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您选择的条件: 2022-10
  • 三江源区积层混合云微物理特征机载观测试验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球科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2-10-23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利用在三江源区开展的飞机云物理探测试验数据,对2020年9月13日三江源泽库地区一次积层混合云宏微观物理特征及对流泡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积层混合云内温度在-23~-10 ℃之间,相对湿度为90%~100%,液态过冷水在0.04~0.70 gm-3之间;(2)对流泡内平均粒子数浓度高于周边层云101 L-1,平均有效粒子半径更大,平均液态过冷水为0.28 gm-3,高于层云约0.03 gm-3,粒子数浓度与液态过冷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3)云粒子谱呈多峰型分布,峰值出现在50 m、400 m和1000 m,符合典型高云的分布特征;(4)积层混合云中粒子多为聚合状冰晶粒子,部分高度层存在少量六角板状和线状冰晶,云内以凇附增长和聚并增长机制为主,对流泡内存在凝华增长,云内降水机制符合播撒-供给机制。

  • 祁连山地区夏季南坡与北坡空中 云水资源差异性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球科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2-10-23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提供的高时空分辨率ERA5再分析资料,对祁连山地区夏季空中云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及南北坡差异特征进行研究,并估算水汽凝结效率及水凝物降水效率。研究表明:大气环流以及地形引起的低层水汽场辐合和上升气流对祁连山地区空中云水资源分布起到关键作用。(1)在平均状态下,祁连山地区夏季水汽含量南坡略小于北坡,云水路径南坡大于北坡,南坡500 hPa以下是云液水含量富集区。近年来,水汽含量及云液水含量呈上升趋势,且南坡增速大于北坡;云冰水含量呈下降趋势,且北坡下降速度大于南坡。(2)夏季白天北坡存在定常性上升气流,且该上升气流可持续到对流层中层,南坡低层为水汽通量辐合区。(3)在不同降水环流下,偏西或西北气流形势时,北坡云水分布较南坡更为充沛,且多以含水性低云为主;西南气流形势时,云水厚度更深,南北坡云水差异不大。(4)祁连山区尤其是南坡,空中云水资源相对丰富,且较大部分水凝物未能成为降水,增雨潜力更高,但其云水分布并不固定,也与降水环流形势有关。因此,祁连山上空云水资源分布的不均匀性及多变性需要在开发过程中更有针对性的选择作业区域及作业手段。

  • 近60 a 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集中度与 集中期时空变化特征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球科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2-10-23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厘清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集中度(PCD)和集中期(PCP)时空变化规律,对该区水土保持及水资源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602019年黄土高原地区55个气象站点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利用趋势分析、空间插值、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60 a及退耕还林(草)工程前后黄土高原PCD 与PCP 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19602019年黄土高原年均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年均PCD 逐渐减弱、PCP 逐渐提前。(2)黄土高原地区年均降水量和PCD 自东南向西北递减,PCP 自东向西逐渐递减,但差异不大。PCD 变化趋势自东北向西南呈下降-上升-下降相间分布,PCP 表现出东部推迟、西部提前的态势。(3)退耕还林(草)工程后,黄土高原年均降水量增加、PCD 减弱、PCP 推迟。降水量自东向西呈偏少-偏多相间分布,其变化趋势以偏多为主;PCD 自东北向西南呈偏低-偏高-偏低分布规律,其变化趋势以偏低为主;PCP 以偏高为主,偏高幅度呈南多北少、东多西少态势,其趋势变化也以偏多为主。(4)19602019年黄土高原地区PCD、PCP 与年降水量皆以正相关为主。

