冰川物质亏损的主要因素。同时,空间气候差异和地形等因素也可能是导致冰川物质平衡差异的重要因素。

  • 1982—2017年典型干旱年的中国GPP变化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11-1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干旱导致的总初级生产力(GPP)的减少会对陆地碳汇产生重大影响。基于全国618个站点的月气象数据计算的标准降水蒸散指数(SPEI)和2套公开的GPP数据集(EC-LUE GPP和GLASS GPP),系统分析了中国19822017年典型干旱年的GPP在不同时间尺度下受不同程度干旱影响的变化。结果表明:(1) 基于SPEI的5个选取指标,选出19822017年典型干旱的年份为2001年和2011年。(2) 在年和季节尺度上,2001年的GPP受干旱影响严重区域主要在华北、东北和中东部地区的北部,2011年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的东南部和中东部地区。月尺度上,2001年5月的GPP受干旱影响最严重,主要集中在华北和东北的大部分区域。2011年1月GPP受干旱影响最为严重,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地区的大部分区域。(3) 无论是年、季节还是月尺度,随着干旱程度的加重,导致GPP的下降率越大,极端干旱的影响最大。从季节尺度看,2001年夏季极端干旱造成GPP下降率分别为19.96%(EC-LUE GPP)和15.57%(GLASS GPP);2011年春季极端干旱造成GPP下降率分别为14.32%(EC-LUE GPP)和8.75%(GLASS GPP)。研究结果可进一步加深不同时间尺度下不同等级干旱对GPP影响的认识,对了解干旱条件下陆地与大气之间的碳交换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