  • 西北内陆中心城市物流企业空间分异及区位选择 ——以兰州市为例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2-10-2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城市物流企业的空间分布决定物流空间格局、影响城市综合资源和生产空间的合理配置。 以西北内陆中心城市兰州市为案例区,基于微观物流企业数据并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刻画了兰 州市物流企业的空间分布及类型分异特征,进一步通过负二项回归模型探究了其区位选择的影响 因素。结果表明:(1)兰州市物流企业空间分布不均衡特征显著,总体呈现出中心为主、远郊和近 郊为辅,且沿城市交通主干道呈寄生状分布的分异格局,具体可归纳为多中心极化、中心极 化、多中心外扩、中心外扩、整体极化与局部外扩并存5种空间组织形态。(2)物流企业 呈现出两心两翼四组团的空间集聚特征,就不同类型而言,运输型和综合型物流企业呈现出地 域均衡化,类型多元化集聚特征,货代型、快递型及仓储型物流企业则呈现出片区集聚化,类型 集群化集聚特征。(3)物流企业空间分异格局与类型分异特征受交通条件、集聚因素、政府政策、 土地价格和城乡差异等多元因素影响,其中交通条件、集聚因素以及政府政策对行业整体在区位 选择中的影响最为显著。(4)从企业类型来看,货代型、综合型物流企业的区位选择受集聚因素影 响最为显著;快递型、运输型物流企业则较为关注交通条件;仓储型物流企业对政府政策更为敏 感。研究结果在丰富城市物流企业区位理论和研究案例的同时,对我国西北内陆中心城市物流企 业空间布局优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中国城市网络的核心-边缘结构演化研究 ——基于证券服务联系的视角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2-10-2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核心-边缘结构的研究将加深对城市网络演化规律的理解。基于证券服务联系视角,解析 了20052019年中国城市网络的核心-边缘结构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城 市网络核心区块的规模稳步扩张,同时城市核心度的分布趋于分散,推动着城市网络向多中心格 局发展;城市网络的核心区块主要由城市群的核心城市组成,城市网络连通度的分布收敛于Zipf法 则,预示着中国城市网络将呈现持续的等级结构特征。(2)政治权力、市场潜力、知识资本、航空联 系和经济开放决定了证券企业获取有价值信息流的能力,进而构成了中国城市网络核心-边缘结 构生长发育的基础;城市的网络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场所空间中的影响力,这意味着城市网 络的发展可能会加剧中国城市经济的发展差距。

  • 中国灾害风险与贫困互相关效应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2-10-2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在全球自然灾害频发和贫困长期且不均衡展布的背景下,灾害风险与贫困的联结成为学术 界和利益相关者关注的焦点。基于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和社会-生态韧性评估的基本原理,系统论 述了灾害致贫和贫困致险的作用机理与驱动路径,这种互相关效应称为灾害风险-贫困的羁绊; 基于中国31个省(自治区、市)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回归分析方法,以证实减 轻灾害风险和扶贫脱贫在省域尺度上存在双向加持的作用。结果表明:(1)较高的致灾因子危险 性、承灾体暴露性和脆弱性及复杂的灾害风险情景引发了人员伤亡、资产破坏和经济损失等多重 负面影响,最终导致和加剧了经济、机会、能力和文化的多维度贫困;贫困群体农业生计和家庭资 产的高暴露性和低韧性放大和累积了灾害风险。(2)中国在脱贫攻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中,减灾扶贫和脱贫降险的循环效应显著,籍此带来了乡村振兴、治理现代化等战略的属性加持。 (3)贫困致险的机制较为隐性且主要显现于广布型灾害风险情景,对其无视或轻视可能带来投资 减灾失效、学科范式陷阱和不可持续发展等诸多后果。研究结果可为中国的减灾和扶贫协同发展 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证据,并为贯彻落实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战略, 实现双碳目标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智力支撑。

  • 半干旱区生态风险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的地理探测 ——以宁夏盐池县为例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2-10-2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深入探究半干旱区景观格局变化规律,明确其生态风险时空演变特征与影响因素,对优化 半干旱区景观格局、防范和治理生态风险、促进区域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宁夏回 族自治区盐池县为例,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通过景观格局指数构建生态风险模型,结 合地统计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对其景观格局变化及生态风险时空演变与影响因素进行综合研 究。结果表明:(1)20002020年盐池县耕地和未利用地面积下降,其余地类均呈增加趋势,其中 建设用地扩张速度最快,年均增长率为6.90%。(2)20002020年盐池县景观斑块数、斑块密度、景 观形状指数和香浓多样性指数上升,最大斑块指数和蔓延度指数下降,表明景观格局呈破碎化、复 杂化和分散化的发展态势。(3)20002020年盐池县生态风险指数由0.1465下降至0.1312,其中 高、较高和中等风险区面积占比分别下降5.25%、24.21%和5.44%,而低和较低风险区面积占比分 别增加14.11%和20.79%,空间上呈现出北高南低的分布格局。(4)随着社会需求的日益增长和人 类活动的加剧,自然因素对生态风险空间分异格局的影响逐渐弱化,而社会经济因素作用不断 增强。

  • 银川市景观生态风险评价与生态安全格局优化构建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2-10-2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银川市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已成为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亟需优化区域 生态安全格局。以银川市为研究区,综合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分析了银川市 景观生态风险的时空分异特征,构建了生态安全格局并提出了生态安全保护策略。结果表明:(1) 银川市景观生态风险整体呈中北部高、南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2000、2010年和2020年的景观生态 风险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2155、0.2145和0.2130,生态风险整体呈下降趋势,生态风险等级总体由 高等级向低等级转移。(2)共识别优化银川市生态廊道22条,生态节点52个,生态廊道累计长度约 511.23 km,大致呈北西东南方向网状分布,北部稀疏、南部密集。6条关键廊道贯穿南北,沿贺 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河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带分布,形成了三纵的空间格局分 布特征。(3)银川市优化后的生态安全格局由819.56 km2的生态源地、22条生态廊道和52个生态节 点构成,并提出了针对生态源地、廊道和节点的生态安全保护策略,以期为银川市景观生态风险评 价和生态安全水平的提升提供理论参考和依据。

  • 生态重要性视角下东北林区县域生态安全格局研究 ——以呼伦贝尔市阿荣旗为例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2-10-2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县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对于保障我国生态安全、优化县域生态空间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基 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结果,利用景观形态空间格局分析 (MSPA)模型识别生态核心区作为生态源地,基于生态阻力因子与生态威胁因子构建阻力栅格,运 用电路理论识别生态廊道、夹点以及改善区,构建阿荣旗综合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1)阿荣 旗生态极重要区面积4181.66 km2,占全旗面积的37.80%,生态重要区面积2174.50 km2,占全旗面 积的19.80%,阿荣旗整体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较高。(2)生态源地共有33 块,占地面积 1141.00 km2,主要分布于旗域北部区域,其中乔木林地是生态源地主要用地类型。(3)构建生态廊 道共73条,其中关键廊道62条,潜在廊道11条,总面积为1884.80 km2,生态廊道网络化结构完整, 呈北密南疏分布状态。(4)共识别夹点区面积71.25 km2,提取重要夹点38个,一级改善区面积 176.65 km2,主要分布于旗域南部;二级改善区面积887.12 km2,主要分布于旗域南部与西北部。对 各景观生态要素进行总体规划,宏观上形成一屏两区,一网多点的生态安全格局,为国土空间格 局优化提供了现实路径和科学指引。

  •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下评估干旱区 林果业生产的生态功能价值 ——以新疆南疆地区为例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2-10-2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量化评估干旱区林果业生产的生态功能价值,可以使人们尤其是林果种植户更充分认识林 果业生产在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和效果,促使其生产决策时不只考虑经济因素,还更注 重生态因素,实现环境保护、林果经济发展和种植户增收协同增效。以干旱区新疆南疆地区为例, 运用影子工程法、造林成本法、机会成本法和成本替代法测算林果业生产所提供的各项生态功能 价值。结果表明:(1)南疆地区总的生态功能价值从2003年的41.22108~45.11108元增长至2018 年的110.86108~121.05108元,2010年达最高水平141.02108元;就具体生态功能价值而言,固碳 释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育土壤>涵养水源>净化环境;各地州林果业生产总的生态功能价值排序 固定不变(2003年除外),即喀什地区>阿克苏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田地区>克孜勒苏柯尔 克孜自治州;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与喀什地区发展趋势相似,波动幅度大且与整体发展趋势 最接近;和田地区以11.10%增幅稳定增长。(2)由于种植规模的不稳定性,南疆地区林果业生产总 的生态功能价值水平波动发展,于2010年达最高水平后呈现出下降趋势。(3)对于集干旱、风沙于 一体的地区,林果种植在净化环境和涵养水源方面的作用持续性强、意义更深远。建议政府大力 宣传林果种植的生态效益并制定生态林果生产支持政策,以部分补贴林果种植户;同时,考虑空间 邻近效应,各地州要统一合理规划林果业生产布局。

  •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的吐哈地区生态环境变化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2-10-2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以吐鲁番市和哈密市(简称吐哈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MODIS多光谱传感器2000、2006、 2012年和2018年的遥感数据,采用4个表征湿度、干度、热度和绿度的指数,建立和绘制吐哈地区 多个时期的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y index,RSEI),并对该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及土 地利用转换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近20 a来,吐哈地区的绿度指数平均增加0.0244,热 度指数平均降低0.0241,而湿度和干度指数整体的变化接近于0;其中,热度指数与RSEI具有负相 关性。总体而言,20002018年吐哈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表现为略微下降的趋势;其中,吐鲁番市 的鄯善县RSEI变化幅度最大,环境质量表征数据在区域下降幅度中排列首位,哈密市的巴里坤哈 萨克自治县环境质量减少的幅度最小。近20 a来,吐哈地区的草地面积有明显增加,但需控制草 地开垦及过度放牧,防止区域生态环境恶化。

  • 基于PSO-PNN 模型的喀什噶尔绿洲耕地盐渍化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2-10-2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盐渍化是构成绿洲农业低产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农业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限制因 素。为提高盐渍化耕地生产力,促进绿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喀什噶尔绿洲耕地为研究对象,利 用Landsat 8 OLI遥感影像数据提取遥感指数20个,利用土地利用数据计算研究区耕地开垦年限, 用线性拟合的方法将用植被光合作用模型(VPM)模拟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数据进行降尺 度,将遥感指数同土壤采样及实测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得到优选的遥感特征变量,再用粒子群优化 算法(PSO)优化的概率神经网络(PNN)模型进行盐渍化程度分类,得到研究区耕地盐渍化等级分 布情况,后与研究区耕地开垦年限和NPP进行叠加分析。结果表明:(1)选取增强型植被指数 (EVI)、盐分指数2(SI2)、湿度指数(WI)、MSAVI-WI-SI特征空间(MWSI)、波段6(B6,2.11~2.29 m) 5个遥感参量通过PSO-PNN模型进行盐渍化程度反演准确率约为80%。(2)耕地开垦年限越大的 区域盐渍化程度越低。新开垦的耕地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部,而研究区西部大都为开垦年限在45 a 以上的老绿洲农业区。(3)耕地盐渍化严重降低了耕地农作物生产力。研究区耕地NPP较高的区 域大都分布在西部,较低的区域大都分布在东部,与盐渍化程度等级分布大致相反。上述研究方 法与结果可为后续使用遥感参量进行盐渍化反演的研究提供参考,对干旱半干旱区的盐渍化耕地 改良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新疆典型盐渍土微波介电特性响应分析与建模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2-10-2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土壤盐渍化对区域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微波介电常数是微波遥感探测 土壤的关键因素,然而介电常数与盐分的关系仍不清晰。为分析盐分类型及含盐量对土壤介电常 数的影响,在0.3~20.0 GHz 频率下,测量了新疆典型的2 种盐渍土类型(硫酸盐-氯化物型: Na2SO4 -NaCl ;氯化物-硫酸盐型:NaCl-Na2SO4)的介电常数,探讨含水量、含盐量、盐分类型及 质地对土壤介电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含盐量对湿润土壤、干燥粉壤土的复介电常数实部 ( )和虚部( )均产生影响。(2)对于同等级的2 种湿润盐渍土在0.3 GHz 频率下,整体上 Na2SO4 -NaCl > NaCl-Na2SO4 。(3)虚部的电模量( M)与含盐量的关系更紧密,且0.3~5.0 GHz是重要的 频率范围。研究结果可为复杂下垫面下土壤盐渍化的微波遥感监测提供科学支持。

  • 毛乌素沙地东南缘植被NDVI时空变化及其 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2-10-2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了解植被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是厘清生态系统动态关系的重点。基于19902018年气 象数据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应用偏相关分析与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了在生长季,毛乌素 沙地东南缘不同类型植被年均NDVI的变化趋势,探讨了年均气温与年总降水量对各类型植被的 影响。结果表明:(1)19902018 年生长季研究区植被年均NDVI 显著与极显著增加面积达 97.9%,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大幅度改善。2005年之前植被年均NDVI增速缓慢,此后以0.011a-1的 速率发生了突变增加,其中灌丛类植被年均NDVI增长幅度最大。(2)2000年为年总降水量与年均 气温的趋势突变点,突变前年总降水量以-5.510 mma-1的速率减少,此后以5.541 mma-1的速率增 加,且主要依赖于大雨雨量的增加;年均高温与年均低温在突变前上升速率分别为0.122 ℃a-1与 0.230 ℃a-1,突变后,年均高温下降速率为-0.014 ℃a-1,而年均低温上升速率为0.022 ℃a-1。(3) 在植被年均NDVI缓慢增长阶段(19902005年),年均低温对植被影响较大,与不同类型植被年均 NDVI多呈显著正相关;在植被年均NDVI快速增长阶段(20062018年),年总降水量与不同类型 植被年均NDVI呈显著正相关,大降雨事件的频发使得降水量对于植被的生长起主导作用。年总 降水量与年均气温尤其是年均低温的交互作用是促进植被生长的关键。

  • 不同防沙措施的风沙流及其携沙粒度垂直分异特征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2-10-2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为揭示不同防沙措施影响下风沙流结构及其携沙粒度变化规律,采用木质和尼龙网2种材 料制作方格沙障、单行沙障、双行沙障与挡沙墙4种防沙措施模型,利用风洞实验对防沙措施前后 风沙流结构进行测定,并结合Mastersizer3000激光粒度分布仪对沙样进行粒度组成分析。结果表 明:(1)不同防沙措施迎风侧风沙流垂直分布与未设置防沙措施时基本相似,输沙量随高度的增加 而减小,88%以上的输沙量集中在0~10 cm高度层;而背风侧输沙量随高度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的 变化规律,且随着沙障规格的减小、高度的增加、行间距的变窄、孔隙度的降低输沙量集中范围逐 渐向上偏移,输沙量峰值出现的位置由高度较低的透风型方格沙障(7 cm)上移至高度较高的不透 风型挡沙墙(26 cm),且近地表0~10 cm高度层积沙量越少。(2)受不同防沙措施影响,不同高度层 沙粒粒度特征差异显著,整体表现出随着高度的增加沙粒的平均粒径逐渐减小的变化规律,细沙 和中沙主要分布在近地表5~25 cm层,而近地表0~5 cm层则分布有细沙、中沙和粗沙,峰值出现在 0.300 mm附近,平均含量约为12.09%;粒度参数变化受防沙措施规格变化影响较小,更多表现在高 度层的差异,不同防沙措施各高度层沙粒分选性较好、极正偏,峰度随防沙措施参数的密集化由宽 平向中等、尖窄变化,由方格沙障(0.990)、单行沙障(0.990)、双行沙障(0.996)向挡沙墙(1.086)变 化,且上述变化规律随指示风速的增大逐渐增强。

  • 农田近地表风沙流风程效应变化特征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2-10-2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风沙流的风程效应研究是定量获取风沙流沿程变化的核心和难点,风程效应是指输沙率随 沙床表面或地块长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大,而后趋于稳定的变化特征,饱和输沙率(fmax)和饱和路径 长度(Lsat)是风程效应的重要参数。采用自动连续称重式集沙仪,以河北坝上地区康保县境内典型 旱作农田为研究对象,观测了2017、2018年和2021年内4次典型风蚀事件,分析近地表5 cm高度 风沙流的风程效应在5 min时间尺度下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地表输沙通量随风程距离的 增大而增大。(2)4次风蚀事件中Lsat的变化范围在11~280 m之间,并存在明显差异,其变化与风速 无关。(3)近地表风沙流的fmax与风速(U)呈幂函数关系。(4)风程效应的变化特征与地表可蚀性因 子、地表微地貌变化有着紧密联系,未来应对不同的土壤类型和质地农田的风程效应进行深入 研究。

  • 近20 a 黄河源园区土地退化时空演化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2-10-2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三江源黄河源园区作为黄河的发源地,它的生态系统对整个黄河流域至关重要。针对研究 区20002020年存在的土地退化问题,选取土壤侵蚀模数、沙化特征指数与土壤湿度指数,采用空 间托普利茨逆协方差聚类法开展了3个参数的聚类分析,从而进行黄河源园区土地退化时空演化 分析,并采用极致梯度提升法进行时空演化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土地退化现象最严重的 地区是中部偏南地区与东北地区,其次为偏北地区。(2)东北地区存在水土流失与土地沙化2种问 题,中部偏南地区以严重的水土流失为主,偏北地区主要表现为土地沙化问题。(3)近20 a来,土地 退化指数呈现波动性下降,土地退化整体趋于好转,在偏南地区表现得更明显。(4)水土流失问题 整体好转,偏北地区有土地沙化的风险。该研究对掌握黄河源园区土地退化的时空分布及发展趋 势、推进黄河源园区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 近20 a 新疆南部植被覆盖度时空特征及 对气候因素的响应 ——以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为例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2-10-2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植被覆盖度是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指标,掌握植被覆盖度的变化有助于实现生态文 明建设与区域农牧业规划及生态环境保护。基于20012020年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ation dif⁃ 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以耕地、林地、草地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采用混合像元二分模型计 算植被覆盖度,应用空间稳定性分析、Sen+Mann-Kendall空间趋势分析、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塔什 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植被覆盖度的时空特征;同时,结合气温、降水量数据,利用Spearman相关分 析、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气候因素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近20 a植被覆盖度以 中植被覆盖区为主,植被覆盖度减小了4.79%。(2)植被覆盖度的空间稳定性波动较小,以波动变 化(37.3%)、中等波动变化(32.7%)为主;植被覆盖度呈显著减少和不显著减少面积分别占总面积 的3.8%、54.5%。(3)耕地、林地、草地植被状况均呈现不同程度的轻微退化,在植被覆盖度上分别 减少了4.57%、6.32%、4.24%,在空间稳定性上,不显著减少分别为51.28%、54.48%、52.29%。(4) 20012020年耕地比林地、草地空间稳定性和退化程度更为稳定和缓慢,林地退化比耕地、草地严 重。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变化较小,呈微弱下降趋势,人类活动是影响植被生长的主要因素。

  • 气候变化背景下尼雅河流域生态基流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水文学 提交时间: 2022-10-2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流域生态基流是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稳定的关键,以新疆尼雅河流域为研究区域,根据民丰 县气象站19582018年的气象数据与尼雅河4个水文监测断面19782018年的水文数据,运用趋 势拟合、Tennant法、相关性分析和回归模型等分析流域气候变化、确定生态基流并探究其时空分异 与保证率变化,揭示生态基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61 a来流域气温以0.22 ℃(10a)-1的 速度增加,年降水量以3.8 mm(10a)-1的速度增加;尼雅水库、八一八渠首、尼雅水文站和尼雅渠首 的年生态基流推荐值分别为:1.989 m3s-1、2.188 m3s-1、1.755 m3s-1、1.702 m3s-1;生态基流年际最 大值出现在2010年,最小值在1980年,年内最大值在7月,最小值在1月或12月;空间上表现为上 游高下游低,以八一八渠首处最高,尼雅渠首处最低;各站多年平均生态基流保证率分别为:50%、 45%、50%、45%,且表现出汛期明显高于非汛期;逐年、逐月生态基流与气温、降水量均在0.01水平 上显著相关,但在春夏季对气温敏感,秋冬季对降水量敏感,各水文监测断面的回归模型耦合效果 相似,流域整体回归方程R2=0.365,且生态基流对气候变化响应具有整体性和衰减性。研究结果可 为尼雅河流域生态调水和水生态修复提供参考。

  • 祁连山黑河径流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水文学 提交时间: 2022-10-2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基于黑河流域径流、气象和土地利用类型等资料,采用弹性系数等方法研究了黑河径流变 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1990年后黑河流域径流量增加趋势明显加速,并且在黑河干流 表现最为明显,19571990年莺落峡站径流量增加速率为0.75108 m3(10a)-1,而19912020年其 增加速率为2.60108 m3(10a)-1,后者是前者的3.47倍,并且黑河全流域1990年后径流量增加主要 发生在夏季和秋季,较1990年前分别增加了7.07%和26.58%。(2)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在夏季 最为敏感,并且降水是导致径流增多的主要气候因素,夏季降水量增多1.000%,同期径流量平均增 多0.741%(P 和71.43%;草地和未利用土地面积相对降幅分别为1.30%和5.28%。径流量与林地面积、建设用地 面积呈正相关,而径流量与草地面积呈负相关。研究结果可以为黑河流域水资源的科学管理、优 化配置和后续生态工程的实施提供参考